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用户您尚未登录,还不赶紧

《圣经·诠释·宣讲》与《21世纪圣经讲道学》:孙宝玲二著之比较评述

作者 : 董盈智
2023-07-11
分享:

在本篇书评中,笔者欲将《圣经·诠释·宣讲》与同作者孙宝玲牧师于2016年4月初版的《21世纪圣经讲道学》(后文简称《21世纪》)作比较。在对照之前,我们有必要知道这本《圣经·诠释·宣讲》(后文简称《宣讲》)的前身是《从圣经到宣讲:学人与学道》,直到2014年5月初改版为《宣讲》,内容上新增了五篇讲章。对于其中的释经,孙牧本人的说法是“并非解决经文问题而是以宣讲为旨趣”。与之相关的诠释与梳理方面的特色,则集中呈现于第七章,这方面内容待后续进一步探讨。

再来,2016出版的这本《21世纪》与《宣讲》出版的时间间隔并不长,在主题和写作对象,乃至写作方法上是继承的关系,写作对象都是针对华人教会的讲道者、神学生,或意在讲道方向深耕的教牧同工,于之在释经研究、讲道理论与实践的突破有相当的指导和实操意义。

那么,是否可以简单总结为:先出版的《宣讲》是“底版”,后出版的《21世纪》是其继扬版本?笔者仔细研读比对后发现,如果单从内容板块的分布上看,确实如此,但就实践指导而言,侧重有待商榷。

首先,《宣讲》理论部分占了六章的篇幅,实践部分被放在第七章,这最后一章罗纳了十一篇讲章;时隔两年出版的《21世纪》则索性将理论与实践一切为二,书中理论为上半部,占据了四章的篇幅,下半部实践横跨总计十五章,实则是以一篇讲章为一章,这十五篇讲章对应到《宣讲》一书就正是那第七章的内容。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宣讲》第七章中的那十一篇讲章和《21世纪》的十五篇,就指导意义而言两者究竟侧重何为?

其一,从理论部分我们对比之后可以发现,在要素建构上两者近乎一致:经文、宣讲者、会众、宣讲的互动关系以及讲章自身元素组成无一不缺。但同样的元素却呈现了不一样的“刀法”,《21世纪》的理论(第一部分)庖丁解牛讲章到释经的步骤,顺理成章,相应地更需娓娓剖白一篇讲章如何炼就。故虽从数量看,我们只知增加了四篇讲章,但这十五篇是孙牧以及学生共同完成的讲章文集,这样循序渐进排兵布阵能够帮助刚步入正轨的神学生按部就班稳扎稳打地进阶提升,从容不至束手无策,甚至对那些处于平台期无法突破的宣讲者兼具同样的意义和价值。以致于我们或可说这样“手把手的指导”在讲道学研究和训练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其二,我们既然发现了《21世纪》讲章实例在编排上的故意为之,是否可以断言两年前出版的《宣讲》,其中的讲章或许并未像两年后的那般精巧呢?毕竟随着宣讲阅历和灵命操练的进深,讲章的水平必然是逐年见长的。然则相反:2014年《宣讲》中的实例皆属孙牧自己的心得和讲章集结,相融了新约专研和宣讲学的努力,在圣经研究和诠释的功底上较之后出版的《21世纪》更入木三分。粗浅概之,前者更多面向“同行”,后者则倾向于神学生。

口说无凭。若对《宣讲》一书最后的讲章(第七章)作进一步梳理,我们惊察这十一篇的讲章在排列上是蹊跷之处。如下图所示:            

《圣经·诠释·宣讲》第七章层次梳理


主题

引用经文

重点

1

双“约”记

书10:16~27                  
来4:8~16

神学的处理和演绎放在互涉的框架内

2

欢呼收割

诗126

诗篇的“唤起”功能

3

我们有梦

弥4:1~5

先知的审判对照会众身处世界的运用

4

“稍等何妨?”

太13:24~30

“在熟悉中惊察陌生的亮光”——比喻体裁的经文以其自身活泼、丰富和空间来联系生活和属灵生命的经历

5

枝子的反思

约15:1~11

认信式宣讲

6

“为什么站着望天呢”

徒1:6~11

仿效经文叙事技巧1:以悬念为印的开放式经文                  
仿效经文叙事技巧2:讲章收尾处理——修辞式提问作反思加强会众领受

7

看不见耶稣的日子

徒1:6~11                  
约17:20~36

8

福音的奥秘(将临期第四主日)

撒下7:1~11;诗89:1~4;路1:26~38;罗16:25~27

多段经文共建统一主题时,以其一为核心经文并与其余三段经文指涉达到重新演绎为主题服务的果效

                 

注:红字部分为核心经文

颂赞或诗歌式经文的演绎技巧

9

生命投资(预苦期第五主日)

赛43:16~21;诗篇126、约12:1~8;腓3:4~14

“重述叙事”技巧

10

路虽窄,不孤独(受苦节)

赛52:13~53:12;诗22;来10:16~25;约18:1~19:42

经课宣讲的第二种进路

11

富足?无知?(平常期第十八主日)

诗49:1~13;传1:2、12~14、2:18~23;路12:13~21;西3:1~11

以经文内文的人物肖像雕琢主题






笔者认为,上述十一篇讲章可进一步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是五篇各具独立重点和立意的讲章。以第一篇为例,孙牧从心得出发,认为处理信仰难题的根本方法是神学的处理,而神学的处理则需仰仗经文互涉,鉴于神学原则和教义观点在解除经文困惑方面的后继无力。孙牧诚荐:“建基于正典和基督论前设”的互涉可以解除经文张力,超越独特文化视野之纠结。其他亦涉及如诗篇和比喻可以为讲章所吸收的体裁性功能以及先知审判对教会论的处境化运用等等。

第二单元则由一组对比构成,同样的经文引用和同样可仿效的叙事技巧,“为什么站着望天呢”展现了以悬念为引的开放式经文,“看不见耶稣的日子”旨在雕琢收尾巧思。可见,同样的经文结构,同样的语境脉络、同样的创作背景,可以鉴纳并仿效不一的经文叙事技巧以展现讲章完全不同的风格和气氛。

最后一个单元以四篇经课讲章自成一个系统,该系统的主脉络(主要宣讲策略)是一致的:当多段经文共建统一主题时,以其中一段为核心经文并与其余三段经文指涉达到重新演绎进而为主题服务的果效。支线则各自为战别出心裁,或展现技巧或介绍经课宣讲的不同进路。既见不少同道已重拾经课传统,孙牧坦言希冀在经课讲章的技巧方面略尽绵力。

在宣讲时长比重过大的非礼仪传统的宗派教会,孙牧的实践成果不仅为神学生标识出一条明晰可行的进阶路径,也为华人教会某些固化的宣讲策略提供了破局的可行性。文末,笔者斗胆谏言,在阅读顺序上若将其二者颠倒不失为另一种旨趣。

作者:加拿大西三一大学神学院道硕在读。


评论0

    关键词
    分类 +More
    阅读排行
    • 今日中国,有多少变了味的基督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督教发展迅猛,有人估计目前中国的基督徒有一个亿,也有人说是8000万,也有保守估计的,说有3000万,其实不管有多少,数量不是问题,质量才是生命线。......
    • 《圣经》和《古兰经》中的先知

      “先知”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所构成的三大一神教系统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通过对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比较,以及对《圣经》、《古兰经》中相对应的先知的介绍,初步探讨了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联系与区别。......
    • 韩国来华膜拜团体新天地教会在沪传播研究:2002-2018

      发源于韩国的膜拜团体“新天地”目前在全球发展迅猛,已遍及包括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该膜拜团体的各支派自上世纪90年代零星传入我国境内以后,发展成规模的地区分会已超过251个,其中中国大陆的安德烈支派和雅各支派下属省市区县的“新天地”分会总数已超过100个,占到了40%,所控制的人员数量已超过5万,包括各级骨干、所谓圣徒、洗脑班受害群众等。......
    • 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以过学界对倪柝声的思想和地方教会有不同角度的研究,但缺少完整系统的梳理,笔者通过比较和分析倪柝声的著述及地方教会的教牧模式,总结并挖掘出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 华人基督徒离教原因分析

      本文收集了65位基督徒发布在ex-Christian.hk网站上的离教见证文本, 并对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基督徒离教原因可分为四类:教会等级制森严与纪律严苛;个体自由与选择受限;对旧约中的上帝和基督教教义的疑惑;以及对教会团契人际环境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