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用户您尚未登录,还不赶紧

圣灵的“仁爱叙事”——奥古斯丁《忏悔录》阐释(六)

作者 : 章雪富
2022-10-10
分享:

一直以来,基督教思想史都较为缺乏言说圣灵的神学著作。古代教父圣阿塔那修、圣巴西尔和圣奥古斯丁曾撰有圣灵主题的作品,却又甚少为人注意。尤其圣阿塔那修和圣奥古斯丁的圣灵叙事更少为人提及,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他们的文本不为人知晓。相较于圣阿塔那修,奥古斯丁的圣灵神学主题作品较为分散,然而不能说他没有圣灵的言说。他的圣灵神学之思分散在《论三位一体》、《论信仰和信经》、《注释》等等作品里面,《忏悔录》第13卷则整卷论圣灵,这卷作品是《忏悔录》的“圣灵卷”。

《忏悔录》第10-13卷是颇具匠心、具有特别结构的篇章。奥古斯丁以《创世记》第1章为文本,匠心独用地从“救赎”阐释“创造”。第10卷阐释圣父上帝在救恩中临在于记忆的位格特性,第11-12卷阐释圣子、时间与天外之天,为永恒生活的盼望奠定基督论的中保性,第13卷则属于圣灵叙事。这四卷文本旨在透过发挥《创世记》的三一叙事,使上帝的经世成为独特的救恩事件。本篇文章以《忏悔录》第13卷为文本,呈现奥古斯丁有关圣灵的奇思妙想。

奥古斯丁把《创世记》第1章的经文主要都用于揭示圣灵的位格特性及其工作。在他看来,《创世记》从第1章第1节到31节都蕴含圣灵工作的内涵,有关于圣灵经世活动的丰富信息。奥古斯丁透过有关这些经文的解释,显明圣灵与救赎的深切关系。他有关圣灵的叙事采用的是经世的视角,指人们蒙受救恩参与其中时所分享的圣灵恩赐。在这个意义上,有关圣灵的叙事主要集中在圣灵位格的“运行”之中。

圣灵在上帝创造伊始就运行在万物之中,一开始就与圣父和圣子共同展开创造和护理的工作。圣灵在上帝的创造中赋予受造物何等样的特性呢?就是赋予万物以美好,“上帝看光是好的”,经文中的“上帝”指的就是圣灵。以此而论,《创世记》有关圣灵的叙事是有关“美”的叙事。在创造过程中,三位一体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创造,圣父上帝是创造的发起者,圣子是创造的中介,万物因此分有圣子的智慧特性,圣灵则使受造万物显为美好。奥古斯丁说,“一样东西的存在和美丽不是一件事——否则不可能有丑陋的东西了,同样,精神受造物的生活和明智的生活也不是一件事,否则一切灵性都将始终不渝地生活在你智慧之中了。”[1]存在和美好从样式上是两件事,然而在本体上是一件事,因为圣子是上帝,圣灵也是上帝。圣子和圣灵不同位格,但他们都是上帝。受造物从基督获得存在,从圣灵的运行获得美。存在和美是两件事,也是一件事,正如圣子和圣灵是两位格却是一位上帝。人从圣子和圣灵获得两种类型:一是存在意义上的存在,二是美意义上的存在。因此,万物之美都有圣灵的运行。

《创世记》用“光”指圣灵运行的美,经文用了三种类型的“光”诉说圣灵赋予受造物的美。圣灵赋予受造物的第一类型之美就是“存在之美”,就是藉着基督受造的存在物都具有的“光”。“至于你在创世之初说的:‘有光!’便有了光。我以为是指精神受造物。”[2] “光”指的是生命里面的美妙,指精神意义上的受造物,指它的具有生命。[3]所谓有生命又是指他们具有向着上帝渴求的美妙心念,“如果它不成为光而停留在无形相的阶段中,也不会取悦于你。”[4]这已经涉及圣灵赋予的第二类型之美,就是“护理之美”。上帝不同类型的位格参与万物不同层面的护理,圣父以命令护理,圣子以自然理性护理而表现为自然的必然性,圣灵以美护理使生命显出自由。

奥古斯丁说,“它的成为光,不是由于存在,而是由于仰望着照耀万有的光明、依附于这光明。它的具有某种生命,它的享受幸福的生命,都是由于你的恩赐,它是通过一种有益的变化而转向着既不会变坏,也不会变好,而是永恒不变的你。”[5]文中所谓的“你的恩赐”指的正是“圣灵”。奥古斯丁用恩赐指圣灵,圣灵带来有益的变化,这变化使人幸福,而幸福是所有人追求的美好,“我的奉事你,伺候你,是为了从你那里获致幸福,而我的能享受幸福也出于你的恩赐。”[6]这里再次提到幸福与恩赐的关系,就是美和圣灵的关系。圣灵所赐与的美就是人们生活中的幸福,这是完满之美。

圣灵赋予的第三类型的美是“安息之美”。奥古斯丁以此解释《创世记》第1章第2节“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他认为“运行”指安息。“你的圣‘灵’运行在大水之上,并非被水托着,似乎安息于水上。”[7]可见,这里所谓的“运行”并非是空间意义的活动,而是他所说的仿佛“被水托着”,似乎“为了说明‘运行’二字,必先说明在上面运行”,[8] “安息”是一种救恩意义上的心灵的宁静归向,“所谓’圣灵安息在一人心中’,其实是‘圣灵’使这人安息在自己怀中。”[9]安息是人的灵魂活动,是灵魂归于平静安稳,就是《以赛亚书》30:15所说的,“主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曾如此说:‘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人之所以能够进入平静安稳的美妙之境,在于有永恒不匮的生命,内心里面生机勃发并有着受造之上的妙境,就是圣灵赋予受造的纯全之美,“为这些生命,生活与幸福生活是有区别的,因为它们即使飘零于黑暗之中,却仍具有生命,它们需要转向创造者,在生命的泉源中越来越充沛的生机,瞻依于创造者的光辉中,才能进入纯全、光明、幸福的境界。”[10]

这些都还是受造物世界对于圣灵之美的领受,这样的美已经是无比美妙的恩赐,其终极的恩赐在于上帝同在的永恒之美,这美就是在上帝本体里面的美。奥古斯丁称圣灵用美把人带向的永恒之美是“无极的圣善”,“我们先前离弃了你,陷于罪戾之中,以后依恃你的‘圣灵’的启发的向善之心,才想自拔。你,唯一的、至善的天主,你有不息的仁恩,我们依仗你的宠锡,做了一些善行,但不是永久的。我们希望功成行满后,能安息在你无极的圣善之中。你至美无以复加,你永安不能有极,因为你的本体即是你的安息。”[11]圣灵带领人走过不同阶段的美,臻于圣善之美,是上帝本体永生和平之美。

上帝用以带人入圣善之美的是圣灵的仁爱。奥古斯丁有关圣灵之美的赞颂是对于仁爱的礼赞,因为圣灵就是仁爱。圣灵自始的超越一切即“运行在大水之上”,[12] “运行”是以仁爱爱着受造万物。圣灵之爱是仁爱之爱,也是上腾越升之爱,它把人从眼目的情欲、身体的情欲和今世的骄傲中解除出来,情欲和骄傲都是沉重的私欲,使人堕入幽暗的深渊,“而通过你的运行在大水之上的’圣灵’,爱使我们上升。”[13]人们通常以两种方式感受爱,一是以下沉的方式感受爱,一是以上升的方式感受爱。情欲是使灵魂下沉的爱,不断地掠向黑暗的幽深,仁爱则是使人上升的爱,是看见那真光的爱,那里没有罪恶的埋伏。

引领人上升的仁爱发生在精神领域,圣灵运行在灵魂的渊面之上。人的精神领域如同人的身体,同样有着污垢的部分甚至更深更污更黑。当人污垢满身时,其身体就沉重下压疲倦乏力;当人的精神污垢败坏时,它就是为世界的思虑占有之时,其心灵满是烦累,使人无所措从,使日常生活焦灼如火,而这就是心灵失去生存方向的状态,其所思所想不再有序,“而你的圣善使得我们向往你的安宁,拯拔我们上升,使我们举心向上,向着你,到达’你的灵在大水上面运行的’境界。”[14]

两种不同的方向意味着两种不同的重量。源自于我们自己生命和生活的欲望的精神,它是使灵魂下坠的重量,它使人们只顾眼前和世界的事情。然而,圣灵则使灵魂另有一种重量,就是上升的力量。“重量不一定向下,而是向合适的地方。火上炎,石下堕。二者各受本身重量的推重,各从其所。”[15]圣灵的仁爱是上升的重量,指向上炎的方向,是如火升腾的力量。圣灵的重量赋予灵魂本已经失去的仰视的目光,因为自人犯罪之后就只有了一种重量,即向下的重量。然而因着圣灵的恩赐,就重获了一种重量,“你的恩宠燃烧我们,提掖我们上升,我们便发出热忱冉冉向上。”[16]圣灵上升的重量使灵魂由衷赞美,人的灵魂也如同人登山那样拾级上升,唱着“升阶之歌”。[17]

在圣灵的澡雪之下,人的灵魂重新披上光明的衣裳,与罪性的自我迥然不同,就是出黑暗入光明。“在我们身上,划分为两个时期,先是黑暗,后成光明。”[18]心灵的光明之衣来自于圣灵的恩赐,而堕落的精神受造物被夺去了上帝赐与的光明衣服,因着圣灵仁爱的赐与,灵魂得以重新融合于“你神妙的容光之中”,[19]这神妙的容光就是圣灵所赐与的良好意志,使人恢复善良意志,转向不熄之光,上帝重新成为受造生命的第一原因。圣灵带领善良意志的上升就如同仁爱之火燃烧,为生命不断被照亮的喜悦充满,“你的火,你的有益的火燃烧我们,我们在迈进,向着耶路撒冷的和平上升。”[20]这不是世界的光明,也不是世界的和平,这是“在主里面的光明”,[21]在这光明里面,不再有世上黑暗的伪装,世界到处是黑暗,因上帝的光明我们的灵魂就有了光明。

圣灵赋予的重量是仁爱的力量,它并不是生发自人的内心,而是上帝俯就在心灵里面的形式。仁爱是圣灵对于人的灵魂的俯就,人的心灵本不配成为上帝的居所,“我的灵魂的居处是狭獈的,不相称你降来”,[22]堕落之人的内心本没有和平,然而“爱把我们送到这安宅之中,你的‘圣灵’顾念我们的卑贱,把我们从死亡的门户中挽救出来。”[23]圣灵俯就在我们的灵魂之中,我们的灵魂不过是一受造物,虽然它在受造物中最为美善,然而仍然受制于世界的苦水,“这些苦水有同一的目的,即暂时的、现世的幸福;虽然芸芸众生随着纷至叠来的欲望,如波涛起伏一样,一切都回旋于这个目标之内。”[24]因其如此,灵魂丧失了自由,它被罪及其欲望的锁链捆绑,它的眼睛是看不见光明的黑暗,然而圣灵的仁爱把人灵魂有眼睛重新推向光明,因为在圣灵的光照之下,那鄙陋的灵魂在“你的光明中能看见光明。”[25]

圣灵运行的是仁爱,在仁爱里面是光明,仁爱是灵魂光明的衣裳,使灵魂重新焕发出灿烂光华,成为生命新的衡量,使人在此世的生死之中却有着超出生死的盼望,拥有罪恶的灵魂不曾拥有的内心和平,因为它使人摸到超越一切不变的本体,使得人不再效法这世界,而是变化气质,重建新心。“你通过升天的主耶稣,自天派遣了你的‘圣灵’,疏凿了你的恩泽的瀑布,使欢乐的急流灌溉你的圣城。”[26]

圣灵的仁爱在人身上结出丰硕的果子,这果子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人的心意更新得以重建新心,二是成为“上帝的形象”,稍能领略三位一体上帝的奥秘。圣灵降临人心,重建心灵秩序,灵魂得以恢复仁爱的秩序,重新以上帝为秩序的开端,并以上帝为秩序的目的。“摩西十诫”就是以此训诲为秩序的开始,以敬拜上帝为其他诫命的根基,敬拜上帝则是上帝与人的盟约里面的人所当行的义务。“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27]这些诫命既是命令也是义务,它们藉着圣灵的仁爱扎根人心,使心灵不再堕落下尘。

圣灵的仁爱从心意更新开始。人的心意常在迷惑里面。人心的迷惑就是因为不再以上帝为最高目的,使得我们的心志常做了“稚子”而不能“成人”,[28]在沉重的负担之下呻吟,面对的总是循环往复的肉体之事,不能够完全渴求永生的上帝。[29]这是心灵不稳定的原因,心如果不为圣灵坚固,如果心灵没有圣灵的仁爱,心灵的意识就变化不定。心灵中变化不定的东西经常困扰我们,因为我们分辨不了那好和坏,只有圣灵能够帮助人心分别,“因为你洞悉我们的心,你’称光为昼,称暗为夜’。除了你,谁能鉴别我们?”[30]我们的心灵有光有暗,有昼有夜,它们是我们心灵变化不定的意识,“暗”和“昼”会成为我们努力面前种种的障碍,仁爱是破除障碍的唯一力量。

什么是这心灵中的仁爱?奥古斯丁有关圣灵的相关阐释折射出深刻的终末论观念,就是圣灵驱散黑暗的运行,这运行并非单纯短时间尺度内的光明,也是从长时间尺度来的牵引,是来自永恒上帝的永恒光明。圣灵是永恒的光明,仁爱是心灵唯一能够有的永恒光明的长度,那就是上帝给出的终末应许。上帝的应许藉着圣灵在人身上运行,使得心灵不在黑暗里面漂流,而能够生活在永生的应许,永生是超出了黑暗的光明,是没有黑暗的光明,是纯粹的光明。“为此,我们在羁旅之中已经得到保证,日后将成为光明;我们已经因希望而得救,已是‘光明之子,白昼之子,不再是过去的黑夜之子,黑暗之子。’”[31]在永生里面看见的是仁爱,仁爱引导此生的道路,是以光明运行于黑暗里面的心灵拯救。“早晨我将站立起来,我将看见我的拯救者、我的天主,他将因居住在我们心中的‘圣灵’而复活我们的肉体,因为‘圣灵’慈祥地运行在我们黑暗漂流的心灵之上。”[32]

为圣灵的仁爱再造的人,不再生活在骄傲里面,骄傲是摧毁仁爱的自爱。人若真的自爱,就不应当骄傲。奥古斯丁并不否定自爱的合理性,因为自爱是人操练爱的场所,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自爱,他又如何懂得爱呢?然而真正的自爱不超过他所当爱的,骄傲是爱,然而是超过了人所当爱的爱。若人的心思意念里面布满骄傲,就被过度所充满。而人不能够靠着清除骄傲,骄傲的爱在成为人的自然状态时,它就摧毁了他自己。唯有圣灵的仁爱能够摧毁骄傲,使得上帝重新回到秩序的正义根源。“我们找不到其他书本能如此摧毁骄傲,击败敌人,击败那些回护自己的罪恶而拒绝与你友好的人。”[33]骄傲是用罪恶为自己辩护的爱,骄傲的罪恶在于两者:一是骄傲的人自己陷于罪恶之中,二是他还为他自己的罪恶辩护。仁爱的精神使人处在不同的活动里面,就是“如此压服我的双肩来接受你的轭,如此勉励我不计报酬地奉事你。”[34]仁爱里面有神圣秩序的虚己,就如圣三位一体彼此虚己,如同上帝在人面前的虚己,也如同圣灵在人面前的虚己,“因为你的谆谆教诲就是为虚心受教的人。”[35]

正是因为人在圣灵的仁爱里面的虚己,灵魂才能够过上幸福生活而开始真正的生命,这真正的生命不随从世俗,“不教我们前人或仿效生活比较良好的人”。[36]这些仿效仍然不过在寻找相对意义的善,然而仁爱是绝对意义的善。藉着圣灵的仁爱,人们不是变化以各从其类,而是照着上帝的形像生活。这也正是《创世记》对人的教导,人最初是按着上帝的形象受造,堕落却使得人跟从动物的种类,上帝造人不是为了各从其类,然而堕落之后的人却追随其他的物类。在圣灵的仁爱里面,人不再各从其类,“一人的心刷新后,能辨别、能认识你的真理,不需要别人的指引,便不需要‘各从其类’了;他得到你的指示,自己能体验你的尽善尽美的圣意;他受你的教导,已能领略三位而一体,一体而三位的天主。”[37]有圣灵运行的心灵,是按着上帝的奥秘而生活的人。

脚注

作者:章雪富,博士,研究方向为希腊哲学和早期基督教思想, 著有《基督教的柏拉图主义》等,主编“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 等系列。

[1] 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第13卷第2章,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2]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3章。

[3]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3章。

[4]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3章。

[5]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3章。

[6]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1章。

[7]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4章。

[8]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6章。

[9]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4章。

[10]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4章。

[11]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38章。

[12]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7章。

[13]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7章。

[14]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7章。

[15]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9章。

[16]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9章。

[17]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9章。

[18]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9章。

[19]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8章。

[20]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9章。

[21]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12章。

[22]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卷第5章。

[23]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9章。

[24]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17章。

[25]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16章。

[26]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13章。

[27] 《创世记》20:3-7。

[28]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13章。

[29]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13章。

[30]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14章。

[31]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14章。

[32]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14章。

[33]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15章。

[34]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15章。

[35]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15章。

[36]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22章。

[37]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3卷第22章。


评论0

    关键词
    分类 +More
    阅读排行
    • 今日中国,有多少变了味的基督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督教发展迅猛,有人估计目前中国的基督徒有一个亿,也有人说是8000万,也有保守估计的,说有3000万,其实不管有多少,数量不是问题,质量才是生命线。......
    • 《圣经》和《古兰经》中的先知

      “先知”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所构成的三大一神教系统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通过对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比较,以及对《圣经》、《古兰经》中相对应的先知的介绍,初步探讨了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联系与区别。......
    • 韩国来华膜拜团体新天地教会在沪传播研究:2002-2018

      发源于韩国的膜拜团体“新天地”目前在全球发展迅猛,已遍及包括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该膜拜团体的各支派自上世纪90年代零星传入我国境内以后,发展成规模的地区分会已超过251个,其中中国大陆的安德烈支派和雅各支派下属省市区县的“新天地”分会总数已超过100个,占到了40%,所控制的人员数量已超过5万,包括各级骨干、所谓圣徒、洗脑班受害群众等。......
    • 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以过学界对倪柝声的思想和地方教会有不同角度的研究,但缺少完整系统的梳理,笔者通过比较和分析倪柝声的著述及地方教会的教牧模式,总结并挖掘出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 华人基督徒离教原因分析

      本文收集了65位基督徒发布在ex-Christian.hk网站上的离教见证文本, 并对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基督徒离教原因可分为四类:教会等级制森严与纪律严苛;个体自由与选择受限;对旧约中的上帝和基督教教义的疑惑;以及对教会团契人际环境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