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用户您尚未登录,还不赶紧

活在两个世代之间:基督徒已然未然的末世观

作者 : 史佑名
2022-03-14
分享:

一、活在两个世代之间,基督徒活在已然未然的末世中

有很多人认为末世就是“时间的终结”,世界的末日。但是“时间的终结”世界的末日准确的来讲应当被称之为终末,而不是末世。一般人认为的末世论(eschatology)是从十九世纪开始使用的名词,包含了个人维度(死亡,复活,审判,永生,天堂和地狱)和普遍性维度(基督再来的审判,千禧年,新造的世界)。[1]

但随着教会对圣经研究的发展,很多学者都意识到了圣经中所提到的末世和终末是有分别的,因为在圣经天启文学,和第二圣殿时期的天启文学当中通常会描述这个世界会分为现今的世代和将来的世代。现今的世代是邪恶的,受到邪恶的王撒旦极其党羽(人类共犯)的控制,《腓立比书》二15称之为弯曲悖谬的世代。但是神与弥赛亚终将介入邪恶的世代,这个世代会被终结,恶者被审判,义者受奖赏,取而代之的是将来的世代,这是借着宇宙被再造或被更新,从而开启的新时代。这个新的世代被新约作者称之为神的国度或基督的国度,透过基督的复活使得神的国度在人类历史中被实现。[2]

但是这种天启式末世观是一种已然未然的状态,即由弥赛亚所开启的将来的时代已经开始了,但是尚未完全开始,这两个世代在基督第二次来临之前是一种并存的状态。借用魏司坚(Geerhardus Vos)的观点来看就是“将来的世界,已经变成了现在”,圣经所说的最终状态(复活,称义,与神同住)已经得到了部分的应验,[3]基督徒的状态中心和内在都锚定于天上,但是邪恶的世代又未完全过去,所以基督徒是活在两个世代之间的群体。

《使徒行传》一8讲述了,当基督说当圣灵降在你们的身上,就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做见证的时候,基督不仅仅是在说要传福音给万民,而是在表明当圣灵降临的时候,就是神施行新出埃及,并引入新世代来临的时候,而且这段经文还表明了新出埃及拯救的三个阶段,(1)救恩临到耶路撒冷(2)撒玛利亚是以色列曾经的领土,现在意味着以色列要被恢复和重建(3)新出埃及的拯救要辐射整个外邦群体即全世界,所以这个内容暗示了弥赛亚所建立的新世代的神权统治。[4]《使徒行传》一10-11进一步表明,耶稣的升天直到耶稣的第二次降临有一个过渡时期,末世-神的国度已经到来临了,但是尚未完全到来。[5]

末世的观念并非是天启文学,新约圣经所独有的。旧约《创世记》伊甸园的故事就是一种已经展现的末世原型,因为伊甸园的生活类似于新天新地的生活,《创世记》第一章将受造的世界描绘为会幕,而第二至三章将伊甸园描绘为一种原型圣所,在其中耶和华与人进行亲密的相交与团契。[6]

伊甸园的生活虽然是美好的但也是可能会犯罪的,当然实际情况是人类从乐园的生活中沦落为失乐园的生活,伊甸园的生活被圣经不断的拿来做神所恢复美好世界的范本,例如《以赛亚书》五十一3中将荒凉的旷野变得像伊甸,使沙漠像耶和华的园囿,还有《启示录》二十章描述新的圣城有生命水的河,河边有生命树。

简单来讲从圣经神学的脉络来看的话,就会知道会幕和后来的圣殿都反映了重返伊甸的本质,到了新天新地的新圣殿才是真正的重返伊甸园。《启示录》的末世生活是以伊甸园所提供的“起初生活”为原型的,从某种概念上讲初始是以末世为前提的,末世先于救恩。[7]旧约的模式,是属天实体的投射,直至新约来临才揭示出属天的实体,借用克莱恩(MG.Kline)的话来讲就是:圣经将耶稣形容为第二亚当,确保了他完成的救赎符合基本的末世框架,这个末世框架揭示了神与第一亚当所立的约。

实际上,基督的工作被圣经明确解释为神形象的新造与终末圆满,并且还被解释为带领自己的百姓住在可以接近生命树的美地,进入了安息日的安息。[8]圣经以原始的创造开始,有祭司-君王为了神的荣耀来治理它;它的结束则是一个新造的国度,其中有位祭司-君王与跟随祂的人,为了神的荣耀来治理它。[9]简单来讲末世的国度已经透过基督耶稣开始了,但是尚未完全实现,而且属天的福分也已经临到了基督徒,但也是已然未然的状态。基督的第二次再来,新天新地,身体复活,审判等等仍然没有实现,这都是属于终末的范畴。

笔者借用赖德的话给末世做定义“借着耶稣本人并祂的传道事工,神已经闯入人类历史之中,已经征服了邪恶,虽然那最终的解放,要在这世代结束的时候才出现。”[10]这种已然未然的末世观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还透露出了一种强烈的末世伦理观。下面笔者要扼要的说明这种伦理观。

(一)基督徒的末世伦理观

首先笔者要指出的是末世已然来临了,基督徒如今就是活在已然未然的末世新造之中。《约翰福音》二十22讲到当耶稣复活向门徒显现时就向门徒吹一口气,让他们领受圣灵,这段经文其实会让人联想起《创世记》二7的内容神创造亚当,又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成为有灵的活人。[11]当耶稣使门徒领受圣灵后,至此所有的在基督里的人无疑是活在末世的新创造之中,基督来就是要赋予在基督里的信徒新造的生命,经历神赐生命的大能,正如保罗说的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林后五17)。那新约的神百姓要如何按照这种“新造”之人的样式生活呢?或者是像保罗说的作新造的人?(加六15)。

首先有句话说的好你是怎样的人就会活出怎样的生活来。在《马太福音》第五章至第七章,这段被誉为“天国的开国宣言”的经文就讲述了基督徒要怎样做新造的人。由于篇幅原因笔者只能分析五13-14所透露出来基督徒的身份使命,这种身份使命对于塑造基督徒的末世伦理极为重要。五13-14节耶稣讲到了耶稣的跟随者是世上的盐和世上的光。和合本的翻译不够精确,新汉语翻译的就比较到位,即“地上的盐”,和“世界的光”。

这里的盐就是字面意思上的盐,地上的盐其实是暗示了一种对立的关系,天上与地上相对立,地上的盐一方面暗示了基督徒存活于仇敌环绕的世界之中,很明显的耶稣在强调基督徒不是在信主之后直接被接上天,而是活在这个邪恶败坏的世界中。又因为盐在古代常用来做防腐剂,所以暗示基督徒的使命就包含了基督徒要活在邪恶败坏的世界中,防止这个世界迅速的腐败。[12]而且盐会失去味道吗?很明显的根据古代拉比的教导来看,盐不会失去味道![13]

哈格纳(Hagner)进一步指出因为盐对日常生活而言是必需品,所以门徒在为神和神的国度做见证时,对世界而言也是极为重要和十分必要的,盐失了味其实是在强调基督徒必然不能失去天国子民的身份,不可被邪恶所同化反而是用盐来腌制世界让世界品尝到属天的滋味。[14]世界的光其实延续了前面所说的地上的盐的概念,“光”一般指神或神的救恩(赛六十19-20),而基督徒是世界的光有可能像昆兰社团和保罗所强调的那样,神的子民是“光明之子”,而更有可能的是基督徒要承接以色列人的使命即做“外邦人的光”(参五十一4-5),简单来讲基督徒就要做天国的领受者,向世界彰显已经来临的救恩真理。[15]

第14节,又进一步补充到城造在山上,不能被隐藏,很明显的基督徒的生命是活活脱脱神的见证,基督徒需要用“末世新造”的生命来向这个世界为神做见证。耶稣邀请天国的子民向这个被邪恶,被罪侵蚀,在死亡之中迷失的世界见证神的救恩,并透过天国子民的生命见证引导人归向真神。所以,从这段经文不难看出,耶稣要表达的是基督徒如果在社会议题上,或在践行公义的事上沉默失声的话,就等于盐失了味,帮助世界进一步的被腐化,或者是城被隐藏,甚至等于人点灯却把灯放在斗底下,让被邪恶辖制的世人看不见神救恩的光。

天国的伦理观已经向神的子民显明,虽然基督徒可能未必在这个现今邪恶的世代完全地活出天国的样式。但是站在两个世代之间,处于已然未然的百姓,必然不再随从今世的风俗顺从世界的掌权者,就是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弗二2),而是顺从基督,按照天国的价值观而活,因为天国的生活标准大于地上的法律。笔者再次借着克莱恩的观点在指出基督徒现在遵循的是天国的伦理而不是顺从今世的风俗:“要按照圣约的要求做耶稣的门徒,服在主耶稣的权柄之下,就意味着要自我的否定,并跟从主耶稣走十架之路。这就意味着要离弃一切偶像来侍奉主,为着主的缘故离开自己的家和家人。要将自己委身在圣约之中,侍奉神。”[16]

据此看来,基督徒应当顺服天国的价值观,而不是被地上的价值观牵着鼻子走。基督徒不是一群躲在沙漠当中的修道士,不要认为“世界与我何干?”,或者是说我不关心“外邦人和外邦发生的事情”,这种避世或者是消极的态度并不是出于圣经的教导。圣经教导的是一种“积极的末世观”,天国已经来临了,作为天国的子民首要的任务就是让圣经的教导成为基督徒的生命典范,当基督徒活出圣经的教导时,借此影响那些被世界的王所辖制的人。

正像《马太福音》五16说的“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基督徒不仅仅要热衷于所谓的“教会生活”,也要用“好行为”来防止世界过快的败坏,做外邦人的光,来彰显神救恩的真理,而不是空洞地用口号来传福音。从前的亚伯拉罕在他所行的地方为耶和华筑坛是在向世界宣告“神的王权统治”,新约地基督徒在地上应当用“敬拜生活”加上“好行为”来宣告神的王权统治以及天国的救恩真理。

在新约圣经中不仅只有《马太福音》宣告基督徒的身份使命,在《彼得前书》也可以清楚的看见基督徒的身份使命。在《彼得前书》二9节中,讲到了基督徒是“被拣选的族类”,“君尊的祭司”,“圣洁的国度”,“属神的子民”。彼得在这里明确的表明了神百姓的独特身份。但是这种对基督徒身份的理解,并不是彼得独家的理解,而是彼得引用了《出埃及记》十九5-6节的内容。

在《出埃及记》的语境中,那些内容也是在表明以色列的“使命宣言”,从前神未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前,以色列人是埃及法老的奴隶,受法老的压迫,而如今被神拯救之后是成为神的奴仆,更具体来讲现在变成了敬拜神的子民。旧约的“祭司的国度”和“圣洁的国民”表明以色列是一个被分别出来的国度,向神向万国提供祭司的服侍,并且使以色列向万国反映神的属性。[17]

简单来讲以色列就是代表神的形象,借着以色列人使万国的百姓认识神。由笔者翻译,莫拉莱斯著的《谁能登耶和华的山》就祭司的国度的概念提到“但神的形象还囊括了祭司和祭仪方面的内容。在神之世界的宇宙性圣所中,人类具有崇高的地位和超然的责任,人类不仅身为皇室管理者以及宗教环境的塑造者,也是受造物的祭司,积极的为非人类的世界介导神圣的祝福——并且在堕落后的局面中,代表叹息的受造物进行调停代求直到天地得赎被转化,直到神公义和平安的旨意得着满足的日子。在神的世界里做神的形象就是人类的天命,因此这对应以色列“在列国中做君尊祭司”的天命。 (出十九6)。”[18]

回到《彼得前书》的语境中,彼得在这里所提出来的内容和《出埃及记》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新约的百姓如今像以色列人那样,脱离了世界之王的辖制,归入了宇宙君王的权势之下,成为神的奴仆。在这个语境下,彼得劝勉新约的百姓,要让他们明白神的心意就是“让新约子民都具有祭司的职分,让他们在圣洁的状态下,向神献上赞美为祭。而且新约的百姓也在君王的身份之下,成为了了神与万民之间的中保,为人类代求,并将神的祝福传递给全世界”。[19]

君尊的祭司,圣洁的国度在新约也有使人认识耶和华的功能,因为彼得在此强调了神子民要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这无疑是让基督徒践行使人认识耶和华救恩的使命,或者更具体来讲就是宣教使命,即借着他们的生命见证将“迷失的羊”带入到神的国度中。总的来看,这段经文强调了基督徒的身份使命,基督徒不应该被世界玷污,而是专门被分别为圣来侍奉神,扫清侵入教会中的污秽,还要用端正的品德来向这个邪恶的世代见证神奇妙的救恩(彼前二11-12)。

在《歌罗西书》三9-10提到基督徒脱去了旧人和旧人的行为,穿上了新人渐渐成为造物主的形象。这段经文保罗使用了“脱去”和“穿上”来形容旧人的死与恢复主形象的新生命。保罗用穿衣服的措辞来阐述了基督徒的生命,衣服不仅反映了“身份地位”和“自我认同”,[20]也反映了基督徒丢弃了堕落亚当的性情和地位,恢复了神荣耀的形象和神的关系,活出新造之人的生命。[21]

据此来看新约圣经并没有把基督徒的使命当做一种口号说说就完事了,而是强调要积极地用行动来向世界见证神的救恩。简单来讲基督徒要进入世界来生活,不是与世界同流合污,在堕落的世界之中彰显基督徒独特的生命。

如果察看《启示录》十八章至二十二章就可以看出在天国未完全来临之前,这个世界正在上演双城记,一个是巴比伦之城,一个是天国之城,神的子民是天国之城的百姓会受到巴比伦之城极其党羽的敌对,一直处于被逼迫的状态当中,天国之城的百姓要为神的道做见证,并有可能会付上生命的代价。在彰显天国子民的生命以及持守真道的过程当中,必然会经受痛苦,患难和哭泣,但是终将有一天,天国之城完全降临所带来的喜乐会将天国子民的阴霾一扫而光。

可以用对《帖撒罗尼迦前书》五1-11来给基督徒的末世生活伦理做总结。在历史上有很多人被错误地末世论所影响,使得在历史上发生了很多因错误的教导而导致的悲剧。在保罗时代的教会也被错误的末世观所影响,帖撒罗尼迦教会就是其中之一,保罗提笔创作此书的目的就是之一更正错误的观念。保罗在帖前的末尾总结了正确的末世伦理应该是怎样的。虽然这个自然段有11节经文之多,但是保罗用三个“δέ”(连接词)(五1,五四,五8,中文并不直观)构成了他的论述。这段经文是在关于基督降临,基督徒的复活被提的教导之后。

在论述完终末的盼望之后,保罗很自然的处理了基督徒的已然未然的末世伦理,他就这方面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1)基督第二次降临的时间是未知的,从消极的角度来看这对于“属世界的黑暗之子”是灾祸(1-3)(2)正因为主来的时间是未知的,所以“光明之子”应当警醒预备(4-7)(3)基督徒有“信望爱”做保障,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无论“醒着,睡着”都是与主同活(8-11)。

笔者前面说过“黑暗之子”和“光明之子”是一种昆兰社团的末世观念,身为将神的真理之光带到世界的神百姓,在已然的末世中应该警醒避免属灵的沉睡和麻痹预备耶稣的再来(五6-7)。在属灵的层面做好准备之后又要“穿好信望爱”为衣服,毕尔将这样的穿戴理解为基督徒讨神喜悦的公义行为,总的来看,基督徒期待基督再来的方式不是尝试计算基督再来的时间,也不是浑然不觉自己与神的关系,而是反思并活出由信望爱为特征的真基督徒的生活(启十九7-8,太二十四45-46)。[22]

基督徒无论是醒着或睡着都是与主同活,其用于与四15-17相对应,简单来讲就是无论基督徒处于活着或是死亡的状态当中,因为有主的同在基督徒都可以怀着救恩的盼望坦然应对。与基督徒同活的基督,曾经死过,但又从死人中复活,他升入高天做王,将来又要在终末降临。基督徒所信靠的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神,这个概念对于活在已然未然的末世中的基督徒极为重要,因为祂掌管人类的历史,即使基督徒在已然未然的末世为信仰经历迫害都要不惧怕因为基督徒所得到的主耶稣的救恩是稳固且牢靠的,今日所遭受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神圣计划的一环(西一24)。有意思的是基督徒的死不是死而是睡,基督徒的睡着表明基督徒的死是暂时性的,基督徒终将在神救恩的黎明圆满来临时(基督第二次再临)醒来,永远的活在神的光中(启二十二5)!

(二)基督徒的终末归宿

根据圣经的教导,基督徒的终末归宿包括:身体复活以及进入神给基督徒预备的终极处所中。有很多人将神给基督徒预备的终极处所理解为“进天堂”。但是新约圣经中所讲到的终末来临的处所是新耶路撒冷即新天新地,而不是“天堂”,人们一般所认为的“天堂”,准确的来讲这个词汇更贴近异教的概念,而不是基督教的概念。

从圣经的角度来看,天堂在圣经当中一般指天,即神的居住之处,而不是乐园美地。[23]圣经所讲到的终极处所是自天而降,神在人间与人同住(启二十一3)。所以如果基督徒只是把新耶路撒冷-新天新地理解为“天堂”就误解了基督徒的终末盼望。那从圣经的角度来看基督徒的终末盼望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随着基督第二次的降临,在终末大致可以发生三件事(笔者在此不讨论千禧年派立场):(1)死人复活(2)万物的更新与复原(3)新天新地与终极审判。笔者将会以简短的篇幅来论述关于这三件的圣经教导。

1.死人复活

就死人复活一事圣经有明确的教导,不像千禧年国度那样存在争议。但是还是有很多基督徒对复活存在错误的理解!很多人认为圣经教导的复活是一种灵性上面的复活,而不是身体上的复活,其实很多持“天堂观”的基督徒,就是将复活理解为灵性上的复活,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圣经的教导。对复活最明确的教导是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由于篇幅受限,笔者要简单的分析一下。保罗在此将复活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基督的复活,第二个阶段是基督徒的复活。基督是死人复活的初熟果子,初熟的果子是旧约的概念,在旧约要将庄稼和果树中最先成熟的献给神,后面神会赐给大量的收成。

所以基督的首先复活就要作为将来大量复活的预示,这就引出来了复活的第二个阶段,在基督里的信徒已然未然的经历到了属灵的新造和复活(林后五17),并在基督再临时基督徒经历到完全的新造以及身体复活。[24]保罗在第十五章的重点是在强调基督徒的复活是身体上的复活,借用NT.赖特的说法就是“现今的身体会败坏,逐渐衰退,必定要死;但死亡,是在美善的造物之神脸上吐一口唾沫的死亡,不可能是最后定论。因此,造物者将造出一个新世界,以及和那新世代相称的身体。从一个角度来看,那新世界和新身体是旧世界和旧身体的补救和重造”。[25]

2.万物的更新和复原

很多基督徒所认为的“新天新地”就是进入到天上的处所当中,新天新地是存在于天上的,而不是在地上的,神完全的要毁灭掉物质的宇宙,接下来就是属灵的生活,但是这种观点是背离新约圣经的教导的。新天新地当然是一个全新的物质世界,而不是一种所谓的“灵界”的生活。首先《罗马书》说到“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八18-23),但是受造物盼望脱离的辖制不只是属灵的自由,也是物质上的自由,因为《以赛亚书》十一6-9讲到弥赛亚国度盼望时就盼望“豺狼必与绵羊同居,豹子与山羊羔同卧....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

所以,当神的子民经历终末的圆满时,连自然界都要恢复起初的美好,正如包衡说的“如果神的子民有得救的盼望,那自然界受造物也有恢复生机的盼望。受造物因为人类犯罪才受到辖制,到了末了人类的恶被终止时,才能够获得自由”。[26]《马太福音》的主祷文教导说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神的国最终会完全的降临在地上,神没有让人脱离受造界而是会完全更新这个世界。

从圣经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最终要经历更新,而不是被完全的被神丢弃。《彼得后书》三10讲到天必大有响声废去,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烧尽了,很多人会认为这就是神丢弃物质世界的凭据,但是从圣经的原文来看就是另一幅景象。笔者因为篇幅不予讨论希腊原文的翻译,可以透过别的中文译本来看这段意思,新汉语译本将其翻译为“那日,天要在一声轰然巨响中消失,众天体都要烧毁熔化,地和地上所有的工作都要显露出来”,新普及译本翻译为“那时,诸天会在一声巨响中消失,各种元素都要被烈火焚毁,大地和其上的一切也要受到应得的审判”。

和合本说“天必在大有响声中废去”,其意思简单来讲就是指邪恶的世界要被神终止。“有形质的”是指天/天上的星体,这是灵界活物居住的地方,而被烈火销化是指神末日以火来审判的景象,地和地上所有的工作都要被显露出来(和合本为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烧尽)可以指住在地上的人和其上所有的作为被暴露无遗。总的来讲就是在灵界活物所居住的星体“被审判”(或说灵界被审判)之后,接着会是人和人类所有的作为受到审判。[27]

所以奥斯邦指出这是指“世界秩序的邪恶本质”都要被暴露无遗,所有的人都将看见神的公义审判,辖制世界秩序的恶必须被彻底消灭,只有更新和生命才能取代统治世界的死亡。[28]NT赖特也指出“有一个新的世界,有新的百姓居于其间,他们经过试验、试炼,在苦难的熔炉里被洁净......我们在此所见的世界观,就不是把受造之万物都丢弃的二元论,而是认为,要实现创造主所追求的正义和良善,以之取代现存的邪恶,唯一的方法就是经过火的焚烧,不只要销毁,也是要清除”。[29]

包衡也指出神的国降临就是让受造界被完全的更新,因为人有身体所以和物质受造界紧密联结,自然界的神迹能让世人知道,耶稣并没有设想将来人会变成纯粹的精神存有,脱离物质的缠累,而是彼此的关系会在受造界得到医治,变得完全。[30]

错误的终末观会导致基督徒产生误解,就是认为今生的物质世界不重要,因为宇宙最后要被神扔进垃圾桶里面。但是圣经告诉我们基督徒的终极盼望之一就是万物复原,而不是受造界完全不复存在。如果万物会被复原,那么基督徒在现今的世代付出的努力也会有意义,因为基督徒的行为,都在为更新的世界做预备,在将来还会与基督一同在新天新地做王管理全新的世界。

笔者可以开一个脑洞,或许在新天新地中神的子民,也可以过着喝手冲咖啡,养着宠物,与神同住的生活。新天新地的生活,不是想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只是一种灵魂永远存在的精神生活,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生活。这样看来,万物被更新复原的观念是符合“已然未然”末世观的。

3.新天新地与终极审判

世界的被更新,邪恶被打败的观点并不是普救论,因为撒旦以及一同随同撒旦的党羽都要在耶稣第二次来临时接受白色大宝座前的审判,到时邪恶会彻底消失,届时神的子民会与神一同在新的世界中同住。支持新天新地观,而不是天堂观的经文大部分出现在《启示录》。例如二十一2-4讲到新天新地自天而降,神的帐幕在人间,神与人同住,经文的意思其实很明显了,这个世界要成为新的伊甸园即新的耶路撒冷/会幕,实现最初伊甸园的计划。并且后面经文也提到了没有死亡,这就表明被神更新的世界超过了之前的世界,因为人类的终极敌人死亡被打败了。

旧的世界因为亚当犯罪将死亡带入了世界,而新的世界因为基督的顺服将生命带给了神的子民。但是很多基督徒会疑惑新天新地是不是没有海?很多人的疑惑是因为《启示录》二十一1说到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没有了,但其实这节经文是讲到旧的天地在本质上被完全的更新了,海其实是天启文学的象征性用法指的是敌对神的邪恶势力,不是物质上的海洋,海不再有了就是在证实约翰所看见的新天新地和没有被更新的旧天地,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31]

在新天新地里面,没有死亡,也没有悲伤痛苦,因为这些都是之前被罪恶渗透的世界才有的,而在新天新地罪恶早已被完全的根除。这一点不难从新天新地的城门看出,二十一25讲到城门白昼总不关闭,在那里没有黑夜,黑夜通常会有危险,一般在古近东的城市夜间会关闭城门,而这里描述没有黑夜表明威胁城市的仇敌不复存在所以城门永远开着,[32]所以神的子民要活在神生命的光中。

对于终极的审判福音派一般持有两派的观点,一派是永刑论,即神在末日使不信的也经历身体复活后,就对撒旦和随同撒旦的党羽(包括不信的人类)发出审判,这个判决的刑罚是永久且不能撤销的,义人和不义的人将会被送到他们各自的终极所在。[33]另一派是灵魂寂灭论,寂灭论没有统一的说法,大概是指不信者会在适当的时间,被神毁灭。[34]

罗伟在处理《启示录》二十14中指出,邪恶权势和随从的党羽接受神白色大宝座前的审判,死亡和阴间被扔进火湖等于死亡和邪恶的权势即幽暗的王国不复存在,其党羽也不复存在,它们被扔进硫磺火湖等于接受第二次的死,第二次的死等于永死就是永远的灭绝。[35]这两种观点在福音派中都是有支持者的。这两派都肯定了,终末的审判是圣经所启示的真理。但至于是那种程度的审判,可能只有到终极的审判日才能揭晓。

结论

从圣经来看不是在耶稣再来之前的“一段时间”被称之为末世,而是透过耶稣的死已经开启了末世,并且透过基督的受死,复活以及升天,使基督徒经历到了已然未然的新出埃及,已然未然的新创造,以及借由基督浇灌圣灵所开启的已然未然的末世新生命。《约翰福音》第三章讲到“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三3),很多人将其误解为受水洗加被圣灵充满,但是这段经文所提到的水和圣灵是平行的概念,暗示了旧约预言的神在末世所赐的新生命(结25-26,赛四十四3)。

换言之,基督徒必然要经历到圣灵所赐的末世生命,被给予天上国民的身份,还要借着耶稣所开启的末世,使新约的子民已经体验到了从巴别塔的分散到基督里的末世被掳归回(徒二4)。末世,末世的被掳归回,新的出埃及,新创造,从某种程度而言已经来到了我们中间,但是尚未完全来到,因为基督徒所经历到的这些东西只是预尝,真正属天的实体尚未完全到来。所以基督徒仍然要盼望真正实体的到来,等候基督第二次降临的终末圆满。

所以笔者要提醒大家,21世纪的基督徒(或者是历时历代的基督徒)不是活在“一个世代”之中(要么是活在末后世代之前的世代,要么是在末后的世代)而是活在“两个世代”之间。作为活在两个世代之间的基督徒,要在“已然未然”的末世中,透过圣灵经历“与神同住”,过着入世而不属世的属天生活,并切望等候进入属天的实体之中。但愿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使你们籍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

脚注

[1] 古德恩,《系统神学》,张麟至译(美国:更新传道会,2011),1111页。

[2] 霍桑、马挺主编《保罗神学辞典a-j》,杨长慧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39页。

[3] 魏司坚,《保罗末世论》,赵刚译(香港:经典传承出版社,2021),33页。

[4] 鲍维均,《古道新释》,郑美芳等译(香港:汉语圣经协会,2003),123-125页。

[5] Alan J.Thompson,《The acts of the risen lord Jesus》,(USA:ivp academic,2011),p30.

[6] 莫拉莱斯,《谁能登耶和华的山》,史佑名译(英国:贤理璀雅出版社,2022出版中),第二章。

[7] 毕尔《新约的圣经神学》,陈志文译(美国:麦种传道会,2018),261页

[8] Meredith G. Kline,《kingdom prologue:Genesis foundations for a covenantal worldview》,(USA:Wipf and Stock,2006)115.

[9] 毕尔《新约的圣经神学》,263页。

[10] 李日堂,《系统神学-末世论》,(香港:中国基督教播道会文字部,2013),194页。

[11] 白基,《国际释经应用—约翰福音》,黄愈轩等译(香港:汉语圣经协会,),699页。

[12] 黄鸿兴,《天道圣经注释—马太福音》,(香港:天道书楼)118页

[13] 迈克尔·威尔金斯,《国际释经应用—马太福音》,古志薇、陈秀媚译(香港:汉语圣经协会,2016),236页。

[14] Donald A.Hagner,《word biblical commentary—Matthew 1-13》(USA:Zondervan,1993),99-100.

[15] 同上。

[16] Meredith G. Kline,《kingdom prologue:Genesis foundations for a covenantal worldview》,320.

[17] W.Ross Blackburn《The God who Makes himself Known》,(USA:ivp academic,2011),p79.

[18] 莫拉莱斯,《谁能登耶和华的山》,史佑名译(英国:贤理璀雅,2022),第二章注脚28。

[19] 卡森,毕尔编著,《新约引用旧约卷下》,潘秋松主编(美国:麦种传道会,2012),532页。

[20] 鲍维均,《歌罗西与腓利门释读》,曾景恒译(香港:天道书楼,2016),345。

[21] 卡森,毕尔编著,《新约引用旧约卷下》,1291。

[22] GK.Beale,《The IVP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series — 1-2 Thessalonians》,(USA:IVP,2003),P124.

[23] 林鸿信,《系统神学卷下》,(台湾:校园书房,2017),1642页。

[24] 毕尔,《新约的圣经神学》,441页。

[25] NT.赖特,《神儿子的复活》,邱慕天、纪荣智、谭达峰译(台湾:校园书房,2016),478页。

[26] 包衡,《圣经生态学》,柯美玲译(台湾:校园书房,2020),125页。

[27] 罗伟,《启示录注释》,(台湾:华神出版社,2007),1752页。

[28] 格兰特·奥斯邦,《房角石圣经注释第十八卷上》,李竟妍、杨基、王波译(香港:恩道出版有限公司,2018),525页。

[29] NT.赖特,《神儿子的复活》,593页。

[30] 包衡,《圣经生态学》,213页。

[31] 罗伟,《启示录注释》,1753页。

[32] 莫拉莱斯《谁能登耶和华的山》,第八章结尾。

[33] 艾利克森,《基督教神学,卷三》,蔡万生译(台湾:华神出版社,2000),535页。

[34]  李日堂,《系统神学-末世论》,164页。

[35] 罗伟,《启示录注释》,1745页。


评论0

    关键词
    分类 +More
    阅读排行
    • 今日中国,有多少变了味的基督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督教发展迅猛,有人估计目前中国的基督徒有一个亿,也有人说是8000万,也有保守估计的,说有3000万,其实不管有多少,数量不是问题,质量才是生命线。......
    • 《圣经》和《古兰经》中的先知

      “先知”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所构成的三大一神教系统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通过对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比较,以及对《圣经》、《古兰经》中相对应的先知的介绍,初步探讨了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联系与区别。......
    • 韩国来华膜拜团体新天地教会在沪传播研究:2002-2018

      发源于韩国的膜拜团体“新天地”目前在全球发展迅猛,已遍及包括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该膜拜团体的各支派自上世纪90年代零星传入我国境内以后,发展成规模的地区分会已超过251个,其中中国大陆的安德烈支派和雅各支派下属省市区县的“新天地”分会总数已超过100个,占到了40%,所控制的人员数量已超过5万,包括各级骨干、所谓圣徒、洗脑班受害群众等。......
    • 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以过学界对倪柝声的思想和地方教会有不同角度的研究,但缺少完整系统的梳理,笔者通过比较和分析倪柝声的著述及地方教会的教牧模式,总结并挖掘出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 华人基督徒离教原因分析

      本文收集了65位基督徒发布在ex-Christian.hk网站上的离教见证文本, 并对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基督徒离教原因可分为四类:教会等级制森严与纪律严苛;个体自由与选择受限;对旧约中的上帝和基督教教义的疑惑;以及对教会团契人际环境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