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用户您尚未登录,还不赶紧

祈祷生活——奥古斯丁《忏悔录》阐释(二)

作者 : 章雪富
2021-07-12
分享:

在我的印象中,奥古斯丁没有专论“祈祷”的作品。在其各种鸿篇巨制例如《论三位一体》和《上帝之城》这样的著作中,奥古斯丁也没有讨论过祈祷。祈祷是基督信仰的根本性主题,奥古斯丁这样的思想家不可能疏忽。他之所以没有写以祈祷为主题的作品,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他已经贡献了一部基督教思想史上杰出的祈祷作品,这就是《忏悔录》。《忏悔录》是一部由各种声部织成的祈祷。整部《忏悔录》就是祈祷。

在某种程度上说,祈祷拒绝任何理性的描述,虽然祈祷的人都是理性的人,然而祈祷仍然超出并居于理性之上。祈祷是纯粹的经验,它拒绝知识的编织,拒绝理性的规范,它是生命在任何处境里面的人向上帝唱的歌谣,更重要的是,它伴随着上帝的和声。拒绝祈祷就是拒绝上帝。伟大的神学作品都是祈祷,伟大的神学家也一定为祈祷倾注了全部心力。

《忏悔录》是一部伟大的祈祷作品,是一位当时世界杰出的修辞学家和思想家的祈祷,是一颗充满理性探索乐趣的心灵在他复杂的人生经验、甚至是生死交战的挣扎的心灵中服事上帝的劬劳。然而,这种心灵劳作的艰辛始终伴随着安息的和声。

读《忏悔录》,需要跟上甚至进入奥古斯丁在全书布下的祈祷节奏。这里面,有奥古斯丁在上帝面前的呢喃、有他苦不堪言的思想阵痛、有充溢他心灵的欢畅舞蹈,还有他与母亲莫尼卡生死相伴的同行。《忏悔录》是一部宏大的祈祷交响乐,是由一个人的心灵所响起的全宇宙的赞美之声。一个人的赞美,如果他是内心的全然赞美,就是全宇宙的赞美。《忏悔录》的祈祷之声经历千年,是人类心灵史的独特天际线。

祈祷正是上帝临在于人类声音之中的天际线。

一、奥古斯丁的祈祷

祈祷是什么呢?祈祷也常被理解为祈求,信望爱都是祈求。2祈祷的本质是盼望,“主祷文”里面包含着七重盼望。3因此,祈祷是心愿,是盼望心愿的达成,这种心愿凭我们自己之力又无法达成,祈祷是对能够达成自己心愿的最高能力者的祈求,而通常人们所希望达成的心愿是世上的好处,寻求的是此世的善。然而在《忏悔录》这部作品中,世上的好处却不是其祈祷的主要含义。

在通篇《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没有为自己寻求这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反而祈祷使他抛下了世界上的所有。“秋收节结束后,我通知米兰人,请他们为自己的学生另聘一位言语贩卖者,理由是我已决定献身为你服务,而且由于呼吸胸部作痛,不克担任此项职务。”(《忏悔录》第13卷第5节)4

我们或许应该知道,三十岁时的奥古斯丁是一个何等有为成功之人。他是米兰官方的修辞学教授,他有情人还有待娶过门的妻子,他有一个儿子,还有一个极有权力和经济能力的小团体,他们在欧洲在罗马大有前途。然而,在人生极具潜力的时候,他们留开欧洲回到非洲。在回到他们偏僻的家乡塔加斯特城后,这么多人的隐修生活的支应可能只能靠奥古斯丁的一小份祖业加以维持。何等大的落差呢?

奥古斯丁的祈祷是一种放弃!

世人向上帝祈求,通常寻求的是这世上的美好因素。奥古斯丁的祈祷则指向放弃,他向上帝寻求放弃,而上帝使他能够放弃。“因为你,真正的、无比的甘饴,你把这一切从身上驱除净尽,你进入我心替代了这一切。你是比任何乐趣更加浃洽,但不为血肉之躯而言:你比任何光彩更明灿,比任何秘奥更深邃,比任何荣秩更尊显,但不为自高自大的人。”(第9卷第1节)

这实在是艰难之极的放弃,虽然奥古斯丁以欢欣的文字流露了放弃的喜悦。如果历数奥古斯丁的奋斗史,他从十六岁离家去迦太基学习修辞学,学成返乡塔加斯特教授修辞学。这一切又为了什么呢?如同世人一样,奥古斯丁也为名为利忙碌。他后又从塔加斯特城重返迦太基,还远渡罗马,去了米兰直到三十二岁,中间整整十六年的奋斗。

在三十岁左右,他终于什么都有了,是一个成功人士了,什么都不缺了。什么都不缺了!世俗的张力却使那自以为的不缺出现绝对性的缺乏。奥古斯丁这样描述世俗快乐中的缺乏,“世人的包袱,犹如在梦中一般,柔和地压在我身上;我想望的意念,犹如熟睡的人想醒寤时所作的挣扎,由于睡意正浓而重复入睡。”(第8卷第5节)

在这世界中的世人不正是这种情态吗?我们也挣扎,当然更多时候只是挣扎一下,然后重复入眠至于深沉的自欺。世俗的包袱如同柔和的梦,它满足着欲望的种种舒适,然而世俗的快乐又始终只是一个无法真正入眠的噩梦。不过谁又愿意摆脱这样的噩梦呢?大多数人一边抱怨快乐的包袱,另一边实在是夸张自己是何等的志得意满。人心的奇诡,私欲之于人的驯服,岂只是花拳绣腿?祈祷却要解开这由世俗编成的心灵死结。

“你的爱的利箭穿透我们的心,你的训示和你忠心仆人们的模范已镂刻在我们的心版上,变黑暗为光明,犹生死而骨肉,在我们思想上燃起炎炎火炬,烧毁了我的们的疲弱,使我们不再沉沉下降,而是精神百倍地向上奔腾,凡是从诡诈的唇舌所嘘出挠扰的逆风,不仅不能熄灭我们内心的神火,反而吹得更旺了。”(第9卷第2节)

奥古斯丁真不愧是修辞学高手,把自己的心思意念的更变写到如此传神,不得不说周士良先生也真是有着丰盛生命力量的译者,译得如此刻骨而铭心,“犹生死而骨肉”,真是深切无比的思想经验,指着完全逆向的生命客旅。祈祷里面有上帝爱的利箭,它是穿透了世俗的心却面向上帝的美善。刺不透的心,实际上仍然会在世俗的苦海中。

祈祷不是一个人的喃喃自语,祈祷不是没有回声的空气媒质。祈祷里面响着上帝的和声,这声音甚至高过祈祷者的声浪。若非上帝的回声高过奥古斯丁本人的声浪,若非上帝的和声成为奥古斯丁本人的心意,一个如此成功的人士,一个正在盛年的奥古斯丁,如何能离开响彻在那心灵里面的世俗力量呢?奥古斯丁熟悉柏拉图的作品,他也一定熟悉柏拉图所谓的哲学家之死:世俗之声是真理的大敌!5

祈祷是以面向上帝而背身于世俗的勇气!

祈祷是上帝不可抗拒的恩典!

不可抗拒的恩典,是与世俗彻底切割关系的恩典,里面有永远的福音。奥古斯丁的巨大的挣扎被抚平了,祈祷喝停了在世俗和上帝之间的汹涌波涛。奥古斯丁在描述他的皈依经验时,以极具色彩的语言向我们呈现一个人心灵里面的风暴。“我灵魂深入,我的思想把我的全部罪状罗列于我心目之前。巨大的风暴起来了,带着倾盆的泪雨。”(第8卷第12节)奥古斯丁所祈祷的与我们通常所祈祷的刚好相反。

我们所祈祷的,常常寻求的仍然是让上帝使我们能够继续安逸于世俗,因此我们的祈祷经常轻于鸿毛。很少有人有如奥古斯丁这样祈祷,那祈祷是雷霆万均,世俗的波涛和上帝的回声不断向天际上升,它们竞争同一个心灵的空间,是在一个精神世界的两种不能相容的念想。“我说着,我带着满腹辛酸痛哭起来。”(第8卷第12节)奥古斯丁不是用祈祷去填平世俗和上帝之间的山谷,他完全走向上帝的神火,那种割裂正是祈祷最具动荡的灵性旅行的一部分。

这样的一种经验使得他听见一种声音。祈祷的天际线开始呈现,那种天际线是一个声音的命令,那个天际线要裂开世俗的牢不可破的锁链。奥古斯丁这样描述他在读到《罗马书》13:13时所感受到的自由,“我读完这一节,顿觉有一道恬静的光射到心中,溃散了阴霾的疑阵。”(第8卷第12节)在奥古斯丁而言,信仰的精深不是仍然活在紧张感里面,不是仍然活在“阴霾的疑阵”之中。诚然信仰是进入到与世界的紧张关系里面,然而这种紧张关系不是信仰里面的紧张感,也就是不再有时间的绵延和引发的焦虑,信仰的神火是无时间的永恒,6就是他所说的“一道恬静的光。”

新的天际线取代了旧的地平线,灵魂的深处为另一个声音征服。

“主,你是伟大的,你应受一切赞美;你有无上的能力、无限的智慧。”(第1卷第1节)祈祷是什么?祈祷是纯粹的赞美,祈祷是一颗充满世俗雄心的灵魂折服在上帝的面前,愿意完全地被上帝驱使。祈祷是什么?祈祷就是任由那种无比美好的天际经验成为人生真正的地平线。

二、莫尼卡的祈祷

奥古斯丁之外,《忏悔录》最主要的人物形像就是莫尼卡了。奥古斯丁用了许多笔墨写了她的母亲莫尼卡,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敬虔基督徒的形像,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活在祷告中的母亲的形像。

莫尼卡用她的祷告赢得了他的丈夫帕特里丘,“在我父亲去世前一段时期内,她又为你赢得了他。我父亲成为教友后,对她未奉教前她所受的委屈绝不追怨。”(第9卷第9节)也用她的祷告赢得了他的儿子奥古斯丁,当奥古斯丁把决志归正的决定告诉母亲时,“她听了喜形于色。我们便叙述了说情细节,她更是手舞足蹈,一如凯旋而归,便向你歌颂,‘你所能成全于我们的,超越我们的意想,’因为她看到你所赐与我的远远超过她长时期来哀伤痛哭而祝祷的。”(第8卷第12节)

莫尼卡为上帝赢得的丈夫和儿子都可以说是十分顽梗的人,帕特里丘以脾气暴躁名闻乡里,奥古斯丁则自19岁开始就是一个摩尼教徒,直至32岁才归回受洗。然而,莫尼卡的祈祷从来没有离开过她的丈夫,更没有离开过她的儿子奥古斯丁。

祈祷是莫尼卡内心的学校。

奥古斯丁毫不吝啬对于母亲的赞美之辞。这不只是子女对母亲深厚的养育之情的感戴,更是对母亲身上所具有的基督徒敬虔的饮佩。“她真是你的仆人们的婢女。凡认识她的人,都因她的懿范而赞扬你、热爱你;他们感觉到你是在她心中,她的圣善生活的结果证明这一点。”(第9卷第9节)奥古斯丁赞美的是作为上帝的女儿的莫尼卡,人们因着她母亲身上的美好德性而赞扬上帝、热爱上帝,因为莫尼卡身上有着上帝的圣善。他赞美的不只是血缘意义上的母亲,更是团契意义上的母亲。

奥古斯丁举了许多例子,其中一个例子是当莫尼卡嫁入帕特里丘家时,由于坏丫头的挑拨,婆婆对于莫尼卡非常生气,“但后来便为她的温顺忍耐所感动,竟把女仆们造成家庭间、姑娌间不和的谗言向儿子和盘托出,命令处罚她们。……从此再无人再敢妄言,家人之间融融泄泄,值得后人怀念。”(第9卷第9节)祈祷不只塑造了莫尼卡,更有上帝的圣善在她身上的驻足。祈祷是真正的教化之道,它成就了莫尼卡身上圣善的天际线。莫尼卡追想上帝的千古之年,她的上帝就成了莫尼卡全家的上帝。

莫尼卡用祈祷填平了这个家庭与上帝之间的低谷。

任何的低谷并非总是会向人们呈现出它的真相即虚空。人的生活史里面布满了虚空,只是虚空常用美妙或者力量遮盖它自身。它或者是甜蜜的懒散无力,或者是紧张冲突,或者是绝望焦虑等等,然而这些又使人处在被抛的有力感的假象之中。虚空并不真的用虚空呈现它自身,虚空经常呈现的是金色的光辉。这光辉就是快乐,快乐则是虚空的金色,以至于虚空自己的黑色都被渲染而成为布满光芒的动感。

奥古斯丁在离开九年之久的摩尼教徒生活后,他就陷入了怀疑派的虚空。他看起来似乎接触到的是快乐,实际上他深陷于虚空。“我走过米兰某一条街道时,看见一个贫窭的乞丐,大概喝饱了酒,欣欣然自其得乐。我不禁叹息着对同行的几个朋友说起,我们醉生梦死带来了多少痛苦,在欲望的刺激下费尽心机作出如许努力,而所背负的不幸的包袱却越来越沉重地压在我身上,我们所过的不过是安稳的快乐,这乞丐却已抢先而得,而我们还可能终无所获。”(第6卷第6节)

乞丐的快乐成为成功人士奥古斯丁所羡慕的。这世界的成功人士偶尔也有这样的感慨,然而甚至他们的感慨也是虚空,因为他们以为的快乐无法避免不幸。这世界的快乐没有在虚空之外的,莫尼卡看出了儿子奥古斯丁身上的这种虚空,“她见我正处于严重的危机中”,(第1卷第1节)她也知道奥古斯丁已经摆脱了摩尼教,知道这儿子虽未曾获得真理,但已从错误中反身而出。她加紧了她自己的祷告。

奥古斯丁这样描述自己的母亲莫尼卡,“她确信你已允许整个赐给他,目前未完成的部分一定也会给她的,所以她安定地、满怀信心地对我说,她在基督中相信她在去世之前,一定看到我成为热心的公教徒。她对我是如此说,而对你、慈爱的泉源,她是加紧祈祷,哭求你加速的援助,照明我的黑暗。”(第1卷第1节)

这世上的母亲和父亲通常都是为儿女的,然而少有母亲和父亲如此真切、情切、恒切地为孩子们的信仰。这世上有母亲和父亲为儿女们的信仰恒切说教的,但是少有父亲和母亲为这么持续地付诸于祈祷的,祈求上帝亲自成全儿女的信仰。奥古斯丁刚成为摩尼教徒时,莫尼卡曾急切地求助于一位主教,请他出面劝导奥古斯丁回归大信仰,其势如同这儿子已经快入地狱。奥古斯丁追忆这段生命旅程时,如此说道:

“我的母亲听了这些话,依旧不放心,更加苦苦哀求,痛哭流涕,请他来看我,说服我。缠得他有些不耐烦而生气了,便说:‘去吧,这样生活下去吧!你为你的儿子流下如许眼泪,这样一个儿子是不可能死亡的!’” 

“我的母亲和我谈话时,屡次提到这事,说她听到这话,恍如听到来自天上的声音。”(第3卷第12节)

世上的人常为世上的事情祈求,但奥古斯丁的母亲莫尼卡只为儿子奥古斯丁求天上的事情,并且是恒切地、流泪地求天上的事情。祈祷是她生命里面全部的音符。在她的世界里面,地上的事情如此渺小,天上的事情是唯一独特的事情。她祈求的不只是天国的种子,她祈求的儿女们心中要活在天国。

天国是她生命里面唯一重要的事情。莫尼卡也寻求,然而她寻求天国;莫尼卡更愿意放弃,她欣慰儿子放下地上无比美好的前程。如同奥古斯丁所记,她的母亲没有受多少教育,但她母亲是真正有智慧的人。7奥古斯丁对母亲这样说道,“我知道你对我有伟大的爱,但你爱智慧甚至于爱我。”8哲学是爱智慧,然而真正的哲学是祈祷!祈祷是面向天国的哲学!

莫尼卡是一位祈祷哲学家!

三、圣灵的祈祷

《忏悔录》的祈悔不是奥古斯丁忏悔和赞美的独白,它更是圣灵祈祷和声的一部分。确实,奥古斯丁有大段独白,奥古斯丁对独白的热爱甚至湮没了他记载往事的兴趣,读者们则是另一番心境,经常迅速掠过这些独白,希望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奥古斯丁的蛛丝马迹的事迹。忽视奥古斯丁式独白的和声背景去读《忏悔录》,犹如买椟还珠。

在奥古斯丁而言,他的独白不是他一个人的呢喃,而是圣灵与他一起唱出的颂赞。《忏悔录》以精妙的笔法把奥古斯丁的祈祷和莫尼卡的祈祷编在圣灵的祈祷这个音乐织体之中,成为《忏悔录》第9卷第10节的异象,这就是奥斯蒂亚异象。9

奥斯蒂亚异象是圣灵的祈祷。

我们容易认为异象只是人们对上帝的特殊经验,而圣经告诉我们异象常常是圣灵的祈祷。《启示录》在描述异象时,都与圣灵相关。“当主日,我被圣灵感动”(《启示录》1:10);“我立刻被圣灵感动,见有一个宝座安置在天上,又有一位坐在宝座上。”(《启示录》4:2)这些经文都指向圣灵与约翰的同祷。

奥古斯丁对异象有专门的解释。在解释保罗经历三重天的异象时,奥古斯丁指出任何异象都有灵的活动,虽然这些灵未必就是圣灵,10他区分了三类异象:属体的、属灵的和属理智的异象。11其中,属理智的异象是最高的异象,奥古斯丁这样描述道,“然而那光本身与这些对象全然不同,它照亮灵魂,使灵魂能够看见并真正理解一切,不论是在它自身中的,还是在光里的。因为这光就是上帝本身,而灵魂是被造物,只是由于它是按着上帝的形像造的,所以有理性和理智。当它努力去看光时,它因自身的软弱而颤抖,发觉自己无能为力。然而,不论它按自己的能力理解什么,它的理解全都源自这个泉源。因此,当它这样被提,离开身体感官,以更加完全的方式来到这个异象面前(不是通过空间转移,而是某种与它本质相符合的方式),它还在自身之上看见那个光,在光的照耀下,得以看见它在自身中看见并理解的一切对象。”12

在这段话中,奥古斯丁指出在异象里面的光不是空间转移的光,它是上帝自身作为光照使得灵魂完全处在光里面。在上帝之光里面,灵魂看见自身并看见和理解一切对象。奥古斯丁所讨论的异象是人在灵魂最高之善中向着上帝发出的祈祷,他对于异象的这个理解正是《忏悔录》第19卷第10节奥斯蒂亚异象的真义。

圣灵让祈祷成为异象!

奥斯蒂亚异象记载的是奥古斯丁和他的母亲莫尼卡共同经历的全身心的上升经验。在米兰受洗后,奥古斯丁决意放下在欧洲发展的良好机会,回到非洲过隐修生活。随他一起回去的有他的母亲莫尼卡、儿子阿德奥达图斯、一个弟弟还有一些朋友们例如埃沃迪乌斯,时间在388年年末,地点是罗马台伯河边。因为罗马内战,奥古斯丁一行回非洲的计划被短暂阻隔。13莫尼卡和奥古斯丁母子俩人共同经历奥斯蒂亚异象。九天后,莫尼卡就撒手人圜。奥古斯丁这样描述道:

“相近她去世前的某一天,……你冥冥之中安排着,使我们母子两人凭在一个窗口,纵目于室外的花园,这时我们小住于远隔尘嚣的台伯河口(原译为梯伯河口);……我们两人非常恬适地谈着,‘撇开了以前种种,向往以后种种’,在你、真理本体的照耀下,我们探求圣贤们所享受的‘目所未睹,耳所未闻,心所未能揣度的’永生生命究竟是怎样的。我们贪婪地张开了心灵之口对着‘导源于你的生命之泉’的天上灵液,极望尽情畅吸,对于这一玄奥的问题能捉摸一些踪影。”(第9卷第10节)

“我们神游物表,凌驾日月星辰丽天耀地的穹苍,冉冉上升,怀着更热烈的情绪,向往‘常在本体’。我们印于口,诵于口,目击神工之缔造,一再升腾,达于灵境,又飞跃而进抵无尽无极的‘膏壤’。你用真理之粮永远‘牧养着以色列’,在那里生命融合于古往今来万有之源,无过去、无现在、无未来的真慧。真慧既是永恒,则其本体自无所始,自无所终,而是常在;若有过去未来,便不名永恒。我们这样谈论着,向慕着,心旷神怡,刹那间悟入于真慧,我们相与叹息,留下了‘圣灵的鲜果’,回到人世语言有起有讫的声浪之中。”(第9卷第10节)

奥古斯丁把他与母亲莫尼卡的异象经验称之为“圣灵的鲜果”,认为这是圣灵和他们母子的同祷。奥斯蒂亚异象的特殊之处在于:奥古斯丁的祈祷和莫尼卡的祈祷这两个声部,在这里合为了圣灵的祈祷,上帝成了唯一的声部,三位一体上帝的团契本就是宇宙最美的和声。奥古斯丁诗一样地形容圣灵祈祷的语言,还回旋在《忏悔录》第十三卷,这一卷可以特别地称为圣灵的篇章,通篇是有关圣灵的工作的阐释或者来自圣灵的祈祷。

“我们的情感,我们的爱好,我们精神上的垢污构成了我们重重烦累,使我们下沉,而你的圣善使我们向往你的安宁,拯拔我们上升,使我们举心向上,向着你,到达‘你的灵’在大水上面运行的境界,我们的灵魂穿过‘无质的大水’,将进入无上安息。”(第13卷第7节)在这样的心灵净化里面,人重获的是能够自由地爱的精神,自由地爱才是无上的安息。14

这是圣灵无上的祈祷!

奥斯蒂亚异象也好,《忏悔录》第十三卷也罢,所有文字都指向祈祷,而不同声部的祈祷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圣灵的声音。圣灵的祈祷承载了不同的心灵,被圣灵编织在同一个旋律里面。在这声音里面,有莫尼卡的心灵,有奥古斯丁的灵魂。然而这些灵魂此刻都完全地归于了圣灵。圣灵的祈祷又隐藏了或者消除了其他尘嚣的声音,打开了无限的上腾空间,就是人的心灵不断地在被塑造中的上腾。

这上腾是从无极到无极的天际回响,是不断地思慕着上帝真光的上升,是在上帝真光里面的上升。这正是奥古斯丁奇妙的圣灵经验,他是在上帝和声里面的声音上升,是静谧在上帝里面却又在上帝里面上升的祈祷。无极并非只是无限地延伸,无极也不只是绵延的连续,无极就是上帝之光那说不出的静谧和活跃同体的神秘。奥斯蒂亚异象具有不可言喻的灵动,却又是无法述说的安静。

圣灵的祈祷带来祈祷者内心永远的和平!

修辞学家如奥古斯丁都无法找到更多的语言描述圣灵的祈祷,最后他诉诸于和平,用永远的和平感叹圣灵的祈祷。“主、天主,请你赐给我们和平——既然你把一切赐与我们——憩息的和平,安息日的和平,没有黄昏的和平。”(第13卷第35节)“我们希望功成行满后,能安息在你无极的圣善之中。你至美无以复加,你永安不能有极,因为你的本体即是你的安息。”(第13卷第38节)

圣灵的祈祷是生命莫大的恩赐,圣灵就是恩赐,15他把永远的和平作为礼物赐给基督徒群体。基督徒所享有的就是那作为生命之目的上帝自身,心满意足地完全依赖他,凭藉他,直至于神妙不可见的永恒。16

注释:

章雪富,博士,研究方向为希腊哲学和早期基督教思想, 著有《基督教的柏拉图主义》等,主编“两希文明哲学经 典译丛”等系列。

奥古斯丁,《论信望爱手册》,第 7 章,见于奥古斯丁,《论 信望爱》(许一新译),第 30-31 页,三联书店,2012 年。

3 奥古斯丁,《论信望爱手册》,第 115 章,见于奥古斯丁, 《论信望爱》,第 111 页。

文中《忏悔录》引文均出自如下版本:奥古斯丁,《忏 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2013 年。偶有几处 为统一译名略有改动。文间只注明卷和节码。

5  柏拉图,《理想国》(吴斌和、张竹明译),492a1- d2,商务印书馆,1994 年。

6  James J.ODonnell, Introduction, p.23, see in Augustine,Confessions, Oxford:Clarendon Press, 1992

7  奥古斯丁,《论秩序》第 1 卷第 11 章第 31 节,见于 奥古斯丁,《论秩序》(石敏敏译),第 85 页,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17 年。

奥古斯丁,《论秩序》第 1 卷第 11 章第 32 节,见于 奥古斯丁,《论秩序》,第 85 页。

9 奥斯蒂亚异象有着柏拉图尤其是普罗提诺哲学语言的 运用,学者们对此有太多的讨论,因此无须特别加以强调。 但是奥斯蒂亚异象不是一个沉思性的默想,而是非沉思性 的直接触及,(Stacy Magedanz, CliffsNotes: St. Augustine’sConfessions, p.64, Hoboken:Wiley Publishing Inc.2004)是直接地触及圣灵的声音,这恰恰是极为特别的情况。

10 奥古斯丁,《创世记 > 字疏》(石敏敏译),第12 卷第 19 章第 41 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年。

11 奥古斯丁,《创世记 > 字疏》,第 12 卷第 24 章第51.

12 奥古斯丁,《创世记 > 字疏》,第 12 卷第 31 章第59 节。

13 彼得·布朗,《希波的奥古斯丁》(钱金飞、沈小龙 译),第 141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年。

14 Paul Rigby, The Theology of Augustine’s Confessions, p.91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15 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周伟驰译),第 5 卷 第 3 章第 12 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16 奥古斯丁,《论基督教教义》第 1 卷第 4 章第 4 节, 见于奥古斯丁,《论灵魂及其起源》(石敏敏译),第 17 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年。


评论0

    关键词
    分类 +More
    阅读排行
    • 今日中国,有多少变了味的基督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督教发展迅猛,有人估计目前中国的基督徒有一个亿,也有人说是8000万,也有保守估计的,说有3000万,其实不管有多少,数量不是问题,质量才是生命线。......
    • 《圣经》和《古兰经》中的先知

      “先知”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所构成的三大一神教系统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通过对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比较,以及对《圣经》、《古兰经》中相对应的先知的介绍,初步探讨了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联系与区别。......
    • 韩国来华膜拜团体新天地教会在沪传播研究:2002-2018

      发源于韩国的膜拜团体“新天地”目前在全球发展迅猛,已遍及包括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该膜拜团体的各支派自上世纪90年代零星传入我国境内以后,发展成规模的地区分会已超过251个,其中中国大陆的安德烈支派和雅各支派下属省市区县的“新天地”分会总数已超过100个,占到了40%,所控制的人员数量已超过5万,包括各级骨干、所谓圣徒、洗脑班受害群众等。......
    • 华人基督徒离教原因分析

      本文收集了65位基督徒发布在ex-Christian.hk网站上的离教见证文本, 并对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基督徒离教原因可分为四类:教会等级制森严与纪律严苛;个体自由与选择受限;对旧约中的上帝和基督教教义的疑惑;以及对教会团契人际环境的不满。......
    • 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以过学界对倪柝声的思想和地方教会有不同角度的研究,但缺少完整系统的梳理,笔者通过比较和分析倪柝声的著述及地方教会的教牧模式,总结并挖掘出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