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泛滥之时,祂依旧坐着为王;无论未来的处境将要如何演变,始终坚信凡事都在祂的掌权之下。我们所当行的是尽本分,不负使命,朝着标杆,砥砺前行。《福音与当代中国》杂志总第14期现已出刊,继续为读者提供关于基督教的一些优质研究成果。
本期封面文章分别是:
“教牧与宣教”一栏的《使人和睦:教会的德行》,由当代美国神学家侯活士博士所作。文章以教牧的视角将马太福音18章15-22节这段经文展开论述,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阐述使人和睦这一基督徒美德的独特之处,以及它是如何需要饶恕与和解的群体的,从而消除一些对基督徒寻求和平的意义的误解。
卢龙光牧师所写的《马丁·路德与约翰·卫斯理的教会改革运动对现代华人教会的意义》,分别描述、分析和反思了这两位改教家在不同的处境中所推动的教会改革运动,以及彼此之间的异同之处,从而探究他们给华人教会带来的意义。
“教会观察”一栏中的文章《对约翰·霍华德·尤达性侵事件的梳理分析—基于瑞秋·沃尔特纳·古森的调查》,此事件在当时给教会带来巨大影响,给社会也带来不小的震撼。文章以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线索性人物——米勒的视角,并结合马太福音18 章15-17节的应用,展开对处理程序细节的探究。又以当时法律及文化的转变背景,分析尤达声称的“一种新的基督教社会伦理”的思想起源及发展。
此外还有许多精彩栏目文章:
例如,“本土化与处境化”是当下中国教会最为关切的议题,本期杂志探讨这方面议题的文章有:《墨家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相遇——“耶墨对话”思潮回眸》,作者通过回顾“耶墨”二教的相遇史,分析二者之间的共鸣之处与相容之处。“教会观察”一栏还有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基督教会牧养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
“人物研究”栏目有对赵紫宸神学的研究,并从中反思处在宗派后时期的中国教会在神学思想等方面的思考的议题,例如该如何建设自身的教义、伦理与建制。“圣经研读”栏目是以《创世记》中伊甸园中的分别善恶树展开论述,探究“分辨善恶的知识”到底真正意味着什么?
“历史探讨”栏目有《闽南基督教长老会合一运动——打马字与杜嘉德的“三自理念”》一文,此次刊登的上半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长老会初入福建闽南地区传教时的合一运动,为基督教事工在福建的发展提供基础,扩大福音在福建的传播、建立与影响。栏目中的另一篇文章则是讲述基督教是如何在公元300年前的希腊-罗马世界中改变女性的地位。让人们看到在当时社会分裂日益严重的城市里,基督教提供了天国的平等观念,在一个普遍残暴的世界里,宣扬并尽力地将爱践行。
“书评”一栏则是继续连载章雪富博士对奥古斯丁《忏悔录》一书的阐释,本期以“习俗的洪流”为主题。讲述曾在习俗的洪流中纵情的奥古斯丁,如何将自己的生命变成单单属于上帝的音符。
上述内容为《福音与当代中国》总第14期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通过杂志进一步阅读。本刊全体同工诚邀诸位读者共同关注当代中国教会,欢迎赐稿,或来信反馈,以及为本刊文字事工守望。
《福音与当代中国》杂志编委会
目录
本土化与处境化
墨家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相遇——“耶墨对话”思潮回眸/黄蕉风
教牧与宣教
使人和睦:教会的德性/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翻译:贺志勇
马丁·路德与约翰·卫斯理的教会改革运动对现代华人教会的意义/卢龙光
教会观察
浅谈中国农村基督教会的问题和对策/李成国
对约翰·霍华德·尤达性侵事件的梳理分析—基于瑞秋·沃尔特纳·古森的调查/崔任中
人物研究
赵紫宸神学与宗派后时期的中国教会/蔡宏强
圣经研读
希伯来圣经中“分辨善恶的知识”/魏峰
历史探讨
闽南基督教长老会合一运动——打马字与杜嘉德的“三自理念”(上)/李伟斌
一个“女性和儿童”的宗教?基督教女性在公元300年之前的希腊-罗马世界中的地位/William B. Bowes 翻译:张之陶
书评
“习俗的洪流”——奥古斯丁《忏悔录》阐释(四)/章雪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