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用户您尚未登录,还不赶紧

浅析《但以理书》中的圣殿神学

作者 : 史佑名
2023-06-05
分享:

在圣经中,圣殿并非单指物质上的建筑物,而且也是上帝在百姓中间居住的有形表达。例如在《出埃及记》二十五章8节提到“又当为我造圣所,使我可以住在他们中间。”此处就暗示了圣殿是耶和华的居所,是上帝与人同住的体现。可以说圣殿是贯穿圣经的宏大主题,而《但以理书》中却对圣殿的概念有着不一样的诠释。笔者这次要聚焦于《但以理书》第一章,第二章,第七章和第十一章四十节至十二章13节,探讨其中的圣殿神学。

一、圣殿与上帝的国

在《但以理书》的前半部分鲜有直接提及圣殿,但是在后半部分又屡屡提及圣殿的元素,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作者有意用象征圣殿的事物,表达圣殿即上帝的国。在解释圣殿与上帝国之间的关系之前,大家当晓得《但以理书》是圣经天启文学的代表书卷,书中有许多象征性的描述,甚至有些来源于古近东神话的怪兽形象是要表达上帝的国与世俗王国的张力。而表达二者之间张力最显著的章节是在第二章和第七章。接下来笔者要聚焦于第二和第七章来分析圣殿即上帝的国。

第二章是围绕着尼布甲尼撒王的梦进行的,而这位王所梦见的内容正是圣殿即上帝国的核心内容,在分析王的梦之前,读者应当留意一下,第二章人物的对话。第二章10-11节描述了迦勒底人因无法解开王的梦所以对王说,“除了不与世人同居的神明,没有人在王面前能说出来。”当然迦勒底人是要表明人类的智慧是有限的,但更重要的是这句话为接下来圣殿的主题留下了伏笔,天上的真神真的不与人同居吗?接下来作者以嘲讽的口吻回应了这个问题。

第19节提到上帝将关于王梦的奥秘启示给了但以理,在古近东文化中巴比伦城被认为是一切智慧的中心,并最终由其守护神马尔杜克——赐智慧之神分配给人,而巴比伦也是天地之基塔马尔杜克神庙的所在地。巴比伦的哲士没有得到不与人同于的马尔杜克的启示,反而耶和华亲自在世人的居所中向但以理显明启示。后面的三十一至三十五节是关于世俗的王国与圣殿即上帝国存在张力的核心内容。笔者要花些篇幅来分析这段经文的情节,王梦见的是一座塑像,而这个塑像是由金银铜铁半铁半泥的部分组成的,这座塑像最后又被非人手所凿的石头砸的粉碎。石头最终毁灭了塑像,表达了塑像与石头是相对立的,塑像在古近东文化中是王权的象征,[1]。这座塑像高大,并且由不同光泽的金属做成,熠熠生辉,但它的外表也是令人可怕的。

同样的,第七章七节中第四兽出现的场景也是“令人可怕”的,也许作者要暗示人的王权看似强大令人赞叹但本质是令人可怕的。另外这座塑像材质的价值是逐渐衰减的,塑像的金银铜铁象征着四个强大的帝国,[2]而数字四在圣经象征着全部意指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政权,而半铁半泥指的是第四个帝国之后的延伸。在公元前第八世纪,希腊诗人赫西俄德将历史划分为五个时期,而有四个时期是以金、银、铜、铁来划分的时代,[3]也许作者暗示人类的王权和文明走向衰败是不可避免的结局。而脚部却是塑像最薄弱的位置,它是半铁半泥不堪一击的,所以它被石头击碎后,整个塑像也随之轰然倒塌。

另外这个塑像也呼应了《创世记》第十一章的象征着与神相对立的人类秩序的巴别塔。击碎塑像的是未经人手所凿自山而出的石头,这表明这块石头是未经过人手或凿石工具的污染,另外在旧约敬拜上帝的祭坛是用未经人手所凿的石头来筑成的,另外约版以及耶路撒冷圣殿也是如此。而且在罗马的文化中,也有要用未受人类玷污的洁净石头来为神明建造神殿的说法。[4]Beale也指出非人手所凿的石头代表了非人手所造的锡安山,圣殿。[5]在《以赛亚书》二章二至三节中,先知用山来象征以色列以及耶和华的殿,六十六章二十节也提到圣山耶路撒冷等同于耶和华的殿,另外《耶利米书》、《弥迦书》以及《诗篇》也多次提到殿的山,圣山就是耶和华的居所。旧约将圣殿和山常常联系在一起,很明显的《但以理书》在这里构想的是一块建造上帝圣殿的房角石(诗一百一十八22),而且在新约也反复提到非人手造的末世圣殿(可十四58,林后五1,来九11)。

在苏美尔的古地亚柱也有类似的铭文,其中铭文题刻着“在那日必为你建造一座神殿…自石山要为你劈几块大石….”还有“神殿乃大地之锚…..好像坚立的华美之山….”。另外在先知书中,先知常将代表上帝圣殿的山等同于上帝的永恒国度,上帝要在圣山上施行永远的统治(弥四7,赛二十四23,参出十五17-18)。所以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自山而出的非人所凿的石头象征着上帝的国,而上帝的国终将会审判败坏的王权。这块石头将塑像砸的粉碎就像禾场的糠秕,正好呼应了《诗篇》第一篇四节所描述的在末世耶和华对恶人的审判。

关于这块石头的身份更吸引人之处是,这块石头要变成一座大山,充满天下,而这种描述很可能在呼应《创世记》第一章二十八节上帝对亚当的王权祝福。[6]经文暗示虽然人类君王暂时承接了亚当的最初王权统治,即管理地上的走兽,天空的飞鸟,拥有国度,权柄尊荣(但二37-38),但最终上帝的国度即圣殿能够实现亚当没能完全实现的王权统治,上帝的圣殿要充满天下。

自《但以理书》第七章开始,经文就转向了天启文学的描述手法。第七章描述了上帝的宝座和天上的审判法庭,读者可以说第七章描述了天上圣殿的场景,但是第七章最明显暗示圣殿的线索是对驾着天云降临人子的描述。驾着天云降临的人子要审判折磨至高者圣民的小角。此处的小角指的是敌对上帝的势力,他们试图从经济,政治和宗教方面来对抗上帝,其邪恶程度要比从海里上来的四兽更甚。

作者在描述四兽时,使用了“从海中上来”,“形状各不相同”的措辞,甚至四兽的形象是自然界各种动物的结合体。海洋是兽的居所,海洋在古近东的创世神话中代表着邪恶,混乱和无序,海兽自然也是敌对神的代表,并且它们的形象逆转了受造界的美好秩序,不符合上帝创世时的各从其类的秩序,[7]所以兽代表混乱神的秩序,敌对神,而消灭四兽的小角是从第四兽中而出,所以比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结束小角逼迫圣民行为的是驾着天云降临的人子。这位人子与圣殿有十分紧密的关联,甚至可以说人子就是圣殿的代表。有几条线索可以支持人子的这种身份。

首先,从原文的角度来看,人子指的是“亚当的儿子”,在文中人子与兽的形象形成了对比,再加上第十八和二十七节提到至高者的圣民得国而没有提到人子,所以有理由相信此处的人子既指的是全体上帝的百姓,也可以指的是上帝百姓的代表。在旧约这种代表性的人物比比皆是,首先是《创世记》中女人的后裔,之后是旧约的君王和祭司都是这种形象,另外再后期传统中人子就是人子国中的弥赛亚人物。[8]

另外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第七章的内容呼应第二章的内容,第二章讲述了塑像的四个部分以及从第四部分延伸出来的部位,之后自山而出的非人手所凿的石头击碎了塑像,而第七章讲述了四兽以及从第四兽衍生出的小角以及自天而来的人子。如果塑像代表的是世俗的各种王权的话,那么兽也代表的是世俗王权,另外正如戈丁盖伊(Goldingay)指出第七章和《诗篇》某些君王诗的描述非常相似,它描述了外邦君王或敌对势力奋力反抗耶和华及其受膏者,攻击上帝的殿,然后耶和华在怒中责备他们,并宣告诸王的命运是被铁杖打破如同瓦器被摔碎粉/或被统治(诗篇一百一十)。[9]

第七章也有类似的描述,代表外表政权的兽攻击至高者的圣民,污秽败坏圣所(参诗二十二,七十四,七十五),最终代表上帝的人子胜过了混乱的仇敌。而且本章也隐喻了《创世记》第一二十六至二十八节,《创世记》描述上帝托付给亚当要将上帝的荣耀以及代表上帝与人同住的伊甸园式圣殿拓展至全地的王权统治,[10]但身为君王的亚当未能执行这种使命,反而玷污了上帝所造的世界,而在此上帝国度的敌对者亦是仿冒者(七2-8),继续混乱世界。但污秽最终被亚当的儿子——人子所清除,恢复伊甸园式的上帝与人同住的圣殿。如果从新约的角度来看,耶稣将自己认定为圣民的代表即人子,并且要洁净圣殿,施行上帝给亚当的托付(太二十八18-19,约二19)。

另外也有学者指出,第七章的人子形象正好像《利未记》第十六章大祭司的形象,在旧约大祭司作为上帝百姓的代表,每年一次进入到象征世界的至圣所中,来洁净圣所也象征暂时洁净被亚当玷污的世界,[11]逆转了亚当被逐出伊甸园的剧情,使百姓能够继续与上帝同住。而在此,天上的上帝宝座正好和地上的至圣所相对应,人子驾着天云降临正好像《利未记》中带着遮盖上帝临在的香云进入至圣所的大祭司(利十六2)。[12]可以说第七章描述了世界被敌对上帝的王权所污秽的图景,而人子来是要终止世界的污秽,洁净世界这座圣殿。

对某些人而言,基督教化的罗马帝国正是上帝圣殿充满天下正在应验的表现,仿佛基督教的扩张就是上帝国度得胜的表现。教会经常会遇到建立“人间天国/圣殿充满天下”的试探,认为这社会的秩序,政体和法律要完全根据上帝的律法来建设,要有神权统治。但这并非符合圣经尤其是《但以理书》的圣殿神学,因为这卷书提醒大家人类历史上面的所有王国都充满了自亚当而来的罪,它的本质是败坏的,受罪玷污的,充满巴别塔的基因,世俗王国不能实现上帝与人同住的局面,甚至与上帝的国相对立。

真正的上帝国度要实现神与人同住的圣殿目标,是终止自亚当以来的反叛,洁净被罪污秽的世界,实现上帝的公义统治(赛二十四23)。甚至在但以理之后的奥古斯丁,在晚年面临罗马帝国的衰亡,他论及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时说道:“上帝为你创造了有一天会毁灭的世界,也创造了有一天会死去的你。”

在面对家国遭受外族人侵略时,奥古斯丁提醒大家,基督徒最重要的不是思考罗马城市的建筑,而是思考生活在人间之城的每个人的命运。奥氏还说“基督徒的这种超越生死,死而复活的信仰,是被不敬畏上帝之人和悖逆不信之人所嘲笑的。但我们回答说,在此生之后,还有另外的生命,在死后还有复活,在世界终结之后,还有末日审判。”[13]人在尘世的生活不可能是永恒的,同样的号称“永恒的立方体”的罗马之城也不可能是永恒的。

活在奥古斯丁之前的但以理也早已经意识到了,人间帝国不可能长久。反而代表上帝国的圣殿会永远长存,甚至充满天下。在但以理的神学观中他的家国情怀不是狭隘的血统上的民族意识,而是上帝的国。他委身于上帝的国,而不是被巴比伦灭亡的犹大国,或者比巴比伦更不如的正在冉冉升起的波斯帝国。正如莫尔特曼所说的“在即将过去的世代中没有长存的城,在此罪恶的世代没有圣城。”[14]来自于各族各方的基督徒是这个世代的侨居者,将来的上帝与人同住的圣殿终将会替代邪恶的巴比伦(参启二十一24)。甚至《但以理书》进一步指出只有经受过小角即敌对上帝者逼迫的圣徒才会迎来真正的胜利和上帝的国(但七27)。笔者并非支持建立社会与教会二元对立的观点,而是要指出《但以理书》提醒大家,上帝的百姓是活在世俗王国中的圣洁百姓,这个世代会渐渐过去,最终上帝的国会完全替代世俗王国。

二、圣殿被玷污及被洁净

如果仔细阅读《但以理书》的第一章和第十一和十二章,读者就会发现作者在本卷书中有意创作了一个首尾呼应,即外邦的君王攻击上帝的圣殿,使圣殿被玷污,百姓被掳外邦,上帝圣民被高举的故事情节。作者有意要表达虽然圣殿会被敌对上帝者毁坏,污秽,但圣殿最终会被洁净,上帝的百姓会被高举得胜(参但一。十一40至十二13)。自从代表上帝统治的亚当反叛了上帝之后,邪恶败坏一直充满世俗的王权中。敌对上帝者试图消灭对上帝的真敬拜,使用各种办法来敌对上帝。笔者要聚焦于第一章以及十一章四十节一直到十二章的13节来分析作者对圣殿被玷污和被洁净的神学概念。

在第一章中,作者描述主将上帝殿中器皿的几份交付于尼布甲尼撒王手中,并将其带到示拿地,收入到他神的庙里,放在他神的库中(一2)。示拿地在犹大地的东面,《创世记》的叙事曾暗示过东西两个方向的对立,伊甸园以东代表着往东迁徙象征着远离生命的同在远离上帝,《创世记》也提到过示拿地,在巴别塔的故事中(创十一2),示拿地象征着高举自我,敌对神,死亡混乱的地方。[15]另外象征伊甸园的耶路撒冷象征着上帝赐生命的同在。而且在古近东文化中,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仅仅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也是国家背后所信奉神明之间的战争。如果一个国家/神明战胜了另一个国家/神明,那么就会把失败方神庙中的宗教器具作为战利品,放入“得胜方神庙的库房中”(撒上五2,但十一7珥三5)。

巴比伦人将掳来的象征宗教的器皿放入巴比伦皇家神庙中,等于放于它们的诸神之下,这无疑宣告被征服之地的上帝和百姓都一同被掳。耶和华主动将祂圣殿的器皿交给尼布甲尼撒王的手中,让祂圣洁的器皿放在异教的神庙中,遭受污秽,并且也预示了在巴比伦被灭之后,这些器皿还会受到更大的亵渎与玷污(五1-4,31,六1)。但是第一章的结尾提醒读者被掳的犹太少年比巴比伦的哲士更有智慧胜过他们十倍,并且也告诉大家到居鲁士元年但以理仍然活着,但以理活的比尼布甲尼撒王以及他所建立的巴比伦王朝更久。

另外居鲁士元年对应了《以斯拉记》的被掳归回新出埃及重修圣殿的故事,并应验了《耶利米书》的被掳七十年的预言(耶二十五12),这无疑暗示了上帝的圣民要经历得胜,圣殿也有被重新建造得洁净的指望。本章以被掳为开始,但结尾又引出了盼望。本章经文没有处理“圣殿为什么被玷污”反而提醒读者上帝终有一天会洁净圣殿,使百姓经历到被掳归回。

在《但以理书》的呼应处(十一40-十二13)读者会发现末世敌对上帝者的行为是第一章尼布甲尼撒王行为的升级版。并且这段经文引用了《以西结书》三十八至三十九章的异象,在《以西结书》中敌对上帝的歌革带领其军队从北方的极处(撒分)上来攻击以色列的山即上帝的宝座。歌革的行为就是仿冒神,高举自我挑战上帝的王权,企图占领耶和华天上圣殿的宝座(三十九2,17)。[16]

同样的,《但以理书》十一章四十一节描述敌对上帝者闯入荣美之地即迦南地,又将抵挡他的人杀灭净尽“חָרַם”,此单词曾用于耶和华吩咐以色列人灭绝净尽迦南人的描述上,而这里敌对上帝者试图模仿上帝的作为,发布灭绝净尽的命令显然是为接下来“他进入迦南地的圣山,坐上本属于上帝的宝座,登基为神“而做预备,因为“耶和华曾带领以色列进入迦南地时,也进行了灭绝净尽迦南地居民的行动”。而且四十五节又描述他在海和荣美的圣山中间设立他如宫殿的帐幕,海在原文既可以指地中海,也可以指西面,而地中海的东面就是荣美的圣山。

在《创世记》十二章八节记载,亚伯拉罕迁到了伯特利东边的山支搭帐篷,西边(原文和地中海一个词)是伯特利,东边是艾,亚伯拉罕在此设立耶和华的祭坛,象征神国度征服了迦南地。[17]“而此处似乎象征着敌对上帝者征服了迦南地”。而敌对上帝者设立/支搭的如同宫殿般的行军帐幕,即原文也用于指代耶和华的会幕,敌对上帝者如同耶和华的行为那般设立受人敬拜的场所,而且有意思的是因为以色列出埃及征服迦南地的队伍就如同耶和华行军的军营““以色列人出埃及地,都带着兵器(חָמַשׁ)上去”(出十三18b)”兵器的原意是“列阵的军队、军营”,而且以色列出埃及时云柱和火柱也是耶和华行军的信号“透过“在柱子上白天放烟、晚上放火”通知军队何时移动营帐”。[18]

另外《出埃及记》第十五章描述了耶和华击败仇敌法老的“战车,马兵”之后,第十七节就描述到“你要将他们领进去,栽于你产业的山上-耶和华啊,就是你为自己所造的住所;主啊,就是你手所建立的圣所。”其中栽植一词“נָטַע”就是《但以理书》十一章四十五节的“支搭”一词,而且耶和华栽植以色列暗示了“在迦南地建立圣所-耶和华的王宫”如同耶和华在伊甸栽植园子,挪亚栽植园子一样(创二8;九20)。所以经文暗示敌对上帝者也要在迦南地设立他的王宫,仿制上帝与人同住的圣殿!而且十一40-45也出现了《出埃及记》第十五章红海之歌中的“战车,马兵,栽植,征服仇敌”的元素,同时也出现了海洋之歌中的“以东,摩押”人(出十五15)这更进一步加深了这种仿冒出埃及征服迦南地,仿冒上帝的属性。

所以敌对上帝者仿冒耶和华,在灭绝净尽“进入迦南地的障碍后”,就在上帝的圣山-迦南设立他的王宫,向世界宣告他就是独一的上帝,大君王,征服仇敌,带领属于他百姓进入安息之地在他的圣殿供人敬拜的神明!这种行为必然是玷污上帝的圣殿,毁坏圣殿的常规敬拜(但八11-13)。正如保罗说的“他是抵挡主,高抬自己,超过一切称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神的殿里,自称是上帝” (帖后二4)。而这位敌对上帝者会突如其然的暴毙,正如歌革倒毙在以色列的群山上(结三十九4)。《启示录》也暗引《以西结书》的这段经文,而敌对基督者最终被骑白马者所灭绝(启十九19-21)。到了《但以理书》的结尾作者提醒读者上帝的百姓不会被灭绝净尽而是从尘埃中复醒,得永生,并且发光如星直到永远(十二2-3)。

圣经将人类的死亡形容为睡,而醒来就是指的从死里复活(创四十一5;申三十一16),而“尘埃”原文为“地的尘土”,而“地”和“尘土”出现于亚当受造的本质(创二7)和“犯罪失败之命运”的故事中(创三19;传十二9),[19]由尘土所造的人进入到尘土中就象征着罪所带来的死亡,那么从尘土中醒来就是逆转了堕落的创造,开启了新的创造,所以复活逆转了亚当的失败,带来了新造的得胜。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以色列是集体的亚当,由于他们的背约,被掳到“象征着死亡混乱的示拿地”,而他们经历被掳归回或耶和华的复兴也象征着从“示拿地”的尘埃中苏醒,逆转他们被掳-死亡的局面。而且我们要将死人醒来视为双重的应验,第一重指的是终末圣徒的身体复活(赛二十六19;参哥林多前书十五,太二十五;启示录二十),第二重是指在基督里的已然未然的复活,即属灵的复兴(即重建并洁净神人同住的圣殿,属灵的被掳归回,圣灵的重生,参约三)。[20]

而且复活和开启新的圣殿息息相关,“基督复活启动了新的圣殿”,并且经历到属灵复活的上帝百姓要成为新圣殿的一部分,这段经文又重新对应了第二章和第七章的四国之后就是圣殿——上帝国的概念。而且忠心于上帝的百姓要如同天上的光并发光如星,在《马加比四书》十七章五节提到殉道的母亲时说道“天上的月亮和星辰,都不及你威严可敬,你光照你七位像星一般的儿子,使他们走上敬虔之路后,便在神面前光荣的站立,与你儿子一同被立定在天”。

这无疑是强调为主殉道者的荣耀,而不是转换成星星的观念。而且在古代君王会被称为“天上的星”或“天上的神明”神的百姓被授权统治世界,他们有责任“发光”,将耶和华救恩的光带给世界(赛九2),宛如天上的星受造是为光照大地,这符合他们平生的本质即使多人归义,[21]这无疑是上帝的圣殿充满天下的另一种描述(但二35)。也呼应第七章人子——圣民的国得享统治的王权(七13-14,18,22,27)。第二和第七章聚焦于人子终结地上邪恶的权势,洁净世界这座圣殿让圣殿充满天下,而这卷书的结尾则聚焦于上帝伸手灭绝仿冒上帝的敌对者,并使上帝的百姓得到王权统治。

在《但以理书》中作者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敌对上帝者逼迫圣民,试图消灭真正的敬拜,但他们最终不会得胜,虽然圣殿的真敬拜会被玷污,真理被抛在地上(八11-12),圣民会经历到逼迫,甚至在上帝的国尚未完全来临时,他们会完全绝望,正如十二章七节说道“要经过一个时期,两个时期,半个时期,在他们完全粉碎圣民力量的时候,这一切都会完成”(环球译本),但圣殿会得洁净(八14),圣民最终会得拯救并得到奖赏。尽管上帝的百姓暂时会被蹂躏,但最终经历到完全的新生命。而在等候新生命的过程中,圣民要一直忍耐直到基督的再来。虽然教会要面临敌对上帝者的攻击,经历逼迫,但圣经的启示让大家看到上帝会终止邪恶,开启历史全新的一页,到那日来临时上帝会终止邪恶世俗的国度,带来上帝与人同住的圣殿——国度(启二十一3)。

脚注

[1] Zdravko Stefanovic,《Daniel wisdom to the wise》,(USA:  Pacific Pr Pub Assn,2007),P102.

[2] 一般学者认为金的部分是指巴比伦,银为波斯,铜为希腊,而铁为罗马,

[3] 尤金·卡彭特,《房角石注释·但以理书》,高晓岚译,(美国:恩道出版公司,2018),页50。

[4] 同上

[5] G.K.Beale,《The temple and the chrch`s mission》,(USA: ‎ IVP Academic,2014),P80.

[6] G.K.Beale,《新约的圣经神学》,陈志文译(美国:麦种传道会,2019),P150。

[7] 冲伯·朗曼,《国际释经应用系列—但以理书》,(香港:汉语圣经协会,2010),页110。

[8] G.K.Beale,《新约的圣经神学》,(美国:麦种传道会,2019),页150。

[9] John Goldingay,《Word Biblical Commentary——Daniel》,(USA:Zondervan academic),P320.

[10] 约翰·华尔顿著,《国际释经应用系列——创世记卷上》,吴伟强译(香港:汉语圣经协会,2010),页60。

[11] L.Michael Morales,《who shall ascend the mountain of the lord?》,(USA: ‎ IVP Academic,2017),P150.

[12] Fletcher-Louis,《The high priest as divine mediator》, (Atlanta: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seminar papers,1997) ,P176, 180–186.

[13] 奥古斯丁著,《上帝之城》,吴飞译(上海:三联书店,2022),页650.

[14] 莫尔特曼著,《来临中的上帝》,(上海:三联书店,1992),页292。

[15] James M. Hamilton,《with the clouds of heaven》,(USA: ‎ IVP Academic,2018),P150.

[16] M.G.Kline,《God,Heaven,and HarMagedon》,(USA: wipf and stock,2006),P90.

[17] Meredith G. Kline,《kingdom prologue:Genesis foundations for a covenantal worldview》,(USA:Wipf and Stock,2006)P205.

[18] Duane Garrett,,《a commentary on exodus kregel exegetical library》,(USA:kregel academic 2013),P344.

[19] John Goldingay,《Word Biblical Commentary——Daniel》,P420.

[20] 《以西结书》第三十七章3-10中记载了,耶和华将“气息”(ruw'ach)吹向了象征着“灵性死亡的以色列民族”的枯干骸骨,于是这些骸骨就活了成为极大的军队。很明显的枯干骸骨复活的景象并非展望个人性的肉体复活,而是表明神的百姓因着反叛神悖逆圣约,遭受到灭绝净尽的审判之后,他们会经历到耶和华的新的创造(耶和华将气息吹向骸骨对应了《创世记》的创造叙事),使以色列百姓经历到被掳归回,以及属灵生命的复兴。新约的作者也使用了《以西结书》的异象描述神的百姓(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要先经历到属灵生命的死而复活,当然终末还会经历到肉体的复活(之后还要再提及)。正如《约翰福音》三3中提到“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此处的水和圣灵暗示了《以西结书》三十六章,所记载的耶和华更新人的属灵生命,以肉心代替石心的内容。同样的《约翰福音》的三7又讲到“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对应了《以西结书》耶和华将从四面八方而来的“气息”,简单来讲就是《约翰福音》的作者引用《以西结书》枯干骸骨的复活景象和圣灵更新生命的景象,暗示了神的百姓要经历圣灵的洁净以及圣灵的新创造,并且强调只有被圣灵更新经历到属灵生命复活的人才能够进入神的国,进入到神国之中。

[21] NT.赖特,《神儿子的复活》,  邱慕天等译(台湾:校园书房,2017),页389。


评论0

    关键词
    分类 +More
    阅读排行
    • 今日中国,有多少变了味的基督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督教发展迅猛,有人估计目前中国的基督徒有一个亿,也有人说是8000万,也有保守估计的,说有3000万,其实不管有多少,数量不是问题,质量才是生命线。......
    • 《圣经》和《古兰经》中的先知

      “先知”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所构成的三大一神教系统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通过对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比较,以及对《圣经》、《古兰经》中相对应的先知的介绍,初步探讨了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联系与区别。......
    • 韩国来华膜拜团体新天地教会在沪传播研究:2002-2018

      发源于韩国的膜拜团体“新天地”目前在全球发展迅猛,已遍及包括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该膜拜团体的各支派自上世纪90年代零星传入我国境内以后,发展成规模的地区分会已超过251个,其中中国大陆的安德烈支派和雅各支派下属省市区县的“新天地”分会总数已超过100个,占到了40%,所控制的人员数量已超过5万,包括各级骨干、所谓圣徒、洗脑班受害群众等。......
    • 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以过学界对倪柝声的思想和地方教会有不同角度的研究,但缺少完整系统的梳理,笔者通过比较和分析倪柝声的著述及地方教会的教牧模式,总结并挖掘出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 华人基督徒离教原因分析

      本文收集了65位基督徒发布在ex-Christian.hk网站上的离教见证文本, 并对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基督徒离教原因可分为四类:教会等级制森严与纪律严苛;个体自由与选择受限;对旧约中的上帝和基督教教义的疑惑;以及对教会团契人际环境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