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用户您尚未登录,还不赶紧

教会建造走向何方:神的国或福音?

作者 : 张彼得
2023-01-31
分享:

编辑:王祁

“教会建造走向何方:神的国或者福音?” 可能大家刚开始听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会有一些诧异。难道福音不是我们教会建造的导向吗?为什么好像有多种选择一样,有神的国、有福音。那么到底教会建造走向何方?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我并不是说教会的建造不需要以福音为主,或福音的方向错了。而是我们要思考,如今所呈现的福音方式,所进行的福音导向的教会建造,真的符合圣经中神的心意和对福音的描述吗?

首先,我要介绍一下所观察到的教会现状。在听此次讲座的有教会的长辈,有我的同学,也有我的同工等等。大家可能觉得我比较年轻,确实在年纪上我是如此。但是从我个人服侍的经历来说,除了中国北边稍微偏北的一些地方没有怎么接触过,像西边、南边、东边的教会多少都有接触,包括改革宗的、偏福音派的,甚至极端灵恩的教会,更甚至还有刚刚从异端走出来的教会群体。我和一些神学院的老师、同学在谈论关于中国教会的现状时,常提到一个词叫做“内忧外患”。我自己能够接触到的这些层面,可能不是那么全面,但是大致上可以代表一些教会的状况。

首先,从内部来说,教会缺乏对福音,特别是对宣教的热忱。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也强调大使命,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产生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当然可能有更多的方面,但我认为可能最重要的是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对福音缺少整体性的认识。我们可能把福音过多地看成是个体得救和满足个人需求。我在自己服侍的群体中讲道的时候,经常会问大家,信耶稣是为了什么?大家几乎认为信耶稣就是得永生。我们可能把福音和信仰跟永生划了一个等号,得永生好像成了福音的另一个别名,似乎忘记了福音前面有个前缀。这个前缀显示出福音确实关注个体的需要,但同时也关注群体计划。可能我们对福音缺少整体的认识,使得我们对于福音和宣教缺失了热忱。

那为何对于神的计划缺乏认知?特别是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教里,我们一般性地认为福音和基督教就是为了救人的信仰,是神单纯地爱我们。我一方面感谢神真的很爱我,另一方面我又想到底神为什么如此爱我?当有一些人说,没缘由的神就是爱你,神拯救你就是为了彰显祂的慈爱。但是从以色列人的历史和旧约圣经中可以看到神爱以色列这个族群,对以色列民族有一个计划。换句话说,神爱我们是祂救我们的一个目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一个更宏大的计划。但今天的教会却认为信仰所解决的问题就是救赎,改革宗神学过多地强调救赎历史和救赎精神。

范甘麦伦博士写的《救赎进程》这本书是很不错,但是可能我们过度关注救赎,认为救赎就是神的全部计划,或者说救赎就是神最核心的、贯彻始终的计划。真的如此?我认为教会在解经、讲道等方面,过多在乎系统神学和实践神学,但缺失了对圣经神学的深入研究;或者只抓住了其中的某一个部分或主题,却不了解其中是否有神具体的和整体性的计划,也不知道这是否贯穿了整本圣经。当我们缺失对圣经神学的整体研究和认识时,讲道就会偏向于道德或个人需要方面。在我的教会,我不被允许讲太多神学,因为教会认为教义神学会带来偏激、分裂的危险,所以教会比较偏向于讲道德。这是成圣吗?好像和世俗的道德观区别不大。若说它完全和世俗一样,就是学习做一个好人,可能大家对此也不太同意。

教会内部的第二问题,是属灵生命的萎靡,过于强调自我,可以透过我们所唱的诗歌明显感受到这一点。不少信仰知道自己有使命,但缺乏真实的参与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也会为宣教士祷告,记念他们,但除了祷告,似乎没有任何其他的责任。我们不太追求,认为没有什么可参与的,这导致我们信主得了永生以后,变得无所事事。当然不是说什么都不干,而是说我们只关注自己参与聚会,除了聚会就是追求成圣,做一个好的基督徒。但是具体要做什么呢,我们又不知道。可能有些教会会稍加强调,但是普遍来看,从教会论的角度,我们很少有具体的规划。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样的感受?我们说教会要宣教,做门训,注重门徒的培养。但问题是,我们真的是有规划性的在如此做吗?这只是我看到的部分,我认为我们需要讨论的教会内部问题还有很多。

接下来外部的问题有什么呢?教会缺少文化关注和社会关注。为什么呢?我认为可能源于信仰的自我化。就好像信仰是我的个人问题,我信不信由我,信了以后该怎么做也由我。而且有一些传统教会把圣俗绝对二分化,认为我们要追求属灵的事,世上的事不要关心。我们可以为世人祷告,但是对于文化关注和社会关注,没有那么热忱。这使得我们为自己的信仰建造了一个营垒。如果我们仔细地查看圣经,特别是耶稣的事工,你会发现,社会关注和文化关注是耶稣福音关注的一部分,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到了今天的中国教会,我们除了叹息,除了对某些事情感到惋惜,并没有参与感和责任感。

其次,我们不了解神对世界的计划。改革宗神学在17-18世纪,在文化使命方面有一些争论,以凯波尔为主的主权领域、两国论,以及经典加尔文主义对于福音使命的不同见解,导致有些基督徒认为神对这个世界不太关注,神只希望将来有个更新的世界,而更新的世界与现在的世界不一样,所以我们不应过多关注文化关怀与社会关怀,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外,道德和个人需求式的信仰,让我们无法感到自己在文化层面有责任感,好像信仰只关乎我们自己。这是如何表现的呢?

在我的观察中,我们关注自己的心情,过得好不好,以及生活如何。我想要变得好的原因,是圣经告诉我要做个好人、爱是信仰中重要的标记。我们用这些来装饰信仰,但好像与社会脱节了。我经常在讲道中开玩笑说,教会一直说自己要影响社会,但可能以我们今天这种程度,不是影响社会,而是“拖社会的后腿”。可能有人不认同这个看法,但在我的处境里,我经常担心以我们现在的这种信仰状况,在文化或社会上,对他人并不能带来多大的提升,反而可能使他们在某些层面上有所下降。今天的教会与世界脱节,不了解当代人的困境和需求,缺失了文化关怀和社会关怀。

另外一个极端,则是过分关注文化和社会,以至于要不就是全盘接受世界的思想,要不就是与世界的界限模糊不清,这是新加尔文主义所带来的问题。它把教会和世界都当作是神的国的不同彰显,但它没有仔细区分教会和世界的不同,以及教会的永恒性和世界的短暂性,因此我们在文化上可能会走向偏激。这是今天教会的状况,有一群基督徒无法明白自己的使命,成为一群属灵的“植物人”,即圣经所禁止的不做,但神所喜悦的美善之事也不做了,只是等待着上天堂。教会似乎也有计划和方向,经常开各种会议,但问题是其步调和计划真的和神的方向一致吗?我们是否了解神对教会和世界的心意呢?福音导向的教会建造真的是神的心意吗?或者说我们对福音的认识,真的是圣经中的那个“福音”吗?我们今天会分三个部分来看。

首先,我们看福音导向的教会。相较于天主教,新教的宣教事工起步较晚。而且,天主教对世界和教会之关系的认识就是,世界就是神的国,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就是要扩展到全地,把全地变成神的国。这不是一种后千禧年的论调,而是说,教会认为神权就是要管理全地,他们把创世记1章26-28节的经文当作教会确确实实所承接的神的文化使命,因此天主教就愿意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福音宣教事工。但是新教的宣教事工起步比较晚,有哪些原因呢?

在早期要应对天主教的围剿,包括英国、德国和法国,都有政府或者教会对宗教改革人士进行围剿,荷兰可能稍微好一些,因此教会自顾无暇。等围剿结束后,为了确立自己的教义根基,明确自己的特点,教会在神学上热衷于神学和教义的讨论,建立宗派的特色,所以对福音的关注度不够。

到了17-18世纪,经历了几次属灵复兴,尤其是在欧洲、美洲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敬虔运动,造成了模糊定义的新群体,一般称之为福音派。这个福音派联盟高举福音,从对教义神学的热忱进入到对福音、甚至是跨文化宣教的热忱里。那时候新教的教会非常狂热,希望透过传福音来使得救的人增加,进入神千禧年的国度。这样的属灵复兴带来了19-20世纪的跨文化宣教高潮,新教福音宣教事工由此兴起,李文斯顿去了非洲,还有宣教士去了中东和南美洲,中国教会也是这个时期的受益者。

进入21世纪,中国教会也继续关注福音这一重点和方向,受欧美教会的教会论和福音神学的影响,就建构起以福音为导向的教会。在我刚刚接触信仰的时候,有几本书,比如马鞍峰教会华理克牧师写的《直奔标竿》,还有一些小文章小册子,会讲到目的导向。到我参与教会学习班的时候,在温州和安徽地区也兴起了目的导向的教会事工。透过这样的事工,信徒们的确能感受到教会有一种力量,非常兴奋狂热。但后来由于欧美神学和物质主义世俗化的影响,导致了一些问题产生。

当然物质主义世俗化的影响,不仅仅是欧美引起的,中国自身的发展也导致了物质化的问题。中国教会更多看到的是个人需要,单单希望得永生,这好像成为了福音的别名。我在听一些老师分享的时候,有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包括曾经在中国有一个说法,“信耶稣得水牛”,各位可能多多少少也听过。“永生”好像成了福音的代名词,成了教会的关注点。

其次,对传福音的结果的看重过于对福音本质和内容的看重。我经常开玩笑说,自己是被忽悠进教会的,曾被告知信主有什么样的好的结果。特别令我震惊的是,有一次被请去参加布道会,就在我讲福音的本质和内容时,传道人着急了,自己冲上去说,“你们今天想要平安的就上来”。所以福音等于平安,等于给你一个承诺,就是只要你上台了就会有平安。教会还看重人数,我曾经在一个国外教会服侍时看到有人买了飞机上使用的计数器,这令我非常震惊,那教会大概有一两百人,每星期有4个人拿着计数器计数。此外,教会缺乏信主之后的长期规划。信主后该干嘛?成圣,门徒训练,开展小组……但是长期规划呢?教会没有太多关注这方面。成圣也是道德式的,即成为一个有信仰的好人。可现实社会中没有信仰但行为很好的人不少,那如何突出信仰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呢?

最后,就是空有形式主义,信徒对福音和宣教缺乏负担。早些年听说中国教会界联合开展了一个2030宣教计划,就是在2030年前中国教会差派两万名宣教士去世界作福音工作。当时我也很受震动,但是想想这个数字也不多,据说中国有八千万基督徒。两万和八千万的差距,说明基督徒真的对福音和宣教缺乏负担。但是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两万宣教士也好,这个计划也好,到底要传怎样的福音?建立怎样的教会?我们是不是考虑过这个问题?可能我们想的是先把教会“建立”起来再说。

因此我们要反思,福音是否只关注个人需要?假如不是,福音除了为了要救信的人,还有哪些关注呢?我的意思不是说福音不需要关注别人的需要,当然需要,问题是单单注视这个吗?类似我们今天的服侍吗?在功能上,福音的意义和果效只存在于信主之前和信主那一刻吗?信主之后的人还需要继续信福音吗?这也是今天我们在对福音的探讨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说实话我对自己的教会很担忧,原因是包括传道人在内,竟然都无法直观的、较为全面的把福音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我会挑战他们,说如果福音工作只在于发单张,而对福音单张上的内容我们都不认识和理解,怎么可以期待别人看了以后,立马就被圣灵充满,说他们懂了。这不是很讽刺吗?所以,我们不仅对福音的内在内容缺乏全面的认识,甚至根本不认识福音是什么。只觉得福音就是叫人信主,信主以后福音就是别人的事了,已经信主的人就有了永生,而不需要福音。

在神学的视角中,福音或救赎到底哪一个才是神的终极计划?或者说福音和救赎都不是神的终极计划,它只不过是神的目的和终极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我们需要反思。为什么我们会谈论到这个问题呢?因为你会发现在教会层面,我们一直传福音,在讲道当中也关注福音。但问题是我们看不到福音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只觉得福音带来救恩。直接的关联可能是为了永生,但如果救赎和永生是目的的话,那么信的那一刻已经达到了,何必还要继续强调永生?当然还有等候未然的这个过程,那在这期间我们该干什么?我们要把教会当监狱一样,把牢底坐穿吗?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为什么今天我们谈论福音,传福音,但福音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实际关联,生命也好像没有什么起色,反而越来越多的人对福音没有热忱。下面我们来看看圣经关于福音的论述。

首先在当代,中国教会存在一种将福音简化和狭隘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就是福音只是建立个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信主就是为了恢复我们和神之间的关系,神爱我们,我们也爱祂。信福音就是神要把我们从罪恶当中拯救出来,仅此而已。透过福音,神只是一味地要赐福那些祂所拣选的人,为的是要彰显祂的主权和慈爱。我们不应该花时间关注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是短暂的,所以将精力和时间投入在所谓的文化使命上不太划算,或者根本不必要,我们只需要个人成圣和讨神的喜悦。如果我们这样去看待福音,就忘记了福音书所展现出的耶稣对社会层面的照应与关注,也与新约书信中关于万有的更新与和好的主题相违背。

 而且,福音当然可能是一种方法,但过于简化福音,会导致我们把福音当作得救的工具。其次,当福音被简化,使罪人得救,得福的信息就成为“永生”这个福音的别名。由于福音确实带来很多果效,而人们往往也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因此潜在的,我们就只是单纯地把福音当作救人的目的。福音真的是为了救人这个目的而被设立的吗?新约中展现出很多耶稣和使徒对于人的服侍,可能我们就很直接了当地把救人和得永生等同于福音。其实我们要明确一点,就是福音确实有个人性关怀的方面,关注人的需要、罪的问题、永生和将来永恒的恩福。但新旧约所谈论的福音的内容和本质,真的仅仅存在于救赎这个层面上?还是说有一个更大的、更宏伟的主题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新约中的福音。路加福音一开始讲的不是耶稣基督,而是施洗约翰。马太福音也说施洗约翰是旧约先知的最后一位,先知和先知的信息在他这里停止,他也总结了旧约先知的预言和盼望。那这预言和盼望指什么呢?在马太福音三章1-2节这样说,“那时有施洗的约翰出来,在犹大的旷野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施洗约翰作为旧约的最后一位先知和新约的桥梁,他把旧约的信息总结在一句话里面,就是“天国近了”。由于天国降临,迫在眉睫,所以你们现在必须悔改,天国的临在成为了他传道的前提。

我们再来看看耶稣所传的福音。耶稣回应了人的需要,透过对被捆绑、被压制和受痛苦的人群的服侍来彰显祂的福音。但这个福音却深深根植于神的国这个层面上,并且不断地展现,而不仅仅是我们今天所展现的个人性的福音。

我们来看一些经文,马太福音四章17节说,当耶稣受了洗,得胜试探之后,从那时候起就传起道来。耶稣所传的道是什么呢?“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在四章23节继续说,“耶稣走遍加利利,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传天国的福音。”也就是说,福音有更广阔的背景——天国,而不是传人的福音。当然,天国的福音包含人的需要。但是如果我们只看人的需要,不注重更广阔的背景和蓝图,那这确实是狭隘的福音。当耶稣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的时候,本质上是把他的信息和施洗约翰的做了连接。可以说,施洗约翰作为旧约先知们的代表和终结;耶稣基督作为新约的开创者、新创造的带领者、国度临在的带动者,祂代表了新约。其实,新约和旧约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传天国的福音。

福音关注的是神的国,那么怎么展现神国福音的呢?从福音书和使徒行传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是透过对人的服侍和神迹来显明。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方面。福音书中记载,当文士和法利赛人说耶稣赶鬼是靠鬼王时,耶稣说如果我是靠神的灵和能力赶鬼,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因此对人的服侍,使用权柄赶鬼和行神迹,就是彰显了天国的临在。接下来耶稣叫十二个门徒干什么呢?就是去传神国的道,通过医治病人彰显神国的道的真实性。于是门徒就出去,走遍各城各乡,宣传福音。换句话说,在耶稣眼里,福音就是神国的信息。

路加福音九章1-2节和6节,我们看到神国的信息可以等同于耶稣所要门徒传递的福音。耶稣继续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重生,就不能进神的国。”这里耶稣又把“永生”与“进神的国”之间做了一个连接。说明神的国关乎生命,福音的救赎本质上是要把人带入神的国。在另一处经文中说“我们得的是不能震动的国”。又有经文说“我们是进入了爱子的国度”,意思是我们是从罪和死的国进入了神的国。因此,福音的本质是带来生命和永生,永生使人进入神的国,这两方面有连接。

第三,除了耶稣的福音,使徒们是如何承接耶稣在天国福音上的关注的呢?有两个比较显著的地方,在使徒行传的开始和末尾。一章3节“他受害之后,用许多的凭据将自己活活地显给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们显现,讲说神国的事。”五旬节的时候大家被圣灵充满,也是讲说神国的事和神的荣耀。在使徒行传二十八章30节,又说“保罗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可见,路加把使徒行传进行首尾呼应的强调。耶稣自己讲神国的事,并对门徒说要讲神国的事,门徒就照样放胆去传讲。换句话说,整本使徒行传所记载的使徒的信息,就是在传讲神国的道,或者说天国的福音。

因此我们看到,福音在新约中被显示在极为明显的位置。从经文的阐述来看,耶稣基督福音的关注点在神的国。当然,这不是指福音不关注人的需要。耶稣自己的讲论中,充满了对天国福音的描述和发展。举例来说,耶稣在福音的起头,就展现出天国的层面。然后在登山宝训时,讲述了天国的宪章。尤其在主祷文中耶稣关于祷告的教导,特别关注神的国。

耶稣的神迹、讲论和服侍表明神国已然降临。耶稣在讲天国的比喻时,把福音在旧约中的一些观念做了区分。这个区分不是指旧约对福音的看法与新约的不一样。而是说旧约把福音和弥赛亚降临的两个层面混合成一个关注,也就是说,旧约关注的是弥赛亚国度强而有力的拓展,胜过世上欺压以色列国的国家。但耶稣在新约说,天国好像芥菜种和面酵,在刚开始的时候很微小,之后逐渐壮大,而不是大有能力地突然展现出来。当然将来神国度的完满实现,一定是透过耶稣自己再来时大有能力的、突然的展现,决定性地建立神国的完满实现。两个层面对于天国福音的描述,被旧约先知放在一起讨论。

耶稣在马太福音十三章天国的比喻中,稍微做了一些区分。可见,福音本质上拥有天国的背景,神的国是新约福音更广阔的画布。新约告诉我们,福音并不只是个人的需要,它关乎神更广阔的目的和计划。虽然信的人已经有永生,然而天国的福音驱使我们拓展神的国。神的国是芥菜种,是面酵,是在时间中慢慢地拓展。既然福音关注神的国,教会也应该关注神的国。

我今天没有讨论神怎么通过教会去拓展神的国,只是简单谈论了方向性的问题。其实教会的扩展,生养众多和遍地建立,就是芥菜种在长大,就是面酵在扩展。教会需要生养众多,需要传福音,目的不单是关注个人需要,更是关注神国度的增长扩张。有意思的是,我们觉得福音是新约的事,但新约福音的观念早在旧约就已出现。旧约已经部分体现出新约福音的某些特点。我们思考施洗约翰作为旧约最后一位先知的总结和新约的桥梁,以及耶稣基督对福音的关注,就可以明白,神的国本就是旧约和新约共同关注的。新约与其说是一个新的约,不如说是在旧约的基础上,得到更完全的彰显。旧有的约一直在彰显和反映这个被更新的约。只是到了耶稣基督降临时,神的国实际上已经开始建立,已然临到。

我们再看旧约中的福音。旧约没有“福音”这个词,但有类似的观念。“福音”或者“好消息”在希腊文里出现76次。动词“传福音”,与七十士译本中“报佳音”或者“传消息”是同一个字。在希伯来文里是“בְּשׂוֹרָה”,当然不是马来语的“市场”,它是指好消息或者说宣告好消息,是动词形式。在旧约,特别是有关于国度、君王的处境。当讲到“好消息”的时候,都是在说某一个君王或国家在战场上得胜。因此旧约对于“福音”或“好消息”的关注点是国家得胜,君王得胜。对旧约的以色列人而言,他们本来就是一个祭司的国度,是神特选的子民,得蒙神的喜悦。

那么一个小小的地方,竟然令周遭比他们更大更强的国度不敢来犯。尤其当他们建立圣殿时,祭司的国度就更加鲜明了,因为神与他们同在。但是因为犯罪,他们在荣耀的地位上被拉下来。于是在王国时期,在先知书里面,敬虔的以色列人都在期待一则好消息,就是弥赛亚国度的降临。当以色列人彻底被灭国以后,他们对一个大有能力的弥赛亚王权特别关注,希望这个弥赛亚王权能够带领他们战胜欺负他们的仇敌。所以当耶稣说“被掳的得释放”,福音已经到来,已经被成全,这是以色列人期待的。因为从亚述开始,周遭的国家不断欺负他们,以至北国被亚述灭亡,南国更加曲折。

他们在两约之间,特别是先知的信息中,期待一个将来大有能力的、公义的、荣耀的,大君王统治的以色列。这是一种空前的热忱。在先知书中有很多弥赛亚的预言,关于弥赛亚怎样带领以色列、锡安重新恢复荣耀,胜过之前的荣耀,胜过周边欺负他们的国家。对于他们来说,福音是什么?福音不是个人得救,而是弥赛亚的得胜,是整个以色列国的复兴。

这和新约对福音的关注有些不一样,因为新约是旧约福音更深入、更全面的显现。旧约中福音是弥赛亚的得胜福音,是以色列的复兴,它不是个人性的,而是群体性、国度性的。当马加比王朝建立的时候,老百姓觉得神已经听到他们的祷告,认为马加比王朝的君王就是旧约里的弥赛亚。后来他们发现还不是,需要继续等待弥塞亚。可见在旧约,福音就是国度的福音,福音就是弥赛亚的得胜福音,就是以色列的复兴。

我们看一些经文,以赛亚书五十二章7节,“那报佳音,传平安,报好信,传救恩的,对锡安说:你的神作王了!这人的脚登山何等佳美!”10节说,“耶华在万国眼前露出圣臂”,旧约的这个异象是神要用祂大能的手征战,结果就是神的救恩。因此对于以色列人来讲,福音就是神的国度被建立,就是神作王,以及以色列成为神国度的代表。换句话说,在旧约中,神的国和以色列国对以色列人来讲可以划等号。

以赛亚书六十一章1-2说“主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因为耶和华用膏膏我,叫我传好消息给谦卑人”,原文是说“传福音给贫穷的人”。译本的这个“福音”是希腊文“福音”的动词形式。“差遣我医好伤心的人,报告被掳的得释放,被囚的出监牢;报告耶和华的恩年,和我们神报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在路加福音,当耶稣在会堂里引用这段经文的时候,说今天这话已经成就在你们的耳中了。意思是当耶稣道成肉身,并且在十字架上决定性地击败撒旦的时候,就是天国彰显的日子,也是我们从罪的监牢里被救出的日子,就是神国度建立的日子,就是耶稣基督作王的日子。神为以色列报仇,建立祭司的国度,而耶稣基督就是神的国度临在这个短暂的、将来会被审判的世界。

总结而言,旧约中的福音,就是耶稣的来到。犹太人对福音是有认识的,他们知道福音到底是指什么。换句话说,新约犹太人不是对福音一无所知的人,恰恰相反,他们对福音有很深的认识,期待和需要。福音要向他们宣告一个等候已久的事实成就,那就是神国的信息。

另外一方面,在形式上,旧约福音和新约福音的一个连接点,一个类似的部分,就是都是以一个坏消息为前提。在旧约中,坏消息是以色列人被灭国、被掳、被囚。在新约,坏消息是人犯罪得罪了神,不可避免地要在罪中灭亡。然而坏消息中有一个得胜、得救的好消息,这是新旧约在福音上的一个连接。可见在新旧约圣经,神国度这个主题非常重要。

不过,神的国究竟只是重要的主题之一,还是它就是整本圣经真正的核心呢?我们今天仅仅强调救赎,虽然救赎包含福音和圣约,但我们强调救赎作为信仰的核心位置,是否是我们个人需要在潜意识里作祟呢?还是透过查考圣经,它告诉我们救赎是福音最核心的关注?神的目的和计划到底是什么?真的仅仅是救赎吗?我不是反对改革宗对于救赎进程的研究成果,而是回到新旧约圣经明显的观点,再问救赎的进程真的是神的“那计划”或者“那目的”吗?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第三个部分,如果国度才是神的“那计划”和“那目的”,那么国度到底指什么?中国教会可能会把国度和天堂放在一起,进入神的国就代表着上天堂。其实,天堂这个观念出于佛教。是不是由于个人的需要驱使,所以我们把进天国当作上天堂?圣经对于天国或者神国的描述,有两方面:其一,作为创造的主和生命的主,所有被造的空间,从前、现在、将来一直到永恒都是神的国。因为神在任何区域、任何时空都掌权,这是广义上的神的国。在狭义上,神计划中的国度是指什么?它是指藉着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而临在和开始的国度,并且藉着耶稣的死和复活,国度领土慢慢扩张,神子民不断增加。神子民承接使命是藉着教会,就好像芥菜种和面酵一般,国度从微小增长至巨大,并且在耶稣大能荣耀的再临时,得以完全建立。我们今天谈论的天国,就是指第二个方面。

首先,国度的计划和萌芽。从创世记一章26-28节,了解到神创造的目的不是为了救赎。因为我认为这很矛盾。如果神创造的目的是救赎,那么祂创造人就必须期待人的犯罪,因为不犯罪就没有办法救赎。我认为不是这样,神创造的目的和计划,是要透过人实现祂的王权统治。但在王权统治中遇到一个特别的问题,这是接下来会讲的。

在创世记一章26-28节,神创造了人并且给人祂的形像和样式,要求人去管理,要求人去治理。人透过生养众多,使神的国度从伊甸园这个中心慢慢扩散。国度有一些要素,在创世记一章26-28节,首先国度要有君王,其次国度要有土地,再其次国度需要子民。这三大主题在圣约里多少都出现了,除了神与挪亚的约没有展现出来,其他的约,包括新约都出现了君王、土地和子民。

神如何扩展祂的国度?是透过拥有神的形像和样式的人,以及让人生养众多、遍满全地来扩张神的国。打一个很简单的比方,人想要管理全地,但人也是被造物,为什么狮子比我们有力量,却要听我们的?豹子比我们跑得快,也要听我们的?因为我们拥有神的形像和样式。换句话说,只有拥有神的形像和样式,我们才有资格、有权柄行使君王的权柄。

假如伊甸园只是全地的一部分,亚当和夏娃两个人再有能力,也没有能力照管全地。只有透过生养众多,让更多的人带着神的形像和样式遍满全地。在古代中东的观念里,一个人拥有神的形象和样式,说明那个人就在代表神。当一个人彰显神的形象和样式,就代表神亲自的临在。当摩西脸上的荣光彰显在以色列人面前的时候,以色列人几乎不能直视摩西的荣光。当摩西来到法老面前,神说摩西在法老面前代表神。以弗所书四章24节也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需要有神的形像和样式?因为神的形像和样式体现出真理的仁义和圣洁。人只有透过真理的仁义和圣洁,才能够正确地扩张、管理神的国度。

我们不仅要有神的形像和样式,也必须有君王和祭司的身份。首先,亚当代表的是人的君王的身份。创世记一章26节,神让人管理,28节说要治理。对于伊甸园和当时的创造物来说,亚当夏娃就好像君王。作为祭司,创世记二十二章15节说,“耶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修理看守”这两个字,正好对应摩西用同样的两个字阐述圣殿的祭司工作。祭司的工作就是要看守会幕的器具,以及会幕的服侍。

可见,亚当和夏娃被赋予祭司、君王式的身份,并以这样的身份去治理。这身份也连接在善恶树事件中,亚当作为祭司和君王身份,很遗憾的是,他们却毫无作为。作为祭司,当蛇混乱神的话语、玷污神的圣殿和国度时,本应该洁净圣殿(伊甸园被视作原始圣殿和后来的圣殿的原型)。作为君王,当蛇勾引人对抗神和神的话语时,应该治理伊甸园和这条蛇,但是亚当毫无作为。

而且,越来越多的神学家认为伊甸园就是神国度的起点。伊甸园的模式,就是启示录中神国度的模式,那里有神的同在,有生命树,人作为祭司和君王。在将来的日子里,每一个人都是君王和大祭司,因为每个人的额头上都有神的名(启示录22:4)。在旧约,神的名刻在一个人的额头之上,就是大祭司,他冠冕的金牌上刻着“归耶和华为圣”。因此,伊甸园是国度的起点和开始。伊甸园的地点在哪里呢?大家有没有听说,近些年来的研究认为不在两伊,也不在肥沃的月牙湾地带,而在以色列。有一些资料显示,如果以色列作为伊甸园的地点,确实能够说得过去。神再一次把亚伯拉罕带到伊甸园,透过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以及12支派,以色列再一次从国度的起点开始拓展神的国度,这也是说得过去的。

那么国度会面临什么挑战呢?虽然已经做好准备,神要藉着拥有祂的形像和样式,以及祭司和君王身份的人去扩展祂的国度,透过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去管理。但一帆风顺了吗?没有。国度在建造的过程中面临挑战,就是撒旦的诱惑和攻击,这导致人失败,从而失去神的形像和样式。当我们失去神的形像和样式,失去祭司和君王的身份时,就再也没有办法拓展神的国度。因为神的方法是透过人拥有神的形像和样式,遍满全地,行使祭司和君王的权柄,并按照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去治理和管理,扩展神的国。但是当人犯罪时,这些都没有了,撒旦的攻击和人的堕落,就成为完成“那计划”需要解决的问题。后来这个问题是十字架和福音解决的,是我们后面要谈的。

虽然人不完全,但神没有改变祂的计划。神没有说,既然人不行了,那换天使吧,神仍旧透过人去完成。但有一个矛盾,难道神不知道在现有状况下,人没有办法去完成国度的传承吗?比方说挪亚的家庭,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直到以色列国,都没有忠心于神国度的计划。那么神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因是神要把这个计划传递下去,一直到那一个特殊的子民,那一个特殊的后裔,那一个特殊的君王出现。诗篇七十二篇所讲的就是那个特殊的君王怎样建立起一个新的国度,印证了国度在旧约的展现。

第五,以色列建国成为这个计划在旧约空前的发展。国度建立,神拣选了君王,君王的好坏就成为国度能不能扩张的关键。比如大卫和所罗门两个君王,大卫是列王纪、历代志中好坏君王的标准,像大卫的就是好王,不像大卫的就是坏王。像大卫的国可以扩张,不像大卫的国一直受欺压。因此君王的要素和圣殿的被建立,展现出神国度的计划透过以色列有了一个空前的进步和发展。但以色列人没有完成那个计划,为何?原因在于撒旦不被击败,人的堕落和罪的问题不被解决,那国度的实现就是空谈。

以色列失败了,被掳了,但神国的应许没有改变。为什么?在历代志下三十二章23节波斯王居鲁士说“耶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你们中间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去,愿耶和华他的神与他同在。”虽然被掳在持续,但是先知耶利米所说的回归重建也开始了。换句话说,先知对于弥赛亚国度的建立,对于圣经的应许,开始逐步应验。虽然被掳,但以色列人是有盼望的,所以希伯来圣经把历代志下放在末尾。他们看到这圣经最后一句话的时候,不是沮丧,乃是盼望。在黑暗的四百多年里,他们一直在盼望一个福音。那个福音就是国度的兴起和弥赛亚君王权力的实现。

国度继续在新约延伸,新约圣经开篇马太福音就描述大卫的国与基督国度的王权。马太福音第二章描写了地上的国和神的国之间的争战。地上的国要除灭耶稣这位君王,但神大有能力的彰显让耶稣幸免于难,得以继续建造祂的国度。地上傀儡国度的王是大希律,天国的君王是耶稣基督。施洗约翰和耶稣将旧约和新约的福音进行连接,可以看到新旧约之间的发展。第三,使徒书信对于救赎的讨论是放在国度这个主题里面的。因此当我们说福音要救人的时候,是神救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为要把我们迁到爱子的国度里。启示录也说,这世上的国就是我主基督的国。

我们是从黑暗的权势和国度进入爱子的国度,因此教会成为神国度的彰显,就是要透过福音在地上来扩展神的国度,所以福音是方法,教会要透过传福音和福音宣教,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生养众多,使我们这些已经有神的形像和样式,作为君王和祭司的人,彰显祂的王权和荣耀,使那地也成为神的国。这就是神藉着教会要彰显神国度的方法。

我们也要知道,国度要在末世才能全然实现,教会在地上扩展神的国,但神国的完满确实要等耶稣基督再来时才能实现。凯波尔的两国论,对于经典加尔文主义在福音使命和文化使命上的对立问题,我认为可以做一些连接。就是神的国度需要在地上扩展,但是神的国度不是靠我们在地上的扩展达到完满,而是透过神大能的再临,才能得以实现。这两者不冲突,而是两个侧重点不同。

其次,启示录中先展现敌对势力的覆灭,然后是神百姓的全然得救。如果救赎是神的目的,那么启示录就不该再往下写了。为什么?因为神的百姓已然得救。但问题是经文发展了另外一个新的主题,不是紧接着救赎的主题,而是神国度的实现。所以,救赎是目的还是完成目的的重要因素呢?这值得我们去思考。启示录的信息让我们看到,救赎不是神最终要体现的主题。因为在救赎的基础上,神还发挥了另外一个主题,就是神国度全然的实现。这是启示录的高峰。

第三,神国度在启示录的后三章全然的实现,与创世记的前三章在结构上交错平行。也有人说,这说明“末世论”其实就是“原初论”。比方说创世记一章21节到二章讲了源自神创造的圣殿与国度,伊甸园就是圣殿的模型。摩西会幕和耶路撒冷圣殿多多少少反映出那个园子作为起初圣殿的模型。而在那个圣殿和国度里,人拥有祭司和君王的身份。但创世记第三章让我们看到,人作为君王和祭司却没有胜过撒旦的攻击和诱惑,撒旦暂时得胜了。

而启示录的倒数第三章,也就是二十章20节,写到撒旦全然的失败。创世记第三章是撒旦暂时的得胜,启示录二十章是撒旦的全然失败。启示录二十一到二十二章说的是什么呢?是园子、圣殿、国度、人的君王和祭司的身份。我们看到贯彻始终的就是神的国度。国度计划完成的过程,要解决一些问题。首先是撒旦的攻击,如果我们不能胜过撒旦,就不能完成国度的计划。因此耶稣的死和复活,决定性地胜过了撒旦,祂将在第二次再来的时候彻底胜过撒旦,我们是在等候耶稣再来时的完全得胜。耶稣也说自己就是那个捆绑壮士的,之后就能把壮士家里的器具拿出来。

我们被奴役,就好像在那个壮士——撒旦的权势下的家具。神透过耶稣基督的死和复活,捆绑了撒旦,把我们救出来。人堕落后失去的神的形像和样式,在耶稣的身上展现出来,耶稣就是第二个亚当,完成了第一个亚当没有完成的工作,活出了那个形像和样式。换句话说,当我们信耶稣,耶稣就把那个形像和样式给了我们,使我们恢复了君王和祭司的权柄和身份。因为罪的问题被解决了。耶稣的福音带来的救恩,让我们进入永恒生命,罪的问题被解决,我们不再被拦阻。神的国度的计划,因着耶稣决定性的胜利拓展开来。

因此下一个结论:国度的计划是神从起初就立定了,并且在最终完满实现。新旧约的连接显明这个计划贯彻始终,没有发生变化,虽然细节上是渐进性地展现。要完成这个计划,我们必须传福音和高举救恩,但不能停留在福音或救恩的个人性的需要上。而是因国度的福音,参与神国度的计划,教会要树立国度建造的使命,这就是我的关注。我们到底是高举现在所谓的福音,还是高举神的那个计划?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参与荣美的神国度的建造。

教会如何建造呢?首先,在教导上,更新对福音的看法。其次,在教导上虽然仍旧以基督为中心,但是这个以基督为中心,必须是以基督他自己所认为的中心为中心。我们不能仅仅看一看耶稣讲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有没有带出道德要求和规范,而是留意耶稣自己以什么为中心。耶稣所以为中心的,就是我们以为中心的,所以我们的教导应该是以基督自己所认为的中心而为中心。

第三,尝试建立国度观的圣经神学研究,扎根在神国度的真理上。第四,在教会内部继续国度福音的推广,使我们摆脱个人性的狭隘的福音观念。第五,教会是神国的彰显,在全地建立教会,就是在全地扩张神的国度。教会一定要在教导上有这个观念和认识。

在外宣上,强调信徒是祭司和君王,在这个地位上彰显神的那国度,提升新生命的荣誉感。我常跟我的同工和弟兄姐妹说,不要小看自己,不要只是坐在教会而已,哪一个君王是懒惰的君王?哪一个祭司是懒惰的祭司?要赶紧去扩展神的国度,在任何你能够影响的地方去扩张神的国度,彰显神的影响力。要有这种君王和祭司的荣誉感,而不是做一个仅仅等死、得永生的人。我们不是一个得救了,但却在等死的人,我们是主动的,每一天要想到自己要去管理那国度。

第二,以基督的心为心,渴慕参与这宇宙级的工程。如果当年美国的载人航天计划是我参与的,我一定会告诉你,我是NASA的高级工程师,我做了多么伟大的工作。但对比神的工程而言,那算得了什么?所以我们要渴慕参与那个宇宙性的工程。第三,对福音内容进行改进。这个改进指不要过多注重对于个人的服侍,不能只关注自己的需要,也要注重个人在国度计划中的责任。

第四,透过对不能震动的国的认识和神计划的实现,克服传福音或者宣教的恐惧与软弱。谈到宣教和传福音,我们有恐惧,但是真理告诉我们,我们的国是不能被夺去的,并且最终要实现。就好像我告诉你,只要你跟我买这支股票,就一定能涨,因此不要害怕。我告诉你内幕,而且这个内幕已经写明了,买这支股票能涨。所以,我们需要透过对于神国度的了解和神国度的实现,克服对宣教或者传福音的恐惧感。第五,我认为很重要的就是以国度的胸襟,联合各教会共同完成我们合一的国度使命,这很重要。

最后,在内部和个人的层面上,明白成圣的真理并不是让我们变成一个好人,而是有基督的生命,我们是有基督生命的祭司和君王。要做君王、做祭司,必须拥有神的生命,不是只是做一个好人。因此,我们不应该是一个被动等死的人,而是像耶稣那样主动出击。耶稣从两个方面主动出击,第一个方面,他主动的赶出魔鬼和解除魔鬼对人的影响力。第二个方面,他主动的领人悔改归向神,进入福音的国度。教会在门训,在内部和个人,以及成圣的层面上,要明白我们成圣也是国度层面的成圣。

门训是国度性的,不仅仅是成为一个有基督生命样式的人,更是透过这种生命样式去赶除魔鬼的影响力,以及彰显神的影响力。我们把这个人从魔鬼的领域抢来,带领他进入到神国度的领域。第三,强调国度的实现,是透过拥有神的形像和样式,拥有祭司君王身份的人来管理的。管理的地点可以是你的教会,家庭,工作岗位,社交圈子,还可以是社会和文化领域等。我们不应该像经典加尔文主义,把文化使命当做不必要的,或者非常次要的。我们需要在文化上彰显基督国度的样式是什么?我们不像道德式的基督福音那样,认为只要全世界都成为基督徒,神的国就来临。但是我们也应知道,神没有放弃在文化层面彰显祂的国度。最后,强调门徒训练的国度性质,而不是个人的好处或得失。我的分享就到这里。


讲员简介:在读教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圣经神学与护教学。

讲座视频链接:http://gospelchina.cn/article-detail/216.html


评论0

    关键词
    分类 +More
    阅读排行
    • 今日中国,有多少变了味的基督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督教发展迅猛,有人估计目前中国的基督徒有一个亿,也有人说是8000万,也有保守估计的,说有3000万,其实不管有多少,数量不是问题,质量才是生命线。......
    • 《圣经》和《古兰经》中的先知

      “先知”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所构成的三大一神教系统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通过对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比较,以及对《圣经》、《古兰经》中相对应的先知的介绍,初步探讨了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联系与区别。......
    • 韩国来华膜拜团体新天地教会在沪传播研究:2002-2018

      发源于韩国的膜拜团体“新天地”目前在全球发展迅猛,已遍及包括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该膜拜团体的各支派自上世纪90年代零星传入我国境内以后,发展成规模的地区分会已超过251个,其中中国大陆的安德烈支派和雅各支派下属省市区县的“新天地”分会总数已超过100个,占到了40%,所控制的人员数量已超过5万,包括各级骨干、所谓圣徒、洗脑班受害群众等。......
    • 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以过学界对倪柝声的思想和地方教会有不同角度的研究,但缺少完整系统的梳理,笔者通过比较和分析倪柝声的著述及地方教会的教牧模式,总结并挖掘出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 华人基督徒离教原因分析

      本文收集了65位基督徒发布在ex-Christian.hk网站上的离教见证文本, 并对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基督徒离教原因可分为四类:教会等级制森严与纪律严苛;个体自由与选择受限;对旧约中的上帝和基督教教义的疑惑;以及对教会团契人际环境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