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用户您尚未登录,还不赶紧

近代中国基督教神学本色化建构的状况:对丁光训神学的评论

作者 : 蔡宏强
2021-06-15
分享:

对丁光训神学的评论

1  缺点

(1)概念过于简化

丁光训主教的神学虽然具有一定的创意,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那就是过于简化。仔细研究,人们会发现丁主教的著作比较零散,即便是像《丁光训文集》那些的作品仍然会给人一种笼统的感觉。一方面,这种散文式的论述是非常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表述,另一方面可能正由于中国文化所特有的‘笼统之美’而使得丁主教的神学缺乏准确到位的表述。

这个缺陷弥漫在这卷的文集之中,虽然启发式的神学建构能给予基层的教会以更大的发挥空间,却亦因着这样的笼统而使得读者无法把握丁主教所论之事的确切涵义,这样便难免会有误解与偏颇之处。在上帝论方面丁主教强调上帝最根本的属性乃是爱,至于公义乃是爱所派生出来,而关于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以及无所不能等超然属性也都占次要的位置。

这个叙述的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丁主教并未阐明爱与公义以及他超然的属性之间的关系究竟为何。因为上帝作为位格性的存有乃是完整的,假若只突显上帝的爱而忽略了其他属性则犹如将上帝活活地裂为碎片,是行不通的。关于基督论方面的教义,主要突显出了宇宙的基督,显然这个名词是很少被提到的,尽管这不是丁主教的首创,但毕竟被放在了丁光训神学的核心位置,因而对于这个词汇所涉及的所有层面的关系都当予以清楚地界定并阐明其实际的意义。

当然丁主教也提到了宇宙基督的几项根本要素,如上帝的基督性,充满万有的基督以及基督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但这并不是完整的基督论,至少应当说明上帝的基督性与基督的神性、人性有何异同之处,以及这三者在整个基督论的框架内应当被置于什么样位置等。

关于人性的界定也是一样,丁主教认为人是有罪的,可是却没有界定‘罪’的实际意义,另外他更相信人有神的形象,却未有说明这一形象所指为何。最为关键的如何来统一这看似矛盾的两面呢?究竟应当怎样表达才能既真实地显明人的罪,又不至将人视为五尺高的虫子呢?至于淡化因信称义则至少应当从三个方面予以清楚具体而毫不含糊地阐释,即首先对整本圣经特别是保罗书信针对因信称义而有的经文释义,其次则是从神学特别是改革宗神学对这个教义的看法,最后才是剖析因信称义所造成的实际层面的效应。

关于这一点笔者想要强调的是丁主教在考虑因信废行所导致的道德无用论的时候,也应当考虑基层教会在面对淡化因信称义的冲击底下所担忧的“信仰无用论”,因此如何结合圣经、神学与现实的协调,而为淡化因信称义作出一个明确的有根有据的解释,这是非常重要的。假若丁主教的用意只是为了平衡信心与行为之间的张力,却因着未曾清楚界定淡化因信称义的涵义,而导致广大信徒的误解乃至曲解实在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另外当阐明的是创造,救赎以及圣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具体为何,因为若不说明清楚,那么创造与救赎,救赎与圣化,圣化与教育便似乎成为同一件事,却只剩下名堂或称呼上的差异而已了。还有丁主教并没有对传统神学所涉及的所有项目进行一一的阐释,尽管有些课题可以回避,如天使论。但另一些重要的课题却是无法回避的,如道成肉身的实质,基督的受难,复活,三位一体等教义都是必须要加以清楚说明的。

此外,既然丁主教主张中国的基督教应当处境化,那么他对这个具体的看法便当从神学的高度提供充足的论证与充分的说明,否则便会产生认识论上的困难,因为人们不能肯定所适应的实质究竟是什么。

(2)乐观的普救主义

丁主教认为爱乃是上帝最为根本的属性,而这个属性已经在基督里清楚地彰示出来了,因此上帝就是温柔的基督,而不是一位令人畏惧的统治者,这就定规了上帝不可能强迫威胁或将他的意志强加给他的受造物,而只会耐心地教育与劝服,直至受造的人类自觉自愿地归向基督。因此丁主教曾将共产党至今仍未归信基督而当作是一个奥妙。

无论如何丁主教认为上帝不可能是一位残酷的暴君,即便那些无神论者拒绝基督,上帝也不会将他们扔进地狱。因为他们和我们都是上帝手中的半成品,到了有一天都要在上帝手中成为完美的成品。为了阐明这一点,丁主教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认为这事就好比一对还在母腹中的双胞胎,在他们妈妈的肚子里尽情地享受,有一天他们被告知将要离开这个腹腔而进入到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有一个相信,另一个却始终无法相信,然而当生产的时间到了的时候,这两个孩子都平安地降生在了世上。

丁主教认为拒绝基督的善人就好比这个不信的胎儿,到了的时候,他也要变为完全,并在那时得以真正地认识上帝。丁主教的这一信念不仅来自于坚信上帝是爱,更是源于坚信基督救赎所带来的圣化影响将远远超越亚当犯罪所导致的负面的影响。因此对于丁主教来说,世界的末日将决不可能是一个毁灭,毁灭意味着彻底的失败,而基督却是得胜的君王。虽然丁主教的说法颇合情理,却仍然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信与不信的人果若受到同等的对待,那么基督教还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以及必然存在的理由呢?就算有,它还能超越其它的宗教甚或非宗教的社会团体而不致下降为社会福音的层次吗?

另外,这样的上帝虽然满有温柔的慈爱,却并不能保障世界将得到最终的拯救而不是毁灭。因为上帝只能劝说而无有权能的干预,若劝说无效,则等待世界的又会是什么呢?如果说传统的基要主义带有过多的悲观色彩,那么丁主教的神学便显得有些太过乐观了。虽然过犯不如恩典,但罪恶必须要得到有效的制止,否则爱便会显得过于泛滥而无有严肃性与公正性了。

2  优点

(1)化对立为和好

丁光训神学最大的优点可以视为是一次化对立为和好的神学探索。传统神学的最大缺陷或许就是为了突显某些神学主张而以贬低世界为基础,以致形成对立的情形。例如,为了强调救恩的必要性,而将人的道德贬低得一无是处;或为了突显灵性的重要而贬低肉身的价值;或为了彰显基督福音的独特性而排斥其它的宗教等。

丁主教看到此种情形对中国的福音事工是极为不利的,因为中国的大多数人都是非基督徒,基督教若将世界视为撒旦的占领区,而将不信的人视为异类,则势必在信与不信的民众间制造不必要的矛盾,以致阻碍了福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了化解这种近乎先天性的基要信仰所产生的副作用,丁主教提出了宇宙的基督的上帝观,强调基督并非只在教内,也同时存在于教外,因而教外的真善美也是基督內贯与圣灵圣化的结果。

既是如此,世界便不再是撒旦的占领区,乃是有着同质却不同量的神圣属性,基督教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乃是互补。因此基督徒不应当再继续以贬低世界为其宣扬福音的出发点,乃是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并努力服务。

必须申明的是笔者并不以为丁主教的这些主张是完全正确的,然笔者却欣赏丁主教的这种神学方法论,丁主教借用中国文化所蕴含有关和谐的丰富资源来发挥这个主张,并以注重伦理道德而平衡因信废行与道德无用论。虽然基督与世界之间确实存在着某些张力,却不应当将这个关系随便对立起来,乃是尽量化解与缓和,以期去除福音道路上种种不必要的阻碍,好让福音之树能在本民族的处境与文化中茁壮成长。

丁光训的神观

我们知道丁主教非常强调上帝爱的属性,与传统神学相异的是,丁主教并未就此展开系统性的逻辑思辨,乃是将这个爱归于基督的属性,并为它命名为上帝的基督性。这个创新将上帝的爱具体化与位格化,透过它丁主教想要表达的是这位上帝就是那位在基督的生命中所体现出来的爱者。因此丁光训的上帝观其实就是他的基督论,他为自己的基督论命名为宇宙的基督。宇宙的基督这个神学词汇源自德日进的思想,我们知道德日进是一位神创进化论者,他从进化论的角度宣称人类的历史只是全部宇宙历史中的一个点,因此这位上帝不可能只是人类的神,而是宇宙的神。

丁光训接续德日进的思想主张基督不仅在教会之内,亦在教会之外,因为他是宇宙的基督,內贯于整个世界。在此笔者想就丁主教所谓的宇宙的基督作一些具体的剖析。首先是宇宙的基督摆脱了传统基督论徘徊于有关基督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束缚,而将这个研究引入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宇宙的基督乃是复活、升天的主,这个历程使得他不再为时空所束缚,而超越了空时的限制。

因此宇宙的基督并非像传统所理解的那样将上帝分为两个彼此互不关联的领域:上帝在天的超越与在地的內贯,乃是将超越与临在视为一个整体。既然‘超越’是指超越时空的限制,那么‘超越’一词便不应当用时空的概念去表达。乃当以一体两面的角度来理解,从非时空的角度来看基督超越一切的时空,那么从时空的角度来看,基督便是临在于一切的时空之中。临在乃是超越的表现,而超越又是临在的实现。

这个基督论的优点是将超越与临在整合为一,并越过了时空概念的束缚。然而他的缺点是由于‘超越’表现为‘临在’,因此‘超越’是隐藏的,看不见的,而无有独立的一面。因此丁光训的神观虽然命名为宇宙的基督,其实质却是临在的基督。无论丁主教的愿意是多么地想要强调基督在宇宙中的超越性,其结果却只能表现为他在宇宙的临在性。这样宇宙的基督的第二个特征是基督同时临在教内与教外。

丁主教认为过去,人们将宣教的使命视为是让不信的世界认识基督,现在人们却看到更为重要的乃是引领不信的世界能认识在他里面的基督。因为基督已经复活升天,再也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临在整个宇宙。在这方面丁主教特别欣赏殉道者游斯丁对基督与世界的看法,因为游斯丁认为不信不认识基督的世界也有基督的內贯,因为基督是全部的‘道’,而外邦的种种文化乃是部分的‘道’,在这部分的‘道’中已经含有部分的基督教真理,只是若不归信基督便不得完全。1

丁主教秉持游斯丁的观点认为教外的真善美也是基督内在世界的结果,因而亦是有着同样宝贵的价值。既然如此,那么基督徒便不应当再随便地贬低或轻视教外的无神论者,乃应谦虚向他们学习,因为他们的美善品格也是从神而来的。宇宙基督的第三个特征乃是视创造、救赎、圣化为贯连一致的进展。丁主教认为传统神学的范畴太过狭窄,只是片面地强调救赎的必要,却未曾给予创造以应有的地位。

丁主教认为传统神学并不是不谈创造,乃是将创造与救赎割裂并对立起来。如此以来创造便无有实际的意义,因为创造已经完成,接踵而来的是因人类的堕落而施行的救赎,难怪救赎会成为人们唯一关系的主题。丁主教并不赞成这种论调,相反,他认为创造、救赎与圣化虽可分为三个不同的范畴,其本质却是贯连一致并呈现进展趋势的。救赎并非开始一次新的创造,乃是接续原有的创造,并经过圣灵的圣化使得原先的创造变得更为完美。

为了阐明这个道理,丁主教用了一个特殊的比喻,即半成品与成品的比喻。丁主教表示由于现代社会多呈现工业化取向,人们对产品制造的流程会显得比较熟悉。丁主教认为从创造到救赎以及圣化乃是一个从半成品到成品的进程。这样的视野促使人们对现实有了更为长远的认识,因为追求个人的得救并不是上帝与世界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上帝所要达成的结果乃是使整个被造的世界成为成品,得以一同进入神的大爱与完全之中。

宇宙的基督让丁主教相信全世界都带有基督的印记,而这位基督正在带领着整个被造的世界迈向那完美的爱境。不管受造的世界是否承认并接受他,他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向着基督为他们所定的标杆迈进,虽然这个过程有时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最终的胜利必将属于基督。宇宙的基督的最后一个特征乃是追求和好。既然基督贯满万有,而他也正在引领着这个受造界迈向更为成熟的灵程,因此丁主教主张基督教神学的主题应当是追求与神和好!

这个和好在丁主教看来有着极为广阔的内涵,首先当然是人与神之间的和好,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好。在此丁主教特别强调人人之间的和好并非单指基督徒与基督徒之间的和好,乃更是指基督徒与非基督徒之间的和好。因为和好体现了爱的特征。丁主教认为上帝是以他的爱来感化教育并劝说这个世界与自己和好,基督徒便应当活出爱的伦理与生命,这样才能真正期望非基督徒愿意来到教会聆听上帝的话语而悔改归向他。

基于和好的原则,丁主教从中国文化挖掘出“和”的特质,并提倡基督教应当发展使人和好的伦理道德,因为一方面中国的文化向来注重伦理,因而发展伦理无疑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重要途径,更是由于注重道德伦理才能真正实现‘和’的使命。当然丁主教并非主张以道德伦理取代基督教信仰,乃是愿意在持受信仰的前提下,更多地注重伦理的发展,以致平衡因信废行论并防止陷于道德无用论的误区。

对丁光训神观的评论

1  缺点

(1)很难获得超越的实质

如前所述,丁主教的宇宙的基督虽然涵有超越的一面,却无法体现出超越的实质。究其原因除了未曾建立起超越的实体外,更是由于丁主教的神观存在着某些不平衡的状况。因为宇宙基督的实质只不过是为要表明上帝的基督性,却回避了基督的上帝性。

强调上帝的基督性乃是为要突显上帝爱的属性,而回避基督的上帝性却失去了基督超越的属性,这样一来基督的神性便得不到根本性的保障,而基督的复活,升天也就变得虚无缥缈。然而宇宙的基督这一命题必要建立在基督复活,升天等的真实的历史事件上,假若这些事件的实在性得不到保障,那么便难以断言耶稣基督就是宇宙性的主宰。

(2)未曾厘定神的慈爱与公义之间的关系

虽然丁主教并不否认神的公义并强调公义是慈爱所派生的产物,却始终未能阐明这两者间的具体关联以及在创造,救赎中的实际意义。相反,由于在丁主教的神学中始终找不到有关神的公义地位,因此所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丁主教并没有将神的公义置于它应有的地位。就如他曾竭力否认上帝是一位统治者或审判者,认为这样的描述并不是圣经的原意,而是罗马帝国凯撒的形象亦或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阎王。

问题是,神的慈爱真有可能建立在毫无公义的基础之上吗?因为公义并不一定会产生极权的统治,相反,公义乃是维护世界所必备的秩序,是爱的具体体现,就如丁主教所说的。虽然过于宣扬审判的信息将会使人产生对上帝的片面甚至有害的认识,但完全否认审判的存在,亦将难以维系道德伦理,因为审判中含有责任,审判的信息提醒人们,道德是有意义的,因为道德的本质就是为自己的行为向高于他们的上帝负责。

人里面良心的功用证明了这一点,而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注重道德建设,更注重法制建设,这两者并没有任何的困难或矛盾。最为关键的是若果真没有审判,则耶稣基督就是徒然死了,而基督教也就失去了他在地上得以存在的理由。

2  优点

(1)以三一论为基础的神观架构

虽然丁主教对于上帝属性的理解不免有些片面,但其爱的伦理却是以三一神观为其架构。丁主教认为三一真神根本就是一个爱的共同体,他指出上帝的根本属性为爱,而这爱是借着基督的生命才得以被清楚认识的,现在基督虽已不在世间,圣灵却仍在运行作工,而圣灵的工作乃是圣化与教育,这正是神在世上所要施行的救恩,因为神是借着感化与劝说来引领受造物归向真神的。

这样创造,救赎与圣化便因着三一真神所彰显的爱的不同表达方式而有了贯连一致的意义,从这个特殊的角度人们将发现‘爱’是三者所共有的本质,而三者之间的区分就如蕴涵它们的三一真神仅为方式上的不同而已,父是爱的本体,突显为创世的行动;子是爱的见证,突显为救赎的行动;而圣灵则是爱的生命,借着实际的感化与劝说,让人们不仅在理性上认识何为爱,更是从整个生命体验与经历上帝的大爱,以致感化不信的心使其回转归向真神。

丁主教认为创造、救赎以及圣化仅仅是三个不同的称谓,其实质却并无不同,因为都是以爱而塑造一个人的生命而已。从这个角度出发,丁主教还发现这三者是逐步递进的,圣父的爱是透过圣子的生命而被知道的,圣子在世之时活出了爱的生命,使他那一代的人能认识与经历神的爱。当基督复活后,他对世界的影响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增强,因为复活升天的他充满宇宙万有,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而自由地借着圣灵在世间不断地进行感化与劝说,直到万民都悔改归信基督,到那时半成品便将成为成品。

(2)以爱与和好为核心的道德伦理

丁主教有关道德伦理的论述也是其神观方面的一大长处。应该说这个伦理兼有“爱”与“和好”这两大特征,“爱”为从上到下的伦理,而“和好”则为从下到上的伦理。神是爱的本体,爱的见证更是爱的生命,透过具体的创造,救赎以及内在的圣化与世界分享他的爱,这份爱促使世人向神回转并寻求与神和好,而这样的和好也必终将导致人际关系的复合。

不过,人人之间的和好并非只是信徒间的事,它也必须包括信徒与非信徒之间的和睦。而这个和睦首先是有神学上的根据的,那就是宇宙的基督已经除去了“信”与“不信”者之间的障碍,化对立为互补了。这样“爱”便是道德的本质,而“和好”则为伦理的形式。这就是为何丁光训的神学突显的是上帝的爱,而其所表显的却是和好的伦理。为此丁光训开始挖掘中国文化所蕴涵的宝藏,因为中国文化的根本形态即是“和”的形态,这个“和”已经融入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

总之丁主教的神是一位完全的爱者,他的爱是那样地彻底,无论人怎样地拒绝不信都丝毫不能减损他对他们的爱。他的爱意味着永不报复,而只是一味地接纳。既是如此,人们也当无条件地彼此接纳,特别是信的人应当接纳不信的人,并欣赏他们生命中美善的一面。丁主教相信这爱终将换来人们对基督的皈依与信靠,因为道成肉身所带来的恩典的复辟不可能小于亚当堕落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从丁光训神学看中国基督教神学本色化建构的可能性

1  处境化与本色化

与赵紫宸神学相比,应该说丁光训的神学带有明显的处境化色彩,丁主教认为中国教会首要的大事不是去思考应当如何将福音传给不信的人,乃是思考应当如何与不信的人相处。

因为中国绝大多数人都是非基督徒,基督的福音若要在中国社会扎根,则势必要处理好与非基督徒乃至无神论者的关系,使基督徒这棵大树能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吸取它的养料,并因此而茁壮成长。

丁主教认为,虽然基督教是普世性的宗教,它的普世性却亦只能在它的民族性与地方性当中得到真实的体现,因为若没有具体的区域性,就无有普世性的实质了。因此中国的基督教若要成普世教会作贡献,丰富普世教会的内涵,则势必要独立,而不能再继续依赖西方的支配与供应,成为他们世界宣教地图上的一个点。

丁主教还指出了中国基督教内所存在着的某些严重的问题,就是因信废行论以及随之而生的道德无用论与末世毁灭论。丁主教认为这些消极厌世的思想是西方帝国主义散布在中国教会中的毒素,必须予以制止与纠正。为了纠正这些“负面”的思想,丁主教提出了他自己的神学架构,即,宇宙的基督。借助德日进的思想,丁主教指出基督乃是宇宙性的,自从复活与升天事件之后,基督的身体便再也不受时空的限制而能贯满万有。

既是如此,人们便不应当将基督只局限在教会里面,因为基督也在教会之外。因而教外的一切真善美并非毫无价值,因为这些美善的事也是基督内在世界的具体表现。为了阐明上帝的作为丁主教进一步指出宇宙基督的行事乃是藉着三个相关联的步骤而进行的,即创造、救赎与圣化,这个三部曲并非完全相异,乃是本质相同的三种形式,即三一真神在创化进程中所显示的三种大爱,而这爱最终是因着基督的升天与圣灵的圣化而临到这个世界。

这样丁主教便透过宇宙的基督将原本呈现二元对立的群体化为和谐相生,因此基督教应当化因信称义为与神和好,而这份和好不仅包含个人性救赎层面的意义,更是涵括了基督徒与非基督徒之间的和睦。这就是丁主教的处境化建构,在持受基督信仰的情况下努力化解“信”与“不信”者之间的隔阂,使得基督教能与中国社会相融合。不过这些并不是丁主教有关处境神学的全部,因为他的处境化神学也涵括了本色化的特质。

丁主教并非只为人们提供一个和好的原则,更是提供了寻求和好的途径,除了圣经所载有关和好的教义与劝勉外,丁主教认为中国文化中含有大量有关和好的精髓,因为中华民族是寻求和睦的民族。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又如家和万事兴。中国人所追求的乃是与天和,地和以及人和,因为只有相和才能相生,凡事唯求以和为贵。

这种追求和谐的思想几乎贯穿于中国文化中的所有流派,因此能够将诸子百家所有的优势都集结在一起,就这方面来看,丁光训神学的潜力将比赵紫宸神学更有优势。这样丁光训的神学就等于是将处境、文化与伦理这三大块完全融为一炉,因为在处境中有文化的内涵,而‘和’的文化因为在现代社会体现了重要的意义而使得基督教进一步处境化,最后由这两者所共同演绎出来的道德伦理,既体现了‘和’的精神,又丰富了‘和’的内涵。

2  对伦理化上帝观的评估

虽然丁光训的处境伦理化神学从某个角度来看是相当成功,却并非不无问题。其实笔者在研究赵紫宸神学与丁光训神学后所得出的一个共同结论是,本色化与处境化神学都需要先将它们的神观本色化与处境化。那么在我们肯定赵紫宸神学与丁光训神学的在本色化与处境化中所有的成就外,还需衡量他们神观本身所衍生的问题,具体来说即是,神观是否也能像整个神学架构一样被本色化或处境化?被本色化与处境化了的神观会对整个神学架构产生什么副作用吗?

在此笔者想单就丁光训神学的个案来试着回应这个问题。假若我们仔细观察当代神学的趋向,便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处境化神学都是先将他们的上帝处境化了的。赵紫宸为了表明上帝对人类的救赎主要在于塑造一个爱的人格,而将上帝说成是人格的父。现在丁主教的神学也有类似的倾向,他为了强调上帝爱的属性,而将这位神称为爱者。

虽然这位神被丁主教称为宇宙的基督,但这个名称的实质还是指向一位纯粹是爱的上帝。因为上帝的爱就是上帝的基督性,而宇宙的基督并非为要强调基督的神性或超越性,却只是为了强调基督在整个宇宙的临在性。而这个临在性主要是藉着圣灵来体现的,即爱的圣化所涵盖的劝说与教育。因此三一真神即是一个爱的共同体,因为三者所施行的作为无非就是爱的三种不同表现方式。

现在的问题是所有的道德伦理是否能完全独立于本体以及其它的属性之外而存在呢?显然道德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因为道德必须依附于道德的本体才会有真实的意义,就此丁主教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将上帝的爱依附于基督的身上,因为基督的生命就是上帝之爱的具体表现。不过本体并非只是单纯的一,而必须包含一个复多的生命。换句话说因为道德的表现是伦理,而伦理则意味着关系,那么关系就必定需要一个复多的群体,否则单个的生命是无法产生关系的。

因此上帝的爱可以表显于基督的生命,但单就基督本身并不表显这份爱,基督的爱还是需要透过与圣父以及圣灵的交相才能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三一神观若果真要体现爱的生命,则势必要为其架构起他们彼此在永恒中的关联,离开了这个真实的关系,爱便会因为没有依附而失去意义。另外‘爱’作为一项道德的属性能够离开其它属性(包括非道德的属性)而独立存在吗?首先是与其它道德属性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上帝并非只有爱的属性,还有圣洁,公义,信实,谦卑等诸多属性,那么爱的属性是否能于这些属性之外而独立存在呢?丁主教认为‘爱’是上帝最为根本的属性,而公义只是‘爱’的派生物而已。按丁主教的意思,‘爱’乃是诸德之本,其它属性都可以涵括在‘爱’的里面。假若有爱,便会有其它各样的属性,若无爱,则其它各属性也将会失去真实的意义。

假设丁主教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爱的具体形式便是公义、圣洁与其它诸德。问题是,公义固然由于爱,其对于不义的事却不能无动于衷。因此‘爱’若要真正转化为‘公义’,则势必要对‘不义’予以审判,因为‘不义’若不除去,‘公义’便无法得以实现,而‘爱’在实际的层面上也就变成一句空话了。果真如此,则‘爱’的结果与丁主教所竭力反对的审判似乎将无可避免地产生矛盾。最后是‘爱’与非道德属性之间的关系。这层关系主要是针对丁主教有关基督论的阐释,因为丁主教越过了基督的神性与人性而进入基督的宇宙性。

我们的问题是,宇宙的基督论能完全回避基督的神人二性而独立存在吗?因为宇宙的基督论乃是建立在基督的复活与升天的基础之上,并由升天事件而带出宇宙性的临在。可见‘临在’还是建立在‘超越’的基础之上,因为宇宙性的临在明显含有‘超越’的意义。假若‘超越’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超越’这个概念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超越性的实体,那不是基督的神性又是什么呢?

当然有关基督的神人二性的探讨不应当停留在神人二性如何存在于一个位格中的争辩,却亦不当否认神人二性于基督论的重要性,至少在基督的宇宙性中,基督的神人二性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假若基督的人性体现了上帝丰富的大爱,则他的神性亦伴随着升天事件而使得他的人性普及至整个的宇宙,从而为其宇宙性提供神学的依据。

总而言之,爱的伦理绝不可能单独存在,否则‘爱’只会成为一个空洞的名词,而毫无实际的内涵。虽然基督教神观并非不能伦理化,却不宜为要强调某个伦理性的教义而忽略甚至否认其它的教义。而是应当尽量藉着其它教义来丰富并扩充这个特殊教义的内涵,因此‘爱’的伦理应当在三一神观,基督的神人二性以及其它道德属性的框架内来阐释,并以其它属性来丰富爱的涵义。

从约翰福音三一神观看中国基督教神学本色化建构的可行性

1  宇宙的基督与道成肉身的基督

(1)丁主教的‘世界’观与约翰福音的‘世界’观

宇宙的基督从基督临在整个宇宙肯定了宇宙的神圣性,从而得出‘信’与‘不信’的群体均有基督的临格与作为,不信的人虽然未能承认甚至拒绝接受基督作他们的救主,其好的行为却仍然显示了基督临在与圣灵圣化的印记。丁主教认为世界并非撒旦的占领区,而是已经并入天国的范畴。因此基督徒不当鄙视与敌对或消极厌世,乃应存积极的心态,并乐于欣赏教外所存在的一切的真善美。

可以说丁主教从宇宙的基督对世界所持的看法是比较乐观的。记得尼布尔曾对基督与文化作了五重的归纳:1、基督与文化敌对,2、基督高于文化,3,基督在文化之内,4,基督附属于文化,5,基督改造文化。第一种乃是表明了基督与文化之间的对立的情形,这是基要派所大力宣扬的,他们认为文化是属世的,因而是邪恶的,基督跟文化是势不两立的,并没有所谓的商讨或周旋的余地。

持这一看法的人乃是以古代世界的拉丁教父德尔图良为他们的榜样,因为他有一句名言:耶路撒冷与雅典有什么相干?第二种观点认为基督虽不与文化对立,却是远远高于文化之上。意思是,文化不一定邪恶却也算不得什么,最重要的乃是基督的福音,因为只有福音才能拯救世界;

第三至第五种的观点则持相反的看法,认为世界的文化对基督的福音已经构成了重大的挑战,因此基督教必须对文化作出回应。所不同的是第三与第四种的反映比较消极,他们认为文化的势力太过强大,基督的福音若要为世界所接受,只能采取与文化相妥协的方法,为迁就文化而放弃自己一部分的立场。

最后一种立场最为正面与积极,因它主张基督不必要与文化对立,福音虽然高于文化,却并不代表文化予福音是没有任何影响。相反,它主张基督来到世上并非只为拯救个人的灵魂,却同时也是改造与更新世界的文化,使之呈现基督化的色彩。这正是当今世界福音派所持的信仰立场,亦是约翰福音所持的对‘世界’的看法。从某个角度来看,应该说约翰福音确实呈现出了一幅颇为负面的世界观。

不错,约翰福音的第一章确实指出‘世界’的来源是神圣的,因为‘世界’是上帝藉着‘道’所创造的,约翰在刚开始的几节里特别强调了这个事实,并且指出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所造成的。然而约翰之所以这样叙述并不是为要表明世界是无罪的或已经为基督所完全圣化了。

相反,他在接下来的经节里道出了“世界”所存的真实状况:他在世界,世界却不认识他;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却不接待他。这个鲜明的对比指出了“世界”的无知与堕落,作者仿佛在用无声的言语责备这个世界:“既然你是基督所创造,为何不认识那位造你的主;既然基督创造了你,为何你却忘恩负义而拒绝接待他?”另外,约翰还将世界喻为“黑暗”,当“光”照在“黑暗”里的时候,“黑暗”虽欲反抗却始终无法胜过“光”。最后约翰明明白白地指出“基督”与“世界”的对立,因为基督并不属于这个世界,只因基督不属世界,世界才恨他。

另外,他也从世界中拣选了一帮门徒,基督告诉他们说,他们应当随时作好牺牲的准备,因为既然世界逼迫了他,也将会同样地迫害他们,他们若属世界,则世界必爱属于自己的,只因他们不属这个世界,所以世界才会憎恨他们。虽然如此,约翰却并不主张基督要与世界相对立。相反,世界的黑暗与堕落正是基督为之而降生的缘由,基督来的目的正是为了要拯救这个世界,因为神爱‘世界’,甚至为此而不惜付出他独生子的生命。

另外,基督拣选门徒的目的也是为了差遣他们进入世界,藉着圣灵的能力为基督作那美好的见证。值得强调并为之而阐明的是,世界的堕落并没有减损他无上美好的价值,正因为世界是神所造,是神所爱,因此神才愿意付出重大的代价来挽救这个世界。也就是说从约翰福音的立场,我们发现约翰虽然教导‘世界’的腐败,却并没有教导人们要与世界为敌,相反,正因为世界堕落了,所以才需要基督的使者与福音进入这个世界,拯救这个世界。

现在我们将要处理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即,世界的腐败堕落以及迫切需要拯救的信息是否意味着世界已完全败坏,毫无任何的美善存在了呢?笔者以为这并不是约翰福音的看法,约翰福音只是想要突显世界所存在的黑暗势力对基督与他的福音所带来的抵挡,却并没有要完全否定‘世界’还有他美好一面的意思。因此从约翰福音以及中国现实处境的角度笔者以为应当持受的世界观乃是即消极又积极的。

消极的是人们必须看到“世界”的堕落与败坏,不要天真地以为“世界”会主动来寻求他的主基督,因为这世界的王还在作最后的垂死挣扎,要竭力拦阻人们信福音。然而在对‘世界’有了较为负面的观感后,也不应当全盘否认“世界”的价值,毕竟‘世界’是上帝藉基督所造,从本质上来说是好的,是有价值的,这也是上帝为何要差遣基督去拯救世界的原因,另外“世界”的败坏并不表示他已经毫无良善,因为就如加尔文所说的,这个世界美善的事,也是上帝在自然界运作的结果。

因此基督徒要如同上帝般地来爱这个世界,既存着欣赏,更存着怜悯的心来爱这个世界。可见视“世界”为有所欠缺的看法未必会导致对世界的敌对,相反,可能还会激励基督徒以更加积极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去参与并努力改造这个世界,使其更加符合神的心意。

(2)丁主教有关创造

救赎与圣化的关联与约翰福音有关此三者之间的联系

丁主教认为创造,救赎与圣化是贯连一致,向前推进的。因为丁主教将这三者置于宇宙的基督的框架之下,上帝是爱的本体,具体表现为基督的品格,基督复活升天后贯满万有并藉着圣灵的工作进行圣化,劝说并教育的事工。因此在丁主教看来创造,救赎与圣化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方式而已。

丁主教批评传统神学有关这三者的联系往往是断裂的,因为传统神学将创造与救赎对立起来,以致创造的教义对人类的生存无法产生实际的影响。既然创造已经完成,那么救赎便成了圣经唯一的主题。丁主教认为这样的神学观是非常狭隘的。于是丁主教提出了自己的历史观,他认为若要使创造成为对人类生存有意义的信息,便应当将创造与救赎以及圣化看为一致的进程。

换句话说创造并未于第六日终止,乃是继续不断地延续着。丁主教认为创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救赎与圣化实在可以被涵括在其中。从这个角度出发,丁主教主张现阶段的人类并未完全,因此只是‘半成品’而已,上帝还在藉着宇宙的基督与圣灵的圣化继续着他的创造,直到使全世界成为成品的日子。

因此丁主教的历史观是直线性的,自从人类被造便一直往前,其前进的步伐并未终止过,虽然人类曾经犯罪堕落,却是迈向成熟的一条必经之路。这个历史观与传统神学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因传统神学主张历史是一条由上到下,又由下至上的进程。救赎虽不是创造的延续,却与创造亦不无关联,因为‘救赎’的实质乃是修复受损的创造,使其恢复原有的样式。

以创造为主轴与以救赎为主轴是存在着相当的区别的,前者主张上帝一直在创造,因此持较宽松的乐观主义,认为即便大多数的人都不信基督也无关紧要,因为神的创造并未因着他们的不信而受到阻碍,相反,神仍在继续不断他的创造,最终当人类历史来到创造的新阶段时,那些不信的人也便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上帝,成为了成品。然而以救赎为主轴的神学便不是这样了,因为创造已经完全,救赎乃是藉着基督重新修复与神之间的关系,因此是毫不含糊的,摆在人类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信基督得永生,另一条便是否认基督,而落在永远的审判底下。

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主张神并不会给人有太多可以考虑的时间,因为路已经为人预备好了,就摆在人的面前。因此人们对基督的选择也必然是非此即彼,并没有所谓的中间路线。下面笔者将就约翰福音所阐释的相关信息便是较佳的例证。上述有关对“世界”的注释已经表明‘世界’存在着一个堕落的过程,这是一个由上往下的过程,却并非如丁主教所谓的一直往前的进程。

约翰福音一章三节所陈明的创造并没有不完整或不完全的意思,相反,其后在第十至十一节的比对中预设了世界并没有作出它应有的回应。既然世界是藉着基督所造,世界便当认识那位造他的主,更当欢喜快乐地接待他。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基督虽在世界,世界却不认识他;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却并不接待他。

既然约翰所处的世代距离基督造他的时候已经有了相当漫长的历史,却为何不见成长,反倒显出后退的迹象呢?这与丁主教所主张的世界的历史乃是一直往前的观点恐怕无法相容。正因为世界已经堕落,才需要基督的救赎,基督来的目的并非继续他的创造事工,乃是为要拯救那已从恩典失落的世界,他要拯救那些信的人,赐给他们永生的生命。因此我们看到约翰福音论创造的经文只有一节,但论信基督便得永生的经文却比比皆是,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到约翰福音并非是一卷论创造,却是论救赎的书。

当然这个救赎并非只是圣子基督的事工,因为约翰福音的救赎观乃是涵括了三一真神共同的作为,因为基督所作的一切同时也是圣父的事工,基督只是在作父所要他作的事罢了,另外基督的救赎也明显伴有圣灵的参与,圣灵要为基督作见证,使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

当然人们也可以将救赎视为一种创造,但以创造为主轴与以救赎为轴心来看神的救恩历史所得出的结论正如前所示是完全不同的。这样约翰福音所提供的历史视野与丁主教所提供的视野便具有了本质上的差异,因为基督的救赎主要是为去除笼罩于世界之上的黑暗,让‘世界’能以重见光明,认识他的创造之主!

(3)丁主教的三一神论与约翰福音的三一神观

宇宙的基督所蕴含的创造,救赎与圣化进程反映了他背后的三一神观,这是有关丁主教神观的背景,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正确认识他的三一神观。丁主教主张世界历史是一个不断进化的历程明显是受到德日进的影响,而其作为劝说教育来救赎世界的神观亦是受到过程神学的影响。不过德日进的创化神学与过程神学还是两个不同的神学体系,丁主教却藉着三一神观将两者巧妙地联系了起来。

从理论上来说丁主教的三一论兼具了纵向与横向两个范畴,因为宇宙的基督强调的虽是基督临在的普世性,却亦是建立在基督的复活与升天的基础之上的。换句话说是基督的升天摆脱了肉身的限制,才能得以临在整个宇宙。然而从实际层面来看,丁主教的三一论却只能具备横向的意义,因为未曾架构起具有实际涵义的超越实体。丁主教将上帝视为唯一的爱者决定了他的神观必须是横向的三一神观,因为爱是看不见的,是需要具体的生命来表达的,而这就是基督。

基督的生命体现了神的大爱,但基督在世的日子并不长久,虽然因着复活升天而成为宇宙的基督,却只是藉着圣灵才能经历到基督真实的临在。因此于现今的人类而言,真正起作用的只是圣灵的圣化,藉着圣经的感化,人们才能体认历史中的基督,因而真实地经历神的大爱。这个三一论与约翰福音所彰示的三一神观之间的最大的不同在于,约翰福音中的三一神观具有明显的超越性。

符类福音的作者将基督的降生描述为圣灵感孕童贞女马丽亚生子,而约翰却看到这个超越性的降生的真实意义乃是先存的基督来到世间而道成为肉身。因此约翰福音的基督论始终具有超越的意义,不仅在序言约翰明显叙述‘道’的超越性,即使在正文约翰也多次强调基督是从天上来的使者,是来自差遣他的父神,基督从父来到世界,又从世界回到父的身边。

不仅如此,圣灵也是从父而来的灵,父赐圣灵给基督是没有限量的,因为基督是用圣灵为人施洗的,这件事最终将发生在基督升天之后,因为基督的升天促使圣灵完全的降临,那时从父被基督所差的圣灵将要与门徒一同为基督作美好的见证,也要永远住在门徒的里面成为他们随时的力量与帮助。值得说明的是,这些看似十分明显的表述在约翰福音不仅含有空间的意义,更是为要传达出不同性质的生存领域:一个是从上头来的神圣的领域,另一个则是从下面来的撒旦的领域。

这个鲜明的对比不仅突显出上帝的超越与临在,更是含有强烈的救赎色彩。这样圣父差遣圣子与圣灵,圣子差遣圣灵与门徒,都是为了同样的目的,拯救迷失的世界重新回归父神的怀抱。由此我们看到“超越”不仅使“临在”成为可能,更是为此提供了生命的意义。因为由“超越”至“临在”本身便蕴涵着‘救赎’的意义。相比之下,丁主教的神观便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既然忽略基督的神性,便不可能使“宇宙”二字带有真实的超越性,也就无法建立起超越而又临在的上帝观。从而使基督于整个宇宙的临在性失去了真实的保障与意义。

既然约翰福音的“超越”使“临在”有了救赎的意义,为否表明上帝的救赎从此便得着了无限的扩展了呢?当然是!正如丁主教所认为的,基督的复活与升天确实为基督的临在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境界,因为基督的复活使得他超越了肉身与时空的限制,从而使得临在遍及整个宇宙。这也确实意味着受造之物将得着宇宙性的救赎,却仍然不能等同于普世救恩论。

因为神若果是爱,爱便不能涵括强迫的成分,神虽愿拯救陷在罪恶中的人,而人若认为自己是无罪甚至否认神的存在或即便承认也不愿接受神的救恩,那么神也不会勉强人去接受这份礼物。当然这种看似狭窄的救赎论却并不反对普遍恩典的存在,即丁主教所谓的教外的真善美。因为‘道’的首要特征乃在于他的先存性。既然万有皆因道而来,那么宇宙的结构便必定带有某种的特征,以致能部分地反映出造他之主。

倘若这个假定是错误的,那么启示与神学便都不可能成立,因为启示与神学所用的语言正是类比的语言,即运用受造界的知识而类比与描述有关神的自我启示。不过我们不应当夸大这个所谓的普遍启示,否则特殊启示便显为多余,而基督教神学又将转回到自然神学与自由主义神学的老路,但那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世界曾为此付出过极为惨重的代价,这也是巴特为何竭力反对自然神学与普遍启示的根本缘由。

另外,我们虽然同意普遍启示的存在,却不愿用丁主教所谓的宇宙的基督一语,因为普遍启示的存在并非基督升天的结果,乃是其先存与参与创造的必然结果。而基督的升天只是带出了救赎的宇宙性而非启示或创造的宇宙性。 

2  从约翰福音三一神观看和谐的伦理

虽然笔者的神学立场与丁主教有所不同,却仍愿承认“和谐”伦理于基督教伦理的重要性,因为基督教信仰的本质乃是寻求与神与人以及与自然界的和好和睦与和谐。“罪”使人与神分开,以致“死”便临到众人。上帝爱这世上所有的罪人,为了除去‘罪’的阻隔,彻底消除“罪”在人生命中的影响以及“死亡”的权势,而差遣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为世人降生,将天国的福音启示出来,并最终为普世人类的罪而承受十字架的酷刑。三天后复活,升天,为使我们因信称义而与神和好。

在新约,人们基本上可以归纳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和谐之道”。一种即是以保罗为代表的法庭式的和好,另一种则是以使徒约翰为代表的与基督的联合。这两种和谐并非相互矛盾,而是互为补充。因为“和好”意味着“饶恕”与“复合”,是这个破碎的世界所急需听见的信息。而“联合”则是为人们提供了与基督复合的具体途径,当人们离开罪恶,藉着基督的血挽回了上帝的怒气之后,便当藉着信与他联合。

可以说保罗的“和好”是描述出一个客观的情形,因着基督的流血,藉着人的信仰,人被宣告罪得赦免,与神和好。不过这个客观的事件却需要主观的经历来实现,即与基督的联合。因为人们若没有真正地信仰基督,与他联合,则仍然是活在罪中而无有和好的实际。约翰福音是新约阐释联合最为深刻的一卷书信,因为其中不仅指到人需藉着信与基督联合,更是显示出一个涵括三一真神的伟大联合体。基督教所谓的生命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联合中所获得的。

在约翰福音有一个专门的介系词“en,在……里,或,在……中”来表述联合的意思。这个词不仅用来描述枝子与葡萄树的关系,在这个比喻中耶稣要他的门徒常在他的里面;也是用来表述三一真神之间的相互交往的情形,用耶稣自己的话就是,“父在我里面,我在父里面。或,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因此,我们对en的理解应当分别从这两个方面来予以阐释。首先是枝子与葡萄树的比喻。

这是一个可以看得见的类比,枝子若离了葡萄树便是中断了与源头之间的关系,因而无法再结出任何的果子,因为枝子不是生命的源头,其本身并不能为自己提供滋养。枝子唯有时时刻刻连接于葡萄树,仰赖树根的供应,才有可能结出累累硕果。这是告诉人们获得生命的途径只有一条,即接受基督为他的救主并且不靠自己的才干,而唯独单单仰赖他的主基督才能得到爱的滋养,才有可能活出爱的生命。

那么为何与基督联合便能获得爱的生命力呢?约翰在此为我们揭示出了一个根本性的缘由,即互居共融的三一契合。虽然约翰福音的主题是道成肉身的基督,并且本福音书的三一神观也是为要突显基督的神性,却并非表示本书的三一神观没有实质性的意义。相反,正是因为约翰福音的三一神观具有真实的内涵,才使得他的基督论得以坚强地烘托而不致显出空泛的苍白。因为基督的神性并非在他自己的能力,乃是有赖于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因此从一开始,约翰便宣示出‘道’与‘神’同在的情形,并将这种‘同在’描述为‘在父怀里’的独生子。

正因如此,基督才有最高的资格来启示他的父神,因为基督并非凭自己的意思来陈说,乃是将父明明地彰示出来。基督宣称他所作的事没有一件是凭着自己所作,而他所说的话亦没有一句是凭着自己的意思所讲,这就表明基督在世界的行事并非依靠自己,乃是完全仰赖父神的供应以及完全遵行父神的旨意,父爱子,将自己所作的一切事都指示给他,而子亦爱父,子向着父是完全敞开,毫无保留,在爱中遵行父的一切旨意。

现在圣灵来了,虽然基督的离世带来了圣灵做工的新时期,圣灵却并没有凭自己的意思行事,乃是要从基督领受,并将从基督所领受的真理忠实地教导门徒,使他们能明白这一切的真理。因为圣灵来只是为了要荣耀基督,并因此而与门徒一同见证基督。这样人们便从这个三一真神的交互契合看到了一个传递爱的过程,因为真实的爱存在于爱与被爱以及信任与仰赖,顺服与被顺服的关系之中。这个爱由圣父传至圣子再传至圣灵并一直满溢到被造之物。

当人们愿以信心仰赖与顺服基督之时,圣灵便将神的大爱浇灌在了人的心里。在此,或许人们应当将爱分为不同的范畴,如爱的行动,爱的领受与爱的触动。爱人的行动并不表示被爱的人必定愿意接受这份来自神的大爱,却必然会被这份爱所触动,因为爱是能够感觉得到的。这样虽然人们唯有透过接受基督才能使他们真正领受神的大爱并由这爱而来的一切美好的恩典,却并不意味着不信基督的人便无法经历神的爱。因为神的旨意乃是要我们爱世上一切未信与不信的人,尽管他们有可能会逼迫基督徒,基督徒却不应当以恶报恶,乃当以善胜恶。

因此基督徒便在上帝爱人的诫命中找到了要与非基督徒和睦相处的接触点,因为真正的爱不应该使基督徒鄙视这个世界和贬低不信之人的好行为,乃应以欣赏的心态接纳他们的善行,并耐心地帮助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与基督那更为完全的爱。应该说丁主教所倡导有关爱与和谐的伦理在中国广大的基层教会以及教会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是十分有用的。因为真正的爱不应该导致妥协,但必定会促成和谐!


评论0

    关键词
    分类 +More
    阅读排行
    • 今日中国,有多少变了味的基督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督教发展迅猛,有人估计目前中国的基督徒有一个亿,也有人说是8000万,也有保守估计的,说有3000万,其实不管有多少,数量不是问题,质量才是生命线。......
    • 《圣经》和《古兰经》中的先知

      “先知”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所构成的三大一神教系统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通过对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比较,以及对《圣经》、《古兰经》中相对应的先知的介绍,初步探讨了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联系与区别。......
    • 韩国来华膜拜团体新天地教会在沪传播研究:2002-2018

      发源于韩国的膜拜团体“新天地”目前在全球发展迅猛,已遍及包括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该膜拜团体的各支派自上世纪90年代零星传入我国境内以后,发展成规模的地区分会已超过251个,其中中国大陆的安德烈支派和雅各支派下属省市区县的“新天地”分会总数已超过100个,占到了40%,所控制的人员数量已超过5万,包括各级骨干、所谓圣徒、洗脑班受害群众等。......
    • 华人基督徒离教原因分析

      本文收集了65位基督徒发布在ex-Christian.hk网站上的离教见证文本, 并对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基督徒离教原因可分为四类:教会等级制森严与纪律严苛;个体自由与选择受限;对旧约中的上帝和基督教教义的疑惑;以及对教会团契人际环境的不满。......
    • 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以过学界对倪柝声的思想和地方教会有不同角度的研究,但缺少完整系统的梳理,笔者通过比较和分析倪柝声的著述及地方教会的教牧模式,总结并挖掘出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