亲爱的用户您尚未登录,还不赶紧

学术讲座:世俗化理论的反扑——21世纪初美国无宗教信仰群体的壮大

  • 世俗化理论,美国基督教,无宗教信仰群体,福音派
作者 :  admin
2020-10-13
分享:

日前,“信仰和学术”平台邀请杜克昆山大学助理教授罗静博士(Dr. Megan Rogers)进行线上讲座,主题为“世俗化理论的反扑——21世纪初美国无宗教信仰群体的壮大”。

世俗化理论认为现代化导致宗教衰微,但宗教生活欣欣向荣的美国社会常被当作世俗化理论的显著反例。然而,在21世纪初的头20年,自认是基督徒的美国人急剧减少,自认为无宗教信仰的人则迅速增加。这一趋势在八零后年轻一代中尤其明显。

本次讲座对美国无宗教信仰群体增长的近期文献进行概述,确定人们声称的无宗教信仰的真实含义,分析这种宗教变化的可能成因,并说明对美国市民社会的诸多影响。在此基础上,世俗化理论是否一贯正确将予以审视。

她首先介绍了世俗化理论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后者质疑了该理论的普遍适用性,因为他们认为美国仍然是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但事实上,美国的基督教在衰落。罗博士引用了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说明这种衰退不仅体现在人数的总人口占比,而且也表现在绝对数量上。

对比可知,没有宗教归属的人群明显壮大,有两位学者在2019年青年宗教信仰的研究中,根据他们的宗教信念和行为将其分为四类:1、信念及行为与大多数美国基督徒一致,但选择与基督教或任何其他宗教脱钩(据2016年的一般性社会问卷,1/3到1/2的美国无宗教信仰者属于该序列)追求灵性的折衷主义者;2、传统主流的宗教信念及行为少一些(1/4到1/3)哲学性的世俗主义者;3、拒绝任何的宗教或灵性(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4、冷漠的世俗主义者:对任何宗教或灵性世界观无感。最后两组的人占1/6-1/5。

很多人都认为,在美国,党派倾向于民主党的,年轻且受过良好教育的白人在宗教信仰方面会衰败,但其实,不管何种年龄、族群、学历背景或者党派倾向,整体上都呈现出宗教参与减少的情况,只是前者更明显而已。

罗博士分享了可能的成因,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政治原因。11970年代开始,共和党和宗教右翼结盟。宗教和党派政治的联合将自由派和归属感不强的基督徒退离体制化宗教;2、冷战结束。与无神论敌人对抗时,上帝和国家紧紧相连,没有宗教归属会感觉不太爱国;3、美国发生911事件并随后向恐怖主义宣战。积极活跃的无神论者以伊斯兰教恐怖主义为例,宗教都天生具有破坏性。其次,对建制机构日益增长的怀疑。1、社会参与度普遍下降;2、美国人日益对各种社会建制的怀疑(军队除外);3、宗教丑闻,特别是天主教会的性虐待丑闻,降低了人们对宗教组织的信任。

第三,社会规范的改变。1、宗教认同的规范:宗教信仰长久以来在美国社会被认为有价值,导致人们夸大他们的宗教参与度;如果说自己无宗教信仰能获得更大的社会认可度,那些基本上很世俗但之前装出很虔诚的人就会坦诚些。2、性、婚姻、性别的规范:6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婚前性行为、同性关系、性别平等和离婚等现象在美国社会越来越司空见惯;许多人将宗教等同于关于这些议题的保守型宗教教导,这就使得他们远离宗教。

第四,家庭的改变。1、根据生命进程理论,我们可以发现,青年在独立时期会离开宗教,又在结婚生子之时回归宗教。但家庭结构已经发生改变,在60-70年代起。婚姻在劳工阶层中越来越不常见,单亲家庭越来越普遍。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员结婚和生育都推迟到30岁以后。离婚很普遍。跨信仰婚姻变得普遍。2、虽然千禧一代正在踏入婚育阶段,但并没有向前几代人那样回归宗教。

第五,代际变化。每一代人的宗教热忱都比上一代人少一些,随着老一代人的离世,整个国家的宗教氛围淡化了很多。2016年两位学者的研究表明这种衰退不仅体现在宗教归属,也表现在宗教信念和教会活动出席方面。美国宗教代际差异:从沉默一代、婴儿潮一代、X一代一直到千禧一代,基督徒比例越来越低,非基督教信仰特别是无宗教信仰的比例越来越高,他们的宗教活动参与频次也呈递减趋势。

以上状况造成的可能影响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政治方面:共和党和民主党之间鸿沟增大,福音派、摩门教等保守派与共和党联合,自由派主流派与民主党更近一些。

第二、社会方面:宗教组织在社区生活、志愿服务、公民参与等方面都有重要地位,无宗教信仰人群会更加孤立,更少社会参与,获得的社会支持也更少。绝望而死的现象日益增多。人均预期寿命显著增长一段时间后,现在又罕见地发现在降低。

第三、存在性关注:宗教一般都解决人的生存性焦虑,若没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和社群支撑着,人很难独自处理这些问题。可能我刻画了一副很悲观的社会景象,但也有一些学者研究表明也有另类现象。另一方面,还有两位学者的研究发现,这不是单方面的宗教衰退的叙事。首先,即使在年轻一代中,来自保守的新教、摩门教以及犹太教的千禧一代中,他们从青春期进入二三十岁青年时期,他们的宗教参与会更多。这或许是因为热情不足的人早已离开,或许是因为宗教更显著的表现出已经不再是来自父母的要求,而是他们个人的选择。其次,黑人新教徒从青春期到成年转变过程中也依然积极参与宗教活动。1、最近几十年美国无宗教信仰群体显著壮大,人口占比从90年的8%到了18-19年的23%-26%2、也许世俗化理论一向都正确。两位学者的研究认为宗教性的代际差异佐证了世俗化理论,美国不是世俗化理论的反例。美国宗教变迁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很相似,只不过美国是从一个更高的宗教性发生变化。宗教性的代际差异背后的确切成因机制,以及这种无宗教性的发展速度和时机仍需进一步研究。前述的若干可能原因可能只是部分事实,但并非全部真相。

最终,从诸多方面来看,美国仍旧是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

讲员简介:罗静博士(Dr. Megan Rogers)是杜克昆山大学助理教授,圣母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2008年美国密西西比大学毕业,获国际关系和汉语双学士。2011年俄亥俄州立大学毕业,获东亚语言和文学方面文学硕士;2018年圣母大学宗教社会学博士毕业。研究专长和兴趣为宗教社会学、社会理论、文化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中国问题等。

关键词
分类 +More
阅读排行
  • 今日中国,有多少变了味的基督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督教发展迅猛,有人估计目前中国的基督徒有一个亿,也有人说是8000万,也有保守估计的,说有3000万,其实不管有多少,数量不是问题,质量才是生命线。......
  • 《圣经》和《古兰经》中的先知

    “先知”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所构成的三大一神教系统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通过对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比较,以及对《圣经》、《古兰经》中相对应的先知的介绍,初步探讨了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联系与区别。......
  • 韩国来华膜拜团体新天地教会在沪传播研究:2002-2018

    发源于韩国的膜拜团体“新天地”目前在全球发展迅猛,已遍及包括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该膜拜团体的各支派自上世纪90年代零星传入我国境内以后,发展成规模的地区分会已超过251个,其中中国大陆的安德烈支派和雅各支派下属省市区县的“新天地”分会总数已超过100个,占到了40%,所控制的人员数量已超过5万,包括各级骨干、所谓圣徒、洗脑班受害群众等。......
  • 华人基督徒离教原因分析

    本文收集了65位基督徒发布在ex-Christian.hk网站上的离教见证文本, 并对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基督徒离教原因可分为四类:教会等级制森严与纪律严苛;个体自由与选择受限;对旧约中的上帝和基督教教义的疑惑;以及对教会团契人际环境的不满。......
  • 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以过学界对倪柝声的思想和地方教会有不同角度的研究,但缺少完整系统的梳理,笔者通过比较和分析倪柝声的著述及地方教会的教牧模式,总结并挖掘出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