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用户您尚未登录,还不赶紧

基督徒如何做好决策?

作者 : 李宜虔牧师
2021-11-12
分享:

“基督徒如何做好决策”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主题。在现实生活中,基督徒常常询问自己在做选择和决定时如何得到上帝和圣灵的指示、如何知晓上帝的旨意。决策在科学的领域里是一个特别重要和流行的学科,我在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写了100多页,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谈基督徒如何做决策。在教会内回应这个主题的并不多,关于在上帝的旨意里做决策的中文书籍寥寥无几。此次讲座将提纲挈领地进行分享。

决策科学

决策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关联经济管理学与心理学、政治社会学和伦理学。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吸取研究成果,对人的社会经济行为及消费决策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涉及数学统计、市场价值和人性行为选择及其心理,即思维、情感与直觉、记忆与前景等。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所对应的是社会的市场行为,或者人在创造市场价值时所做的选择,从公司的运营管理、人的消费行为拓展到任何群体的关系,甚至到社会和政治的管理。决策学小到人性内在的本质,大到整个社会结构的建构,都非常相关。

所以,对人性及心理行为的实践统计研究成果,有助于神学决策研究对在世人性及其决策困境的理解。追求长进的基督徒读到基督教和社会、科学的关系都知道这个原则,社会科学在人类的文化和科学里有上帝的普遍启示。对基督徒的使命来说,我们要把上帝的创造中有关于人的群体、人性的本质等社会研究的美善的东西分别出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归耶和华为圣。

但社会决策科学研究人性的本质、思维、情感与直觉、记忆与前景,人做决策的动因都是指向人的欲求。人活在世上,总是为了个人莫名其妙的需要,即“幸福”。17、18世纪以来,整个西方世界对基督教有反叛,人剔除了来自圣经的真理和价值观。当人没有信仰、终极关怀和确定性原则时,要追求什么呢?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素写过一本关于幸福的小册子《罗素论幸福》,他提出:“人所有的行为就是为了寻找人生幸福,虽然每个人、每个民族的生活和文化方式各不相同。”

人寻求幸福,就是要得到人性的权利,满足我们的个人荣誉、事业成功和身体健康,这非常符合中国文化,尤其是八九十年代以来“唯物”的拜金主义的主流思想。几千年来流传的民间宗教也是在谋求这种短暂的生命幸福,对死后世界的憧憬和前景诉求都是活在物质性的供应和需要里。

所以,世俗的决策是面对社会情景,即人与世界和社会的情景、对不确定未来的状况、纷纭复杂的社会因素。决策学研究的是减少人的思维理性的偏差,衡量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在时间、金钱、劳力上做正确的投资,获取自己欲求的最大化。这就是社会决策科学的本质,人在这个纷纭复杂、充满矛盾竞争的社会状况里,只要不昧着良心,就可以尽可能获取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决策科学的研究归根到底都是谈论人如何避免决策陷阱和偏差,最终却发现人极其有限。罗素在幸福理论里也谈到人的负面心理感受,以及如何对抗负面情绪,获取幸福感。从所有负面的研究里,看到人要获取幸福是艰难的。为何人会活在自我偏差和充满陷阱的境遇里?人生到头来,能做正确选择的很少,这是整个决策科学的证明。

决策科学是告诉人,在社会里就是一场博弈,只能努力减少损失,感受点滴的小确幸。而作为基督徒,我们要回到基督那里。在上帝赋予我们生命的时候,他告诉我们朝向的前景,在人类的集体记忆当中,我们要追溯自己是谁。经济行为学的决策无法确立的真理原则性,正是基督徒决策要研究的根本。

在决策科学里有几本重要的书,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是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他于2000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是心理学家,在10多年前写了《快思慢想》(国内翻译为《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提到,人做决策的时候有两个系统,快思考和慢思考,而真正理性的、慎思明辨的决策是慢思考。他做了大量的调查,从公司的决策、政治决策到人个体的决策,个体最擅长的是快思考,这是非理性的,带有极大偏差。

我们购物的时候,在各大平台做比较,购物结束后发现还是容易上当受骗,物品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我们谈恋爱、找工作,以为经过慎思明辨,但其实常常用感受、直觉和潜存的充满缺陷的记忆作为做选择的驱动力。总的来说,他的研究震撼了学术界,人的消费心理、商业行为,人在世上做决策的时候,并不那么理性,只有领域里的专业人士,才能做慢思考的理性决策。

比如,我们是牧师或者传道人,神学或圣经研究不过关,很多决策是根据个人有限的对于圣经和上帝的理解。如果我们在属灵生命上幼小,以为是上帝的旨意,但最终做的决定是自己所要的,是充满缺陷的决定。今年,他又出了一本书——《噪声:人类判断的缺陷(NOISE: A Flaw in Human Judgment)》,中文版即将出版,值得关注。他的研究对人性,尤其是从普遍启示的角度,对人做决定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能够帮助我们知道在这个世上我们为何是罪人。

另外两位哲学是雷德·海斯蒂 (Reid Hastie)、罗宾·道斯 (Robyn M. Dawes),著作为《不确定世界的理性选择——判断与决策心理学》 ,这本书也提到人做决策的时候存在的错误、陷阱和偏执,过分自信, 在人的情感和直觉里做决定而否定理性。如果不在集体智慧上做学问,我们受到罪的影响的情感和直觉就会成为人性的主权。

关于人的记忆和期望,我们发现,当人犯罪堕落之后,如果在原生家庭里受过伤害,会有情感上的缺乏,受到人性的欲望驱动,没有永恒的价值和盼望,这是世界上的人性的本质。当我们的理性缺乏真理的时候,会变成非理性的动物,这个在历代哲学、历史里会看到这方面剖析。

尼采是典型的超理性,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罪性和非理性,真正的理性只有回到圣经、回到《约翰福音》一开始说的logos,就是太初有道,回到耶稣基督、圣经和圣灵的引导。古教父、殉道士游斯汀就提出:“对于真理性,只有耶稣基督和圣经真理。”人的道德到了21世纪后现代思想流行的时候,完全被相对化。尤其在性别关系里,古老的性别错乱和罪到现在已经变成重大问题,婚姻也受到亵渎,男女关系变味。

所以,领导力和决策必须回到人性本质、回到认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非常关键。现在关于决策学的前沿和权威研究很多,哈佛商学院、MIT、斯坦福和英国国王学院,都有从心理学、经济管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关于决策学的全面研究。社会的决策学研究给我们带来很多冲击,他们对于人性、缺陷,从情感到理性,剖析得很深刻。

正如爱默森所说,我们不能有信仰而无知,也不能有知识而无信仰,这都非常可怕。而是要从圣经和历代圣徒的神学来看,给我们重要的榜样和见证。基督徒的使命是对这个世界形成管理的传福音的权柄和能力,不仅是对个人,还有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基督徒在传福音上必要的媒介,它是福音的场,圣经是我们与上帝交流的媒介。所以我们传福音要得到社会的一切知识,分辨它,厘清界限,把属于上帝的归给上帝所用。

决策:人与境遇

第一方面谈到人的决策的要素,关于人性和人所面对的社会环境,需要回到我们到底是谁这个问题。在社会科学的决策学里,谈论人性时,是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提到人做决定的物理学或心理学的要素,关于理性、情感、直觉和记忆。但这所有要素,回到圣经神学,可以归纳为我到底是谁。

决策学不可以如此归纳,因为它抽离了信仰和圣经真理的根本,只能支离破碎地进行各自的研究,变得繁杂、充满不确定性。如果回到圣经和正统神学那里,可以将其汇集为一个本质——我到底是谁,这时那些不确定性的、经济欲求的决定要素就变得明确。

从圣经可以知道,人要知道自己是谁,需要认识上帝,他是创造的源头。当上帝借着挪亚、亚伯拉罕和摩西召唤一个群体——上帝的选民以色列的时候,他就对摩西说“我是”(I am who I am),我是一切的源头,我是我所是的,这是上帝的名字,中文翻译为“我是自由永有的”,谈到的就是上帝至高无上的位分。

那我们是谁呢?当人没有上帝的时候,都是自己说了算。但又看到,在充满复杂斗争的社会里,人一无所有。对于基督徒来说,上帝是自有永有的,我们是他创造的,《创世记》里也说我们是按照神的形像和样式造的。在以色列的圣徒群体里,上帝的《妥拉》也表明,以色列是他的儿女,是他所爱的。

我们以《罗马书》8章来看,一开始提到我们在圣灵里因信称义,紧接着提到我们被圣灵感动,因为耶稣基督的死而得到救恩,所以我们被称为神的儿女,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奴仆对应了以色列民在埃及的历史记忆,也对应了整个人类在罪、在死亡和阴间的奴役里的状况。当我们被拯救,在上帝的面前不再有隔阂,不再陌生和无知,而是成为上帝的儿女,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圣灵和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上帝的儿女。这里三次出现了“上帝的儿女”,后面又三次提到“后嗣”,“后嗣”这个词很有意思。

有个国际顶尖的圣经释经系列叫锚耶鲁圣经注释,注释《罗马书》的是学者菲茨迈尔,他在注释这一段的时候提到,希腊文的原文“后嗣”(κληρονόμος),不仅是女儿的位分,还是当我们成为后嗣的时候,表明我们还拥有上帝产业的管理权,负有崇高的使命,替上帝管理家业。我们成为上帝的女儿,不仅仅是将来在天国得到永生,更是与上帝恢复爱的关系以后,要见证出我们替上帝管理万有,这是我所事奉的(使命),后嗣就表明了这两层含义。这也成了基督徒整个人生决策的核心:我所是的(我是谁),我所事的,我在今生要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这种决策的核心对无神论来说是迷茫的,只能按照心中的欲求不断在这个社会寻索,拜各样的偶像,充满不安全感。用物质和金钱、人来填补自己,建构摇摇欲坠的社会现象来让自己得到满足,在面对死亡这个终极的时候,发现一切都是绝望的。但对于基督徒来说,我们是有永恒性的,是上帝的形象和样式,从伊甸园开始,上帝就给了亚当和夏娃修理看守上帝所创造的万有的使命,到了福音书,罗马书更是全面谈论基督徒的“我是”和“我事”,这是基督徒的决策核心。

罗 8:14 因为凡被 上帝的灵引导的,都是上帝的儿子(υἱοὶ θεοῦ)。15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16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上帝的儿女(τέκνα θεοῦ);17既是儿女,便是后嗣(κληρονόμος),就是上帝的后嗣(κληρονόμος),和基督同作后嗣(κληρονόμος)。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

再看《罗马书》8章14-17节,使徒保罗提到,我们本不晓得如何祷告。8章的结构是丰富和明朗的,20节提到基督徒的祷告,圣灵帮助我们祷告,为何在前面讲到一切受造之物呢?把受造之物和上帝儿女自由的荣耀联系在一起。通过22节、26节,我们看到,圣灵为何在替我们祷告的时候叹息?我们本不晓得,因为当成为罪人的时候,在亚当夏娃失乐园之后,我们的生命体验和家庭完全是自私和自我为中心的,是迷茫和失落的,是拜偶像的,是用金钱和外在的东西成为保护伞。

但是,当我们回到上帝那里,可能一些生命的价值和习惯未回归,但我们需要的是走向生命的目标,当我们学习成为上帝儿女的时候,圣灵会用说不出来的叹息为我们祷告,和22节提到的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整个人和人的境遇都落在罪的虚空、割裂和斗争里,人与物、人与自我、人与这个世界都在罪的疏离、隔绝的状况和窘境里。

当我们成为上帝的儿女,这里预示着基督徒要成为后嗣。当我们在圣灵的充满、浇灌、带领和感动里,成为上帝的女儿、与上帝发生了美善关系的时候,还要进入到使命里,知道圣三一上帝的叹息。旧约圣经用“地”表明创造的一切,是要我们成为完全,成为有耶稣基督的权柄,圣灵的全能的位分。耶稣在福音书一开始就讲到天国,是要我们在上帝国借着教会群体,对应了以色列的上帝的选民的群体,这跨越了民族,是一个男人和女人,希腊人和犹太人合一的名字,新的圣徒群体,面向上帝创造的世界,负起使命。

提到基督徒的大使命,会想到马太福音28章,这是基督徒的使命,我们要向失丧的灵魂传扬耶稣基督的救恩,但传扬耶稣基督的救恩不仅仅是对某个个体的灵魂,还要对整个上帝创造的万有。所以我们在以弗所书、歌罗西书和整个新约都提到,宇宙的基督,他要借着教会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

这意味着基督徒的财富观、对社会的正义理念、恩赐和才能,与文化的关系,都要恢复到使命里。基督徒的问题是,我们来到教会后才知道自己是上帝的儿女,临终时才想到是上帝的儿女。但其实,我们都要在世上做光和盐的见证,现在就要操练和学习跟基督一同管理万有。

我们可以做各样工作,但要细细思考,做职业选择、培养孩子前途的时候,是否想过这一切是否关联上帝的国和上帝的义。我们谈到社会现象、投资和这个世界的时候,是否将基督、旧约的先知和新约使徒的正义观念放到这里面来反思和洞察这个社会?

基督徒的决策焦点是认识上帝,成为他的儿女,明白自己是谁,我所做的的事情到底为什么。这样,我们的决策就简单了。在世上选择工作、做生意投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我们选择工作,请求牧师帮忙祷告,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满足自己的幸福。其实上帝的旨意早就借着圣经和圣徒的神学赐给我们:很简单,我到底是谁,为什么活着,我现在的工作和学习为了什么。只要如此思考,就会知道基督徒的决策回到最简单的原则上。

如果我们找工作,但工资很高,但它影响主日的礼拜和事奉,那宁愿选择工资低一些但常常可以亲近神的工作。有些信徒也提到,在婚姻恋爱中如何选择,也同样回归到自己是谁、我的恩赐、性格,我的优缺点都要陈明在对方面前。基督徒要学会与人相处,知道我自己是谁,很多时候在婚姻和爱情关系里,当我们不认识自己的时候,无论是遇见哪一个更好的人,处理方式都是受伤或伤害人。作为基督徒,需要活在真正的本质里。

决策:圣灵与圣经的引导

基督徒做决定,必须回到圣灵的智慧那里,圣灵是创造的灵,这是圣经里明确启示的,圣三一上帝在创造万有的时候,圣灵运行在水面上。在整本圣经第一次提到圣灵充满的时候,是上帝借着摩西把以色列人带出埃及,以色列人把带出来的金银财宝和美善的物质都奉献出来建造会幕,所以我们的财宝在哪里,心也在那里。这种奉献不是神缺乏什么,而是上帝要引导人管理他所创造的美善,是以围绕着崇拜,与上帝发生关系来进行的。

第一次圣灵充满,是那些在埃及官贵服务、建造殿宇和皇宫的工匠们被圣灵充满,就奉献恩赐来建造会幕。很多信徒在教会里争议何为“被圣灵充满”,真正的意思是,当我们把恩赐、美善之物、能力和智慧奉献给上帝的国。没有一个不被圣灵充满的人可以把恩赐奉献给上帝,他们也不愿意,也无法做好。

到了《使徒行传》2章,当圣灵充满这个群体的时候,他们就成为和好关系的统一体,去践行上帝国,在地上抢救灵魂,从社会文化的改变到个体的重生得救。圣灵是赐给我们全能和智慧,如同《以赛亚书》提到那个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的弥赛亚时候,他就要要成为一个永远君王的统治者。同样,教会也是在世上践行耶稣基督的权能。

在决策的时候,不要陷入误区里,一种是“有限理性”决策,比如律法主义、圣经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另一种是“情感直觉性”决策,如灵恩及神秘经验。

有些教会就理解圣灵的权能,你是否看到超自然的神迹,某位牧者按手在某人头上,忽然倒地,这叫权能,但它和圣经的权能是不一样的。当然,超自然的经验我不反对,弟兄姐妹一定要回归圣经,不能小觑圣灵的权能或者在超自然的领域里,这只是很小的权能的一种发挥,只是人喜欢看特异的事情。

到约翰福音,将神迹奇事用希腊词“印记/记号”,表明耶稣所说的上帝的国到了,神迹奇事在地上显明是为了见证神的国到了,真正的神的国到了,是指神国借着教会来统治这个世界,但并不是世上的强权、 暴力的社会建构和政治建构的机关式的统治。而是属灵的、和好的、爱的、真理性的统治。所以我们看到《使徒行传》2章里的圣灵充满和引导的群体,圣灵一方面让个人借着耶稣基督的舍我重生得救,另一方面借着浇灌和他的洗,形成一个团契的、充满爱的统一体,这就是教会。

教会是上帝国在地上的代表,圣灵的充满是让一个群体而不只是个人。教会里常出现类似哥林多教会信徒攀比圣灵恩赐的现象,其实在上帝国里面不应该有如此攀比,割裂性的恩赐的比较,这是在对抗圣灵的团契、爱和统一体,所以《以弗所书》里说“保守我们在圣灵里合二为一的心”。我们同受一位圣灵的洗,要有合一的心。

有人见证自己曾受圣灵的洗,感受到一股暖流从头上浇灌下来,其实这和圣灵的洗没有关系,圣经里提到圣灵的洗是合一的,我们有来自圣灵的爱和真理的时候,就有了圣灵的浇灌,我们要有正确的教会观和圣灵观,这非常重要。

圣灵是启示圣经的。我曾听到有牧师说,福音派注重圣经,我们现在到了圣灵的时代,所以要偏向圣灵。其实,他的意思是说,传统的教会太理性,带有律法主义和圣经教条主义的色彩,断章取义地理解圣经,宗派的纷争和以圣经名义的争吵并不少见,这并不是真的注重圣经。圣经的话语解开就发出亮光,需要我们有一种整全的、与历代众圣徒一起解开上帝的话。当我们分门别类、陷入狭隘的决策里的时候,对圣经会有一种抵挡。

有些灵恩派的牧者以圣灵的名义谈论超论超自然的经验和感受,但这绝对不等同圣灵,或者与圣灵无关。有的以圣灵的名义宣告一些肤浅的预言,比如666是兽印,这是荒谬的理解。好多所谓的灵恩经验,其实是来自于人的“情感直觉性”决策。总之,不存在不注重圣灵的注重圣灵,也不存在不注重圣灵的注重圣经,这两者是合为一体的,圣经是圣灵唯一保守的完全无误的真理的原则,借着历代的众圣徒,书写的完全无误的生命的历史和真理原则。

所以,只有圣经才是最靠近,才是完全合乎圣灵的。所以,耶稣基督提到差遣保惠师圣灵的时候,他说是真理的圣灵,没有说是方言的圣灵,行神迹的圣灵,真理是耶稣基督,圣灵与真理是合一的,因为这是圣三一的主。

以下是几本参考的书,第一本《领导力版圣经》,作者是国际知名的领导力方面的学者约翰.马克斯韦尔(John C. Maxwell),他的书通俗易懂,主要从基督徒的道德和个人的生命的改变、性格上符合圣经的要求做一些对圣经的解释。他从整本圣经来看,从挪亚、亚伯拉罕到新约的使徒们,他们品格的塑造如何帮助他们成为我是,我事,如何服侍主、服侍社会来做决定。

巴刻的《保守我引导我》,对于基督徒来说是很好的引导我们明白神旨意的书,他批判了另一本书的《decision making and the will of God》的作者的观点,后者是一种圣经教条主义的样本,将整本圣经作为架构式的规范,基督徒要做决定的时候就像查考机械性的参考书一般,这存在问题。

我们要读懂圣经,正确解释圣经,但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要与神有活泼的关系,圣灵的感动有一定的开放性。恰恰是我们对上帝某些方面的不知道,就形成了与上帝活泼的关系。

还有一本是《Finding the Will of God》,副标题是一个异教徒的观念,它批判了的旧约《利未记》、《列王纪》、《以赛亚书》等书卷中的先知们。上帝严厉禁止用占卜和通灵的手段来捕捉神明的旨意,但是今天的基督徒常有这种心理,一些牧师在讲道时提到,基督徒祷告之后,翻开圣经,用手指着经文,觉得那就是上帝告诉他的行动,类似占卜、灵恩经验,捕捉内心有某种上帝的声音,这些就是上帝在旧约里明令禁止的捕捉上帝的旨意的行为。

他提到五个原则——关于敬拜、救恩、因信称义、永恒的原则,告诉我们上帝给的旨意是明朗的,不需要去捕捉,而要从整本圣经去理解。要知道我们的恩赐,去教会找符合恩赐的服侍。在社会上找这方面的工作,是神给的恩赐和能力,基督徒要在境遇里看到上帝给我们生命里的旨意。

他让我们经历的点点滴滴都是要铺平符合他旨意的道路,哪怕是挫折和难处,都是借此训练我们的心志,更加成熟、忍耐,有智慧。在这所有的一切,都要向上帝开放。同时也在上帝里自由地运用一切,也借着祷告与上帝有充分的互动关系。

决策:本于圣三一与基督

这个问题重要而复杂,由于时间有限,这里只能简略讲解。旧约圣经已经提到,圣父、圣子和圣灵,以赛亚书里的弥赛亚、箴言书里带有位格的智慧,希伯来传统(犹太背景)的释经认为它带有拟人化的手法。其实从哲学、神学的意义来说,一切拟人的东西要有本体,中世纪的时候提到唯名论和唯世论,在传统或者经典的神学那里,所有比喻和象征背后的主体一定是真的,比如安瑟伦的观点,他提到,上帝的本质是真的。

所以我们看到,旧约里已经清晰地启示出了神圣的三一论,到了新约,尤其在约翰福音,基督多次向使徒们提到他与父的关系,他要差遣保惠师来。有全然的合一的关系,我与父原为一,同时有显明了位格的不同,一与区分的关系,就是圣三一最本质的关系。这对基督徒的决策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是人,一个位格,与个人要处理关系的时候,对于记忆、情感和理性,就是尽心、尽力、尽力爱主你的神,这带有希腊哲学,对人性的分割的理解。圣经绝对不是来自于希腊哲学,而是反思和唾弃了希腊哲学里异教的东西,然后把普遍启示为上帝所用。

保罗的心理学和新约福音里的心理学,既有犹太传统,也有当下的文化的恰当性,当然它必须是真理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自我理解,在奥古斯丁的三一论里,说到人的本质,也带有三一的形象。

约14:6耶稣说:“我就是( Ἐγώ εἰμι )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7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从今以后,你们认识他,并且已经看见他。”

15“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16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παράκλητον),叫他永远与你们同在,17就是真理的圣灵(τὸ πνεῦμα τῆς ἀληθείας),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不见他,也不认识他;你们却认识他,因他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

基督徒要做决策时候,首先要让我们的理智、情感和直觉统一起来,社会的决策科学是把这些分割开来,变得零碎,没法把真正把握人性的本体。基督徒完全可以回归最简单而宏大的统一体,我们的理性、知识、情感、意志要有统一,以圣三一作为本原,同时与自我和好,与物、与我们所服侍和管理的世界统一。

基督徒的工作、学习要神圣化,不要做分裂的基督徒,在社会恶化工作上同流合污,没有分别为圣,而只有到教会、祷告的时候摇身一变成为基督徒,这是不可能成为真基督徒的。基督徒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要做决策性的、真理性的思考,符合上帝的旨意,以上帝的国和义为念。

基督徒在选择婚姻和教育孩子的上,要以此作为原则,这是回归基督的道、圣三一,当然圣三一是和好的关系,统一,有着真理原则性,同时又有活泼关系的。这是教导我们怎样成为有道德、素养和公义心的社会的人。基督徒如何与家人和同事相处,也要贯彻到教会里与圣徒的相处,这是基督徒的品格。

圣灵的果子是合一、有爱的,九种果子拧成一个就是爱,就是上帝里的爱,上帝的爱在圣三一那里,所以《罗马书》5章提到,“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一开始提到我们借着耶稣基督与神相合,在约翰福音里耶稣基督一再提到他与父、与圣灵这三个位格的相合,同时他们在救恩、创造和将来永恒的审判,接受万民万族的敬拜,是合一的三位一体,一代表了真理的本原和唯一性,三是代表了多样、互动和爱,基督徒在决策上,要学习三一真理的原则性。

同时我们与人的关系,与圣徒的关系,要有爱的团契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要有公义的原则和公义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对文化和一切的科学,要有公义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和使命感,把这些归给上帝,重新拿到那全能的管理权,这才是我们的根本。

下面有两段话,可作为今天讲座的钥节。

第一段是上个世纪重要的东正教的神学家,东正教的神学特色里,对于圣三一的论述非常精深。John ZiZioulas说:“人是教会的一位成员,从这个事实来看,他成为“上帝的形象”,他存在就象上帝自己存在一样,他呈现出上帝“存有的方式”(way of being)。这存有的方式…… 是一种与世界、与其他人和舆上帝间的关系方式,是一件相通的事件;他不能作为个体的成就来得以实现,只能作为教会的事实。” [1]

人作为个体,但同时我们是在神圣的共同体,即教会里,要效法圣三一。所以,基督徒的决策要朝向爱、朝向团契,朝向整全的教会观念,否则我们的决策常常是自我中心的、失落的、有缺陷的。从这个事实来看,我们是成为上帝的形像,“我们”这个三位格作为主体而不是“我”这个人,所以我们的三一形象要在教会,自我修复以及人在最初的社会上的管理权的和好里体现出来。

所以,要效法上帝存在的方式,我是和我所事这两个决策核心中。这存有的方式…… 是一种与世界、与其他人和与上帝间的关系方式,是一件相通的事件;他不能作为个体的成就来得以实现,只能作为教会的事实。”他的教会观非常重要,中国教会的教会观是存在问题的,受到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非常个人主义、自我中心,信主后我们注重个人的重生得救,这非常好,但教会观变得薄弱。

潘能伯格也说过:“圣灵提升人超出自己的有限性,使得他们在信仰中分享他们之外的神圣,也即分享耶稣基督,分享在耶稣基督之死中由上帝完成的复和事件。” [2]

这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和我们这小小的个体,同时要拓展到整个社会文化。文化是一个关系场。从圣经和神学,圣经是我们与上帝与圣灵的关系场,我们借着圣经明白神的旨意,借着神学与众圣徒一同交流,书写的神学和演讲的神学都是关系场。所以我们借着文化传福音,基督徒不开口如何传福音呢?不用文化和语言文字如何传福音呢?

无论是讲还是写,都必须借着文化。从古教父到如今,几千年来,基督徒都是从文化上来统治这个世界,不是从世俗的强权和不公义的方式,而是通过文化和讲道理,基督徒的使命也是一个说道理的教会群体,改变人心是用神的道,将社会的文化被洁净了归耶和华为圣。所以这个死而复活的复合事件贯彻在我们个体的位格上,让我们重生得救,但这只是个体的层面,真正的见证是要在教会群体里。

基督徒要委身教会,如果我们爱上帝,不爱基督的身体教会,这是说不过去的,我们在委身神的教会,与弟兄姐妹们发生美善的关系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哪怕教会有很多问题和伤害,这一切是造就我们的,让我们更完全,像天父完全一样。

基督徒的决策原则

基督徒的决策与行为经济学的决策在根本上截然不同,基督徒决策建立在生命本源的真理确定性探求上,是紧密关联于创造者旨意之决策,是关乎确定性;经济行为决策理论是围绕人之行为与期待值的关系展开经验实证,从而为人对前景的“未来的选项”减少偏差,是关乎可能性。

决策科学,从心理学、消费主义、经济投资到社会政治是关乎可能性,有很多不确定性,但上帝启示给基督徒的人生决策是关乎确定性。所以,我们活着的时候更有盼望的确定性、永恒的确定性和生命的确定性。基督徒决策的重点并非在于人的行为与期待值偏差的问题,而是如何认识创造者的心意及其引导策略,从而更加认识自我及在教会群体中正确地践行使命。

基督徒的决策是回到本质,回到确定性,就是“人性论”(上帝的形象及其堕落)、“基督论”(新造的人及其称义),“三一论”(生命本源)——乃决策之源、决策主体、决策结果,上帝的决策生活非常活泼地显明于圣经及教会,历代的圣徒生命中(摩西、保罗、奥古斯丁、路德……),并贯彻在群体(教会)和社会。基督徒要传福音,必须在社会群体,面对境遇成为美好的见证。

脚注

讲员:李宜虔,牧师,中国神学研究院圣经研究硕士(MBS);基督教研究硕士(MCS);神硕(Th. M)研究莫尔特曼三一论与政治学;Gordon Conwell 神学院教牧学博士,研究教会领导决策的圣经与神学基础。

1、John ZiZioulas,Being as Conmmunion:Studies in Personhood and the Church(Crestood,NY: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1985),页15.

2、潘能伯格,《系统神学》,(香港:道风出版社,2017年),页598.‍‍‍‍‍‍‍


评论0

    关键词
    分类 +More
    阅读排行
    • 今日中国,有多少变了味的基督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督教发展迅猛,有人估计目前中国的基督徒有一个亿,也有人说是8000万,也有保守估计的,说有3000万,其实不管有多少,数量不是问题,质量才是生命线。......
    • 《圣经》和《古兰经》中的先知

      “先知”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所构成的三大一神教系统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通过对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比较,以及对《圣经》、《古兰经》中相对应的先知的介绍,初步探讨了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联系与区别。......
    • 韩国来华膜拜团体新天地教会在沪传播研究:2002-2018

      发源于韩国的膜拜团体“新天地”目前在全球发展迅猛,已遍及包括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该膜拜团体的各支派自上世纪90年代零星传入我国境内以后,发展成规模的地区分会已超过251个,其中中国大陆的安德烈支派和雅各支派下属省市区县的“新天地”分会总数已超过100个,占到了40%,所控制的人员数量已超过5万,包括各级骨干、所谓圣徒、洗脑班受害群众等。......
    • 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以过学界对倪柝声的思想和地方教会有不同角度的研究,但缺少完整系统的梳理,笔者通过比较和分析倪柝声的著述及地方教会的教牧模式,总结并挖掘出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 华人基督徒离教原因分析

      本文收集了65位基督徒发布在ex-Christian.hk网站上的离教见证文本, 并对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基督徒离教原因可分为四类:教会等级制森严与纪律严苛;个体自由与选择受限;对旧约中的上帝和基督教教义的疑惑;以及对教会团契人际环境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