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用户您尚未登录,还不赶紧

耶穌基督——在宗教與世俗夾縫中的光芒

作者 : 信仰与学术
2020-08-07
分享:

人類歷史一直在宗教與世俗中輪回徘徊,最後走向虛無的深淵。

然而,在人類歷史中發生了一件本質性的事件,從而使得我們在宗教與世俗的夾縫中看到光明,看見盼望,看見意義。

一、宗教與世俗的輪回

約翰福音一章五節上說:「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黑暗是什麼?黑暗就是四面牆壁包圍的世界。所以,黑暗不是與光明對立,而是光明不臨在的時空,如同愛因斯坦說:「惡是變壞了的善。」因此,二元論容易把我們帶入一個善與惡持平,光明與黑暗交替的思維模式里,世界的表象彷彿如此,然而本質卻未必。在那四面牆壁包圍的封閉空間里,造成黑暗的是牆壁的連接包圍的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就被稱為黑暗世界。

縱觀歷史長河,橫貫各國家、民族、部落的這個世界是由兩片勢力組成:一是宗教,一是世俗。同時,宗教與世俗也不斷轉換和回歸。人類起初在各種宗教禁忌下生存,當恐懼漸漸貌似驅散的時候,又回到世俗的宴樂中,而狂歡的夜晚帶來憂愁的早晨,於是又回到懺悔與苦修當中,從埃及的宗教到希臘的神話,再回到中世紀的幽靜。可是禁慾的結果是縱慾,壓迫帶來的是反抗,從洗腦中突然的覺醒是文藝復興、啓蒙運動、工業革命。

世界從宗教走向世俗是螺旋上升的方式,而非一步到位,總是會走走停停,回到原點,再次啓程。

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的一部分在宗教里苦修,另一部分在世俗里墜落,還有一些人的一生則是不斷在這兩種狀態里交替,因此誕生了絕望的存在主義哲學、自然神論、虛無主義等等。生命如同鐘擺,左擺是痛苦,右擺是空虛,停擺是死亡。在音樂上,人類要尋求徹底的自由,就是無調性音樂以及節奏模糊的爵士樂。各種浮誇的行為藝術誕生;古典主義被後現代主義取代。

在我們的個人命運中也同樣如此:我們從小受到各種絕對性的教育理念,然而成長的過程就是逐步擺脫那些絕對的觀念,變出相對主義,也就是從宗教走向世俗的過程。但這並不是一條真正的道路,也並非真正的成長。因此,到了生命的某個特殊的拐點,我們又會從世俗轉向宗教。於是,輾轉反側,走走停停,徘徊矛盾,猶豫不決,最後淪為世俗中的宗教徒,和宗教中的世俗人。

如果沒有出路,那麼自然神論是最接近事實本身的:如果上帝就是無情無義的大自然,如果上帝創造了一種規律,如同一種遊戲規則,然後再創造一些生命,讓這些生命在這個世界里適者生存和成王敗寇,那麼人生毫無偉大意義,也不存在任何終極關懷,芸芸眾生也如同花花草草生生滅滅,所以就我們可以安心地關心此時此刻的感官感受,而不需思考那些被稱為形而上的問題,因此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一切相對化,沒有絕對的絕對,那麼虛無主義將是最後的退路。

二、理解耶穌的兩種立場

馬太福音一章十八節記載瑪利亞從聖靈懷了孕,但歷史中很多文學家和哲學家並不認為,或者並不強調耶穌是從聖靈懷孕,而一些人文主義和自然神論者更喜歡強調耶穌是一個私生子,因此形成兩派說法:一派強調耶穌的神性;另一派則強調耶穌的人性。「強調」一詞不代表不承認,但是一旦側重某種性質就會帶來意義的不同,因此形成兩種信仰觀:一是神本主義的信仰觀,比如改革宗和歸正宗;另一種是人本主義信仰觀,比如阿米念和部分自然神論者。在政治上,似乎左翼更傾向人本主義,而右翼更傾向神本主義。所以在美國,宗右的口號是捍衛教義和信條,白左的標榜是追求人類的自由與幸福。

但是,從耶穌降生這件事,我們就可以發現一個奇妙的現象:沒有一個人或者一種流派思想,會否定耶穌在歷史中的誕生和意義,即使是無神論的教科書也說明公元紀年法的意義與耶穌誕生有關。但是從耶穌在地球上誕生的根源之答案便成為宗教與世俗的分岔口。

馬太福音在一章二十節又一次強調耶穌是被聖靈感孕而來,而自然神論者通常不提這個問題,只是一味強調耶穌是個私生子,因為她母親未婚先孕,所以耶穌對女性深刻的愛憐是源於對母親命運的深切感受,這種解說存在一個問題:歷史上很多私生子,而且很多私生子都遭遇痛楚與羞辱,比如希特勒,而希特勒對待女性的態度是耶穌截然相反的,因此當我們拼命在人性的光芒里尋找耶穌聖愛的源泉是無法立足的。作為基督徒,我們毋庸置疑是相信並且牢記耶穌是從聖靈感孕而來,這是信仰的根基,因為我們作為人的信仰一定是超乎人性的某種存在,而非與人同等生命意義的某種存在;信仰的定義是相信並且仰望,哪一個人能夠成為另一個或者另一些人的仰望呢?我們仰望日月星辰的時候總是抬起頭來,而非平視或者俯視。因此,這個世界的部分宗教、哲學或者文化如果側重耶穌的人性而忽略耶穌的神性,或者徹底否定耶穌的神性,那麼耶穌都不可能真正意義上被成為信仰對象,更不要提「道路、真理、生命」。

然而,另一部分人由衷地酷愛強調耶穌的神性,巧妙地掩蓋和淡化耶穌的人性,漸漸地耶穌成為了一種偶像圖騰,成為安徒生筆下那只可以實現願望的金魚,成為神醫和靈丹妙藥,成為送人禮物的聖誕老人。在這種意義上,靈恩派基督宗教比較典型,強調神跡奇事,強調求魚得餅。但是這種膚淺的宗教派別並不一定就能扎人心底,因為人從功利的動機進去,也必然會從功利的動機出來。

《聖經》約翰福音記載:當耶穌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時候,有許多人看見他所行的神跡,就信了他的名。耶穌卻不將自己交托他們;因為他知道萬人,也用不著誰見證人怎樣,因他知道人心裡所存的。所以靈恩派雖然可以招聚很多人,但實際被抓住的卻不見得那麼多,更多的都已經形式化。而真正可以征服人心的是認真嚴肅的改革宗和真誠熱情的福音派;同樣也是酷愛強調耶穌的神性,而淡化耶穌的人性,然而更為巧妙與深邃。

比如:耶穌降世最大的意義是替罪的羔羊,是無罪的代替有罪的受刑,我們的罪孽過犯都被祂寶血洗潔淨,於是深化十字架這種刑拘的意義,而耶穌的教導漸漸的被保羅取代,彷彿沒有人聽懂耶穌在說什麼,只有保羅將祂說的解釋清楚。在隆重的強調耶穌神性的同時,隱約地淡化了耶穌的人性,從而讓人不知不覺輕看了耶穌的教導和榜樣的身份,進而把教導與榜樣轉向門徒、使徒、聖徒的身上,因此帶來兩個隱藏至深的危險:

一是耶穌在人世間底層作為平民的身份道成肉身的意義被掩蓋,耶穌不是用來被愛戴和尊敬的,也不是用來效法和學習的,更不是用來激勵芸芸眾生的生活態度,而是被利用成為我們實現願望和贖罪的工具;

二是門徒、使徒和部分聖徒被神聖化,在渾然不知的狀態下被籠罩了一層似有似無的光環,並且以謙卑的面具出現。

這兩種危險從而形成上帝被當作人類的利用品,部分的人類卻擁有了上帝的權威。因此,產生了部分人類可以利用上帝成就自己的特權和光榮,從而形成精神統治。

三、認識耶穌和他的福音

從基督徒的角度看,世界上有兩類群體,一類是只承認耶穌是一個歷史當中的人物,另一類是只強調耶穌是神明,我稱之為:「極端的世俗與極端的宗教」。當我們在極端世俗的泥淖地裡摸爬滾打之後進入了極端宗教的殿堂,以為那裡可以給我們聖潔的洗禮,卻發現我們不過被一層華麗的衣裝包裹著,裡面依然盛滿了勒索與放蕩,只是被包裹的更加嚴實,因而人性從真小人變成了偽君子。

世俗與宗教互相敵對,同時也互相勾結,因為它們的本質是雷同的,就是否定耶穌的道路、真理和生命的根本性基礎性存在意義。

首先,耶穌就是上帝,因為沒有一個人擁有生死的權力,只有造物主本身。絕對的、永恆的、自由永有的上帝才有生死的權力,因此滅亡與永生是在耶穌的權勢之下。

其次,耶穌降生的目的不是為了審判,而是為了帶領人逃離避開審判;不是為了定罪於人,而是為了人不被定罪。由此,這個掌管生死、自有永有的上帝愛我們的方式是變成我們,變成與我們一樣有限的人,有血有肉,有飢渴感,有疼痛感。然而不接受這道光的人並不是被這光拋棄,而是主動拋棄這道光,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正如兩個戀人,一方忠誠不渝專心專意,另一方非要離開,因此,關係的破裂不是上帝拋棄了我們,而是我們拋棄了上帝。所以,「光來到世界,世界卻不愛光。」

為何我們可以擁有拋棄上帝的主動權,因為我們與地球上其它一切的生物都不同,我們擁有上帝的「形象和樣式」,我們擁有一些有限的自由和主權,所謂的「自由意志」,這也正是上帝對人類愛與尊重的體現。

如同兩個人相處,一方要離開,另一方雖然很不情願,但還是會忍痛割愛地放手。

如同聖經記載那位浪子的父親,分出財產給小兒子,隨他去流浪。

又如同C.S.Lewis的《納尼亞傳奇》里那位獅子阿斯蘭並不想審判背叛的愛德華,他尋找他只是為了愛德華不被女巫審判,於是自己親自受刑。

因此,耶穌說:不要想我在父面前要告你們;有一位告你們的,就是你們所仰賴的摩西。 律法是借著摩西賜下,但是恩典與救贖卻只在耶穌基督那裡,律法的意義不是要人犯的,也不是要人守的,乃是要人知罪。

然而知罪並不是結局,如果只是停在這裡,那麼人類不過是被玩弄了一場。

知罪的意義是浪子的父親在路口等待浪子回頭是岸;

知罪的意義是人類偏行己路、任意妄為後發現錯誤,驀然回首,人的盡頭便是神的開頭;

知罪的意義帶來對新約時代的嚮往與追求,所謂彌賽亞不是給予我們權力和金錢,而是讓我們免於被權力和金錢的捆綁,天國的臨在並不簡單的是一種經濟高度發達的社會,而是沒有窮人,每個人都被滿足,沒有惡人,每個人都是義人,如同席慕容說:「如果你想要幸福,並不是足夠的金錢就可以的,你還需要活在一種文化里。」

我想這種帶給人福祉的文化也就是福音,是人類文明進程的方向與目標。

四、福音與守律法的宗教世界之碰撞

而與福音為敵的有兩樣:一是反律法者,另一個是守律法者。反律法者很好理解,就是那個縱慾犯法的極端世俗;守律法者便是以法利賽人為代表的宗教團體;彼此貌似為敵,卻有著相同的本質,就是不承認耶穌基督,一種以敵對的方式,而另一種以利用的方式。

通過聖經約翰福音第三章記載耶穌與法利賽人尼哥底母的對話;我們可以發現福音與守律法者為代表的宗教團體的碰撞:尼哥底母竟然夜裡跑去找耶穌,可見雖然當時法利賽人高傲,卻又有心虛者,所以夜裡才敢去找耶穌。

尼哥底母說:「拉比,我們知道你是由 神那裡來作師傅的;因為你所行的神跡,若沒有 神同在,無人能行。」此話顯露出高高在上、博學多識、聖潔持守律法的法利賽人也會如同社會底層人一樣看重魚和餅,因為他判斷出耶穌是上帝的依據是耶穌所行的神跡奇事,而非耶穌的教導與美好的生活見證。

而尼哥底母問這句話的另一種動機很可能也是來求神跡奇事。多少教父教導基督徒不要追求世俗的宴樂,自己卻偷偷的享受和收藏世俗的財寶。所以耶穌回答說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 神的國。」耶穌根本不回答神跡奇事的事情,因為早就看透識破那種高大上背後的自私與貪婪,耶穌很嚴肅的要求這些人重生,並且耶穌告訴他們天國使命的重要性。

然而尼哥底母仍舊很幼稚地說:「人已經老了,如何能重生呢?豈能再進母腹生出來嗎?」看到這裡,我們會發現兩個完全不同的思想境界在對話,耶穌對尼古底母說話如同對牛彈琴。這裡耶穌彷彿揭露了法利賽人偽知的一面。

後來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 神的國。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我說:‘你們必須重生’,你不要以為希奇。風隨著意思吹,你聽見風的響聲,卻不曉得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

這裡耶穌提出了與重生有關的是聖靈,而非律法,也就是說重生是上帝的作為,從根源處擊垮人的自我修行和自我完善。尼哥底母問他說:「怎能有這事呢?」耶穌回答說:「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還不明白這事嗎?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我們所說的是我們知道的;我們所見證的是我們見過的;你們卻不領受我們的見證。我對你們說地上的事,你們尚且不信,若說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除了從天降下、仍舊在天的人子,沒有人升過天。」

這個世界在律法上最有優越感的就是猶太以色列先生,所以耶穌反問「你是以色列的先生,還不明白這事嗎?」就是那得救的憑據。舊約時代人們痛不欲生,找不出一條出路,但是新約時代的到來,便應驗了先知但以理的預言:四百九十年之後彌賽亞要誕生。可是真的到了彌賽亞來臨,那個最有優越感的人群卻沒有接受,如同耶穌說: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所以,怎樣重生是天上的事,而已經發生在地上的事情——彌賽亞降臨,就是耶穌基督道成肉身。法利賽人卻不認識;怎能有更高的智慧去瞭解重生的事情呢?

所以耶穌最後說:「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而這裡摩西就是法利賽人的宗教,因為他們因著律法而驕傲自豪,然而耶穌卻要求人類從摩西建立的宗教里走出來,信仰人子,道出偉大的新約時代。

五、福音與反律法的世俗世界之碰撞

接下來讓我們繼續看聖經約翰福音第三章記載了一個感人的故事,這個故事我稱之為福音與反律法的世俗世界之碰撞。而這次的碰撞並不像之前那樣嚴肅和劇烈,而是溫柔的、寬恕的、慈愛的。

有一個撒瑪利亞的婦人來打水。耶穌對她說:「請你給我水喝。」這次不是有人來找耶穌,而是耶穌去主動找人,有一句不恰當的話說叫做「搭訕」,但是這裡並沒有讓人感到耶穌是不正經的男人,而是一種願意與外邦人、鄰捨、底層社會、女性(在古代社會,女性地位不及男性)親近的一種平易近人與和藹可親。

撒瑪利亞的婦人對他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呢?」這裡讓人感到世俗人的自知之明心理,比充滿道德與身份傲慢感宗教群體的人要可愛的多。所以緊接著聖經說:「原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

耶穌卻回答說:「你若知道 神的恩賜,和對你說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給了你活水。」耶穌在這裡一點也不嚴厲,但是很嚴肅,透出耶穌急切想要拯救這個女人的心情。

婦人說:「先生,沒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從哪裡得活水呢?我們的祖宗雅各將這井留給我們,他自己和兒子並牲畜也都喝這井里的水,難道你比他還大嗎?」世俗之人通常會比較現實,考慮問題總是很實際化,但是她們也會在某個特別的時刻想起一些形而上的可能,於是在這裡撒瑪利亞婦人反問:「難道你比他還大嗎?」

信仰的開頭是質疑的結束,而未經過質疑的信仰不會是真正的信仰,敢於提出質疑也是世俗之人的一大特點。

於是耶穌乘著這種可貴的質疑之機來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這裡耶穌沒有提重生,因為耶穌不會拿天上的事情來諷刺這位單純的撒瑪利亞婦人,耶穌只是希望這位撒瑪利亞婦人找到幸福的源泉。

婦人說:「先生,請把這水賜給我,叫我不渴,也不用來這麼遠打水。」世俗之人很直截了當的發出祈禱;不加掩飾地承認自己就是一個飢渴者。所以無病的不需要醫生,有病的才需要醫生,而最可怕的是有病還裝作無病,那麼再好的醫生也與你無緣。因此耶穌在向撒瑪利亞婦人穿福音時是這麼自然而然輕鬆自在。因為撒瑪利亞婦人縱然有過罪惡墮落的歷史,卻可以單純不加修飾的承認。

耶穌說:「你去叫你丈夫也到這裡來。」很顯然耶穌是故意這麼說,彷彿在調侃。然而撒瑪利亞婦人卻不顧及自己尊嚴的問題,直接說:「我沒有丈夫。」

於是耶穌開始語重心長的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為何耶穌說撒瑪利亞婦人說的話是真的?!因為撒瑪利亞婦人完全可以為了面子和尊嚴說一半真話,一半假話,耶穌說「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丈夫」,在這裡耶穌在表揚撒瑪利亞婦人的誠實同時又對她產生深切的愛憐。

婦人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這個外邦的、生活墮落的女子卻很快接受了耶穌基督是先知,但是她還是不知道。

於是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 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

而這句話卻突然打開了撒瑪利亞婦人的心扉,因為敬拜上帝不需要等級身份,不需要秩序先後,不需要種族分別,更不需要一切偽善而隆重的形式,只需要「心靈和誠實」,這已經不是猶太人、以色列民、法利賽人的專屬了,上帝愛的是所有人,恩典具有普世關懷性,彌賽亞是為全人類而降臨。

於是婦人說:「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他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

耶穌說:「這和你說話的就是他!」上帝自我啓示的一種方式。

當下門徒回來,就希奇耶穌和一個婦人說話;只是沒有人說:「你是要什麼?」或說:「你為什麼和她說話?」那婦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裡去,對眾人說:「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莫非這就是基督嗎?」眾人就出城,往耶穌那裡去。

婦人有一個舉動實際上是驚人的,就是留下水罐子往城裡去,她接受到福音的光照後的反應是輕看她原本肉體的需求與渴望;這是自然而然的,耶穌並沒有要求她,那不是殉道,那是驚喜和熱愛。

因此,世俗之人在遇見耶穌聆聽福音時的反應往往是真誠求問,敞開自己的心靈,而不是一個宗教律法主義者的自我掩飾與辯解。何以如此?因為世俗之人才有真實的人性,才有真誠的尋求,而不是因著宗教的驕傲和自義將自我包裹武裝起來的排斥和拒絕。

六、信仰:耶穌之光照耀在夾縫中

人類無往而不在宗教或世俗的羅網里掙扎,衝撞,希望找到人生的出路,意義和價值的所在。然而,世俗帶來的虛無和宗教帶來的扭曲與壓抑,又是人類不堪重負的痛苦。人類通過各種宗教和各種世俗的文化力圖安慰自我又釋放自我,帶來的卻是痛苦的輪回的徘徊。

人類只有在宗教與世俗的夾縫中才能尋找到出路。

然而,出路何在?

這就是耶穌所帶來的道路、真理和生命,這就是信仰的光芒。唯有信仰的光芒,才能突破這宗教與世俗的夾縫,將生命的大門向人類敞開,從宗教的壓抑扭曲和世俗的放縱虛無中解放出來,使人類重回自我,發現和重建真正的自我。惟其如此,才能愛人如己,才能真正愛上帝,愛上帝的創造。

這就是剛健有力的信仰生命。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以耶穌的道路真理生命,生命剛健而不息。


评论0

    关键词
    分类 +More
    阅读排行
    • 今日中国,有多少变了味的基督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督教发展迅猛,有人估计目前中国的基督徒有一个亿,也有人说是8000万,也有保守估计的,说有3000万,其实不管有多少,数量不是问题,质量才是生命线。......
    • 《圣经》和《古兰经》中的先知

      “先知”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所构成的三大一神教系统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通过对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比较,以及对《圣经》、《古兰经》中相对应的先知的介绍,初步探讨了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联系与区别。......
    • 韩国来华膜拜团体新天地教会在沪传播研究:2002-2018

      发源于韩国的膜拜团体“新天地”目前在全球发展迅猛,已遍及包括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该膜拜团体的各支派自上世纪90年代零星传入我国境内以后,发展成规模的地区分会已超过251个,其中中国大陆的安德烈支派和雅各支派下属省市区县的“新天地”分会总数已超过100个,占到了40%,所控制的人员数量已超过5万,包括各级骨干、所谓圣徒、洗脑班受害群众等。......
    • 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以过学界对倪柝声的思想和地方教会有不同角度的研究,但缺少完整系统的梳理,笔者通过比较和分析倪柝声的著述及地方教会的教牧模式,总结并挖掘出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 华人基督徒离教原因分析

      本文收集了65位基督徒发布在ex-Christian.hk网站上的离教见证文本, 并对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基督徒离教原因可分为四类:教会等级制森严与纪律严苛;个体自由与选择受限;对旧约中的上帝和基督教教义的疑惑;以及对教会团契人际环境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