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用户您尚未登录,还不赶紧

大斋期的圣周传统和礼仪实践(下)

作者 : 郭峰 牧师
2023-06-16
分享:

编辑:丁丽丽

圣周的缘起

在西派教会的传统中,圣周属于大斋期的概念范畴,亦被看作节期传统和礼仪实践之一。

在最初的几个世纪,基督徒在一个很长的崇拜内,由复活节前日晚上一直至复活日当天的早上,庆祝耶稣的受难、死亡和复活。那时没有分开庆祝现在称之为棕枝主日、设立圣餐日和基督受难日的日子。意料之内的是,当这些不同的庆祝主题确实开始发展出特别的崇拜礼仪时,都是首先在耶路撒冷城开始的,也就是因在耶路撒冷城中,基督的事迹可以在它们初次发生的地点重温。一位名叫埃格里亚(Egeria)的女士在381至384年期间,于耶路撒冷度过了难忘的大斋期、圣周和复活日,并写下游记《埃格里亚游记》(Egeria’s Travels,下文简称《游记》), 从这部游记,我们得出关于这些崇拜礼仪的独到见解。

《游记》中有一段关于圣周的概述,“在我们称为棕枝主日的主日,埃格里亚参与了从橄榄山走下来的巡游。在星期三,她参与了一次关于回顾犹大跟当权者议定出卖耶稣的礼仪。星期四有一个最后晚餐的记念仪式。星期五有十架敬礼的礼仪。”

圣周是一种历史/真理的重温

埃格里亚的所见所闻说明,四世纪末的耶路撒冷的教会,在复活日之前的整周的活动旨在重现耶稣最后一周在耶路撒冷的经历。从礼仪学的角度来看,圣周经历的重现,表明它本身是一种历史,或称为历史和真理的重温。这种经历的传承源自犹太人的宗教经验传统。

耶稣时代的犹太人,他们每年庆祝逾越节来记念昔日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经验。当每年节日将至之时,他们会重温那个经历,不是简单地回想一下某些很久以前发生在他们祖先身上的重要事情,而是将之视为他们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这经历对他们来说起着极大的作用,作用大得可以说他们实质上是“将往昔的事带到当下”。不过,这样把往昔某件事件带到当下,是基于他们认为一件往事就是永恒真理在时间某一点的呈现。

从基督教的信仰观点来看,耶稣事件就具有永恒性,这样的永恒性是可以表现出来的。所以,耶路撒冷的教会在在受难周期间,把事件重演一遍,就是将以前的经历带到当下,以此使耶稣事件的永恒意义,对四世纪末的耶路撒冷的教会产生出实际的作用。今日的教会在受难周(或圣周),根据传统举行的纪念,同样使永恒的真理在现今继续发出它的亮光。

棕枝主日

大斋期第六主日的名称大部分教会年历称它为“棕枝主日”,罗马天主敎会现在称它为“受难主日”。两者都正确。两者指向同一个真理:这天其实是“基督受难的棕枝主日”(Palm Sunday of the Passion)。这天宣读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经文,即是“棕枝主日福音(Palm Gospel)。但这天同样是基督受难的主日,因此传统会读两次的福音。不仅因为在传统上当天会宣读《马太福音》、《马可福音》或《路加福音》所述的基督受难福音,更因为在当天要确保那些只能在主日前来教堂的人,不会到了复活日才发觉自己没有听过记载耶稣受审判和受死的经课,错失思想耶稣受难过程的机会。这在牧养中也有其实践的神学意义。

根据《游记》记述,四世纪后期时,埃格里亚在耶路撒冷经历过一次在中午举行的棕枝主日礼仪。“下午一时,人们都聚集在橄榄山上的橄榄教堂,参与历时三小时的崇拜,然后走到人们相信是耶稣升天的地方,参与另一个崇拜,直至下午五时。在那次崇拜的结尾时,会宣读马太记载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经文。”然后,埃格里亚继续说:“主教和所有会众都站起来,并开始动身从橄榄山的山顶走下山。所有会众都在走在主教前面,唱着诗篇和启应经颂,全程不停重复:‘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婴孩和太年幼不能独自走的,会由父母抱着。每人都手持棕树枝或橄榄树枝,并以昔日人们随着主下山的同一种方式跟着主教走。他们一直下山到城内,又一直穿过城进入复活教堂,但他们要走得很缓慢,因为当中较年长的妇女和男士可能会疲累。”

棕枝主日的礼仪

本主日的主题是耶稣基督荣耀地进入圣城,为救赎我们,走上十架的苦路。这礼仪分三部分:

1.棕枝的巡行礼仪,就是大家拿着棕树枝进到教堂。

2. 基督受难圣道礼仪。

3. 感恩祝谢。

祝福棕枝的祷文:“我们的救主上帝,祢的圣子耶稣基督曾以弥赛亚的身分, 进入圣城耶路撒冷面对苦难与死亡,求主祝福这些棕枝成为主耶稣基督得胜的标记,使奉主的名高举棕枝的人永远称耶稣基督为主为王,并跟从祂走永生的道路。圣子与圣父、圣灵,在合一的团契里,永为一上帝,世世无尽。”

宣读“基督受难福音”:气氛转变,带出信息:我們已经放下了棕枝,与耶穌一同步向十字架。

受难福音:甲年读《马太福音》26:14-27:66(此为古时每年通读);

乙年读《马可福音》14:1-15:47;

丙年读《路加福音》22:14-23:56。

周一至周三  

棕枝主日过后,接下来的周一、周二、周三,在受难周算是小日子,相对来说比较平缓,一些福音派教会的传统称这三日为训诲日、权柄日、静默日。在礼仪传统的教会,三天被称为圣周一,圣周二、圣周三。教会一般会举行苦路默想的崇拜聚会,或者在圣周三举行黑暗日课。

逾越三日

礼仪学者常称由设立圣餐日晚上的崇拜至复活节崇拜结束的时期为“神圣逾越三日”(或作逾越三日庆典,即周四晚上至周六的晚上,根据基督教的礼仪传统,一天的开始是前一天的傍晚)。它原本是用来指救主受难日、复活节前夕和复活日,而现在一般的用法是指三次崇拜,包括第一次在设立圣餐日晚上的崇拜,第二次在救主受难日的崇拜,及第三次即开展复活期的崇拜。

设立圣餐日(Maundy Thursday)

设立圣餐日就是圣周四,“Maundy”意为新命令。经文背景: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彼此相爱。(约13:34和修本)

主耶稣颁下一条更加基础的新命令,就是要他们彼此相爱。就如祂爱他们,他们也要彼此相爱。那是新命令,mandatum,并由此为圣周的星期四起名:Maundy (也即是Mandatum)Thursday,就是新命令的星期四(New Commandment Thursday)。

设立圣餐日的相关礼俗

祝圣圣油崇拜是祝圣圣油及牧师重宣按牧誓愿的圣餐崇拜(祝圣慕道或洗礼、治病、至圣三种圣油)(天主教、圣公会和路德会的主教制教会常举行此崇拜)

圣餐礼中唱颂《荣归主颂》(在大斋期内首次),但无伴奏。

圣餐礼前的洗脚(参约13:4-7),也称为谦卑礼或濯足礼,效法耶稣在最后晚餐时的善行,不是受人的服侍,乃是服侍人。很多教会在这一天举行濯足礼,操练谦卑。罗马教宗甚至会去到罗马的监狱,为12位囚犯——特别是男性囚犯,举行濯足礼。

举行圣餐(祝谢时将“被卖的那一夜”后加读“也就是今天晚上”)

素坛   宜读诗篇二十二篇或六十九篇1-22节,教会的牧者和义工,会把圣坛上的布置,比如烛台、摆放的鲜花、十字架、细麻布的桌布等等,全部移除,露出桌子原来的光面,圣坛上几乎没有什么遮掩,这就是素坛。

守夜 (参太16:40)这是效法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邀请门徒与他警醒片刻的教导。教堂通宵不关门,并安排一些弟兄姐妹,一小时一班值守,如香港的圣约翰座堂,圣周四的崇拜结束之后,整个教堂通宵不关门,常常会有一些弟兄姐妹愿意在这段时间来到教堂或安静片刻,或祷告,然后就一直到圣周五的早晨。

圣餐礼结束不会有祝福,这是圣周四、圣周五的崇拜的重要特色,英文Unending Service,指的是崇拜没有结尾,即没有祝福。

关于素坛的礼俗

“素坛礼”是一项作为表达基督受难的仪节,需心存庄严的态度,所以除了负责圣坛事奉人员外,其他信众,包括牧者,应在这时候跪下。如圣堂因实际情况未能配合,则可选择“坐下”,但不应“站立”。在读诗篇时,主礼将除下祭袍,只穿上白袍,或可换上紫色圣带(圣餐礼中挂的是白色圣带)。如主礼换上紫色圣带,其他牧者也应一并如此行。侍从移走圣坛(圣桌)上所有摆设时,动作宜慢,以保持其庄严气氛。这个时候建议预留一些圣周四圣餐崇拜的圣餐饼,并将其放置在安眠之坛,一个比较庄严、肃穆的地方,象征耶稣躺卧或者安息。

当移走所有摆设后,圣堂灯光将逐一熄灭:先是圣所,然后是小圣堂,最后是会众席,只留下少许必须照明出路处的灯光。诗班员可点上蜡烛取光唱诗,唱诗后也同样把烛光熄灭。最后诗班、侍从、牧师及主礼在宁静中列队离开圣堂,会众也随后跟着离开。当晚毋须行列退堂和奏乐,牧者也毋须在圣堂门口与教友话别。整个崇拜会让人感觉不踏实,是一个还没有完成的崇拜。因为一直要到复活节的黎明,崇拜才得以完全的举行。

受难日Good Friday

受难日的名称

教会把基督受难当天称为“Good Friday”,许多人会觉得这个名称不太合适,又因中文无法直接翻译出来,所以便根据发生的事件译作“基督受难日”。有人认为“Good”这个字是从“God”变化而来, 意思是“God’s Friday”(上帝的星期五)。也有人相信“Good”表示由耶稣的死亡带来的救恩对世人是最上好的礼物。

埃格利亚叙述中的救主圣难日:

在星期五清晨,那里有一系列的巡行式的崇拜,崇拜的终结是走进城市里到达主教堂,来到相信是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地方——各各他。此时会读出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的记载(约18:28-19:16)。然后主教打发人们回家稍睡片刻,会众在早上八点再次聚集,主教的坐椅放在各各他......有一张铺了布的桌子放在他面前,会吏(执事)们站在附近,然后有一个载着十字架圣木的金银色盒子交了给他。盒子打开了,十字架圣木和写了名号的牌子都取了出来,放在桌子上。当圣木已放在桌上,主教就坐下来,双手放在其中一端按着它,而站在附近的会吏一直看守着它。他们这样看守,是因为现在要发生的是,所有人 (包括慕道者和虔信者)都会逐一来到桌前。

他们俯身就近它,亲吻圣木,然后继续前行。但有一次(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有人咬下一块圣木,然后偷走了它,而正因如此,会吏要站在附近看守,慎防有人再够胆做这种事。如是者,所有人一个接一个地行经这里。他们俯身,先用前额触碰圣木,再用眼睛触碰,然后亲吻它,但没有人会用手触摸它。这个仪节一直进行到正午,完结时会有一个长达三小时的受难节崇拜,当中包括经课、诗篇、书信和福音,全都是跟基督受难有关。其中一段旧约经课是《以赛亚书》五十二至五十三章“受苦的仆人”那一段。到三点正,有人诵读有关耶稣死亡的记载,很可能是《约翰福音》十九章17-37节。当日以在坟墓外进行的崇拜作结,纪念基督被葬。

受难日的陈设、穿着要点

当天,圣所的陈设与平日有所不同:圣坛(圣桌)不会铺上圣桌布,亦不会在 圣坛(圣桌)上摆放十字架和蜡烛。圣堂内亦不会摆放进堂十字架及福音十字 架。

至于袍服方面,诗班员可穿内袍(白长袍)。如崇拜中有举行“共领圣餐”仪节,主礼可穿上祭袍(黑长袍),但要在举行“十架敬礼”仪节时除下,到这仪节完毕时,才重新穿上。

圣难日礼仪结构

1、召聚

2、圣道礼仪

3、宣认十架

4、会众祷告

5、同领圣餐,受难日不举行圣餐就是不在受难日祝圣饼和酒。作者认为受难日是可以同领圣餐的,就是圣周四主设立圣餐日余留的圣饼。

6、差遣

受难日经课所渲染的旋律

在基督教的传统中,受难节和复活节的经课会很突出地使用《约翰福音》,因为《约翰福音》的记载烘托出一种得胜的气氛。

在约翰福音,基督临终所说的话是“成了(It is finished)”。苦难终结了。 祂已经历一切苦难,而此时死亡就要临到祂身上了。祂带着痛苦但沉稳地走过悲苦的路,而现在终结了。“成了”。然而,除此之外,还有“完成了”的意思。希腊文的版本近乎是“完满了”的意思。一些事情给成就了,一些无可量计的、永恒不变的、改变全人类和他们创造者之间关系的事情成就了。使徒保罗告诉我们,这就是“上帝在基督里使世人与自己和好”(林后5:19),虽然那个过程在伯利恒的马槽里开始,但却在耶路撒冷外的山上推至高峰。对约翰来说,十字架就是一切得以成就。它不是灾难,也不是失败或悲剧。这是上主的旨意,是救赎世界的方法。 这是给全人类的好讯息、福音。

受难日的圣道礼仪内容

旧约经课 :

《以赛亚书》52章13节至53章12节关于受苦的仆人。

诗篇22,以“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首尾启应

新约经课:

《希伯來书》10章16–25节(或)《希伯來书》4:14-16,5:7-9

福音经课:

《约翰福音》18:1-19:42,读毕后必须静默,即使随后应当有讲道。

这些经文都是为了点出耶稣受难带给人类的意义。

宣认十架的表现形式

在圣堂门口先摆放十字架,不需用布遮盖。整个仪节只需一个十字架,亦只可在圣所内放置一个十字架,供“十架敬礼”用。

主礼与持烛侍者在圣堂门口齐集,由主礼持十架站在圣堂门口,两位持烛侍者在十字架两旁。全体站立,面向主礼手持之十架。

十架进堂时,主礼将前后三次高举十架,先在圣堂门口,然后是圣堂中央,最后是圣所前。每次高举十架时,主礼会停下来领众启应:

主礼:“看啊!这十字圣架,救主悬于其上!”

会众:“来吧!我们同来敬拜!”

每次启应后,将静默片刻,会众向十架鞠躬,也可跪下致敬。

十字架将安放在圣所前,左右两旁摆放蜡烛。先由主礼行致敬礼。敬礼方式可按各堂习惯或信徒个人的敬虔:可站立,可跪下,用手亲抚十架,或亲吻十架,或作祈祷。

仪节结束时,主礼将十字架移放在圣所内,十架两旁亦摆放一对蜡烛。

这里推荐作者翻译的南非圣公会的宣认十字架的礼文。这个其实是中世纪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基督的谴责”。它基本的结构是来自旧约《弥迦书》。

宣认十架的一种形式(南非圣公会)

牧:上帝对我们说我的民啊,我到底对你们做过什么?有什么地方得罪你们?请回答我!我将你们带出埃及,脱离奴役,重获自由;而你们却将你们的救主送上十架。

众:至圣上帝、至圣刚强者、至圣永生者(三圣颂),求你怜悯我们。

牧:我引领你们,历经四十年,终得平安走过旷野。我从高天赐下吗哪供养你们,还引领你们进入丰富之地;而你们却将你们的救主送上十架。

众:至圣上帝、至圣刚强者、至圣永生者,求你怜悯我们。

牧:我还对你们做过什么?我把你们当作我最心爱的葡萄枝子栽植,你们却长出苦果。我饥渴之时,你们却给我醋喝,还用长矛刺入你救主的肋旁。      

众:至圣上帝、至圣刚强者、至圣永生者,求你怜悯我们。

牧:我在你们眼前掀开海洋,你们却用长矛刺开我的肋旁。

众:我的民啊,我到底对你们做过什么?有什么地方得罪你们?请回答我!

牧:我用云柱引领你们的道路,你们却将我带到彼拉多的庭堂。

众:我的民啊,我到底对你们做过什么?有什么地方得罪你们?请回答我!

牧:我在旷野用吗哪使你们得活,你们却用鞭挞苦待我。

众:我的民啊,我到底对你们做过什么?有什么地方得罪你们?请回答我!

牧:我将磐石中的琼浆赐给你们,你们却叫我喝下苦酒。

众:我的民啊,我到底对你们做过什么?有什么地方得罪你们?请回答我!

牧:我将君王的尊荣赐给你们,你们却强逼我带上荆棘冠。

众:我的民啊,我到底对你们做过什么?有什么地方得罪你们?请回答我!

牧:我将你们升到高位,你们却把我钉上十架。

众:我的民啊,我到底对你们做过什么?有什么地方得罪你们?请回答我!

牧:基督,我们敬拜称颂你。

众:因你籍着十架和宝血救赎了我们。

牧:一切的权柄、赏赐、智慧、能力、尊贵、荣耀、称颂当归给那被杀的羔羊!

众:基督,我们敬拜称颂你。因你籍着十架和宝血救赎了我们。

牧:惟有你当受基督的尊荣,因你舍身流血就使万族万国万民得赎,你还造就他们成为君尊的祭司可以服侍上帝,让他们的权能遍满天下。

众:基督,我们敬拜称颂你。因你籍着十架和宝血救赎了我们。

牧:他就是那爱我们并用他的宝血释放我们脱离罪恶,使我们成为天父上帝的君尊祭司,圣洁国民。

众:愿荣耀权能都归给他,直到永水远远。阿们。

很多礼仪学者提出宣认十架的礼文很重要。因为三圣颂是东方教会的特有礼文,西派教会唯独在受难节的敬礼十架的礼仪当中,会读出东方教会的三圣颂。整个的基督谴责词,在人们宣认十架的时候诵读出来,带给信徒强有力的属灵震撼。

受难日是否可以授圣餐

在救主受难日领受“预留的圣餐”(即是在设立圣餐日祝圣了的),见于七至八世纪的罗马,并且是饼酒同领的。自九世纪,教堂则只会预留祝圣了的饼,却不预留祝圣了的酒,而且在很多地方,领圣餐的人数都减少,尽管在某些宗教场所仍坚持举行一般的圣餐礼。在中世纪后期,来往“安眠之坛”(教堂的侧廊或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地方,设立的小圣坛,象征耶稣安息)的巡行礼仪变得愈来愈丰富,以致宗教改革家——当中大部分人在原则上都不认同预留圣餐,认定要放弃这方面的礼仪传统。英国圣公会以往传统支持圣周五不授餐的理据,“我非常渴望在受害以前和你们吃这逾越节的宴席。我告诉你们,我不再吃这宴席,直到它实现在上帝的国里。”(路22:15-16和修本)

现在有新的观点认为是可以的。虽然在圣周五不宜举行圣餐礼中祝福饼酒的仪式,却可以同领在圣周四预留下来的圣餐饼(已经祝圣过的)。使徒保罗曾劝勉说,“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宣告主的死,直到他来。”(林前11: 26)

同享饼酒是对基督的死一个具影响力的宣告。它同时表达我们与祂团结共融。若我们要照耶稣的说话作为与祂吃喝的参考,最好就是看看祂跟雅各和约翰所说的话:“我所喝的杯,你们能喝吗?我所受的洗,你们能受吗?”他们对他说: “我们能。”耶稣对他们说:“我所喝的杯,你们要喝;我所受的洗,你们也要受。”(可10:38-45)若在受难日,我们同领主的杯和主的饼,这其实更加能够体现我们与主在受难这件事上联合,有份于主耶稣死而复活的荣耀。

圣时(Holy Hours)

在受难节还有一个崇拜,就是圣时崇拜。一般被简单称为 “The Three Hours” (“三小时”,举行从受难日正午十二点(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到下午三点(耶稣断气)历时三小时的崇拜)。它的起源来自耶稣会和秘鲁人,却于圣公会植根。崇拜中有一系列讲道,由一位通常只穿黑色长袍,在讲道坛上寸步不离的传道人负责,而且一般是按照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说的七句话来讲七篇道(12:00-15:00,平均间隔半小时),还包括圣诗、祷告和静默。

受难日的结束礼仪

十字架会被缓缓地从圣所上的位置搬下来,像棺木般平放,由四个人抬到充当坟墓的位置。那个充当坟墓的位置可以是教堂圣坛一侧平日不用的门廊,也可以是教堂里一个特制的“坟墓”。当十字架被搬到“坟墓”,圣坛事奉人员就会关上门或闸,呈现出耶稣被埋葬时的情景。

此时适宜的祷文:主耶稣基督,永生上主之子,在这个晚间时分被埋葬在坟墓里。愿所有信靠祢的人,都尊这墓穴为滋长盼望的地方:叫我们因自己的罪,就是令祢受苦的罪,心里悲伤,又愿我们归于尘土之时,我们的灵魂能与祢活到永远。阿们。

受难经崇拜-黑暗日课

受难节的时候还有一种特别的崇拜,叫做黑暗日课,也被叫做熄灯礼拜。受难经崇拜(Tenebrae)始于中世纪,源自拉丁文【黑暗日课】(The Service of Darkness),意在让信徒体会主耶稣的受难(可15:33)。在礼仪中,每唱一首圣诗或念诵一段经文,就熄灭一根蜡烛,直到将原本点亮的蜡烛都熄灭——完全漆黑为止。

礼仪中使用的是一个独特的烛台的样式(如图示),上面可以盛放15支蜡烛,天主教会的圣职人员,从圣周三到圣周五的三天,在夜祷和早祷当中,都要念相关的诗篇(差不多14篇)和圣经的经文(《耶利米哀歌》),这些经课都是和耶稣的受难和成就大功有关的。有礼仪学家,把这些诗篇和圣经经文整理出来,形成一个特别的崇拜。现已风靡欧美的各个宗派的教会,如天主教、圣公会、路德宗、长老会、卫理公会等很多的教会都会举行黑暗日课。

崇拜的形式,牧师首先宣召,提出崇拜的主题,然后会众以诗篇启应(14篇诗篇)。一篇诗篇念完就会熄灭一支蜡烛,直至14根蜡烛全部熄灭,只剩下最上面的顶尖上的蜡烛始终点燃,象征耶稣的生命。整个崇拜的气氛有一种紧凑的紧张感,等到整个崇拜结束之后,再把蜡烛吹灭,象征着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死。整个崇拜过程,教堂里的灯尽量关闭,除了一些交通用灯,只留下圣坛上的烛台。

圣周六

圣周六这一天既不举行圣餐,也不领圣餐。圣周其中一个巧妙之处,就是每天的礼仪在结束时出现转折(延展性),从而将我们的默想、思考和祈祷,推动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棕枝主日,我们并不该预期在离去时还一直挥动着棕枝,唱着“和散那”。我们诵读“受难事迹”并继续往前走,以致我们差不多要进入设立圣餐日和救主受难日的情绪。然后,在设立圣餐日当天,我们不是为了快快回到在楼房上充满团契的温暖亮光之中,而是要面对黑暗与黑夜,孤寂与背叛。

在救主受难日,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绪回家?当然,我们带着十字架,并它的羞辱和光荣的沉重情感回家。不过,某程度上,我们同时带着的还有那片空白,那个巨大的缺口,就是在周五下午三时与连系周六、日的深夜黑暗中所发生的事之间的巨大缺口,也就是破晓之前,在神秘、没有人眼得见的情况下,耶稣冲破坟墓的时候。

这种气氛就汇聚在圣周六,其实大家都在等候着这个耶稣冲破坟墓,挣脱死亡捆绑的时间,所以我在这个地方特别把圣周六的祝文把它列出来。

圣周六祝文、经课

祝文

上帝,天地的创造主,祢爱子被钉死的身体,在这安息日被安置在坟墓里享安息:求祢使我们能够和他一起等待第三天的来临,并与他一同复活,共享新的生命;圣子和圣父、圣灵,惟一上帝,一同永生,一同掌权,永世无尽。阿们。

经课

《诗篇》31:1-4,15-16

《约伯记》14:1-14(或)《耶利米哀歌》3:1-9,19-24;《彼得前书》4:1-8

《马太福音》27:57-66(或)《约翰福音》19:38-42

圣周六的气氛是一种焦虑、等候、盼望。有两处经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圣周六耶稣已死,还没有显出他的复活的这一过渡阶段中我们的生命状态。“在肉体里,他被治死;但在灵里,他复活了。他藉这灵也曾去向那些在监狱里的灵传道”(彼前3:18下-19和修本)。“惟愿你把我藏在阴间,存于隐密处,等你的忿怒过去;愿你为我定了日期记念我。人若死了岂能再活呢?我只要在我一切争战的日子,等我被释放的时候来到(“被释放”或作“改变”)。”(伯14:13-14)使徒信经中“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被钉于十字架,受死埋葬,降在阴间”。

主复活日

复活节的守夜传统

复活日开始于圣周六的傍晚,因此从傍晚开始,就进入到守夜的传统。复活日是“逾越三日庆典”的第三日,也是伟大五十天复活期的第一天。耶稣的死亡与复活是不可分离的,它是一个救赎的奥迹,一个整体的两面。故此,守夜礼仪是逾越准备期的结束,是耶稣死亡奥迹的高峰,也是祂战胜死亡而荣耀复活的五十天庆祝期的开始。圣周六又称为“神圣的一夜”,因为这一夜基督“为我们驱逐邪恶,涤除罪过,使罪人得悔改,忧伤者得喜乐”;它又是“幸福的一夜”,因为“天上与人间重新走上合一之路,上帝与人类再次和好如初。”

守夜祈祷是教会古老的传统,始自使徒时代。每个犹太家庭在逾越节前夕必定共进逾越庆典晚餐,耶稣与门徒的最后晚餐,正是逾越节晚餐(参路22:7-13)。犹太人十分重视这一夜,并举行守夜礼,因为“这一夜是上主领他们出埃及所守的一夜,也是以色列子民世世代代向上帝常守的一夜”(出12:42)。因为基督徒的复活节是新的逾越节,所以基督徒也同样守这节,更重要的是耶稣基督在这一夜摧毁了死亡的枷锁,凯旋地走出了阴间,真正的代罪羔羊为我们作了祭献,祂的宝血把平安带给每个信徒的家庭。圣奥古斯丁称复活日前夕守夜为“一切神圣守夜礼之母”(Mother of All Vigils),因这夜是因上帝而守的夜(出12:42);《路加福音》12章35–37节也劝导我们要做忠实的仆人,手持油灯,等待主人回来,那么,当祂回来时,看到我们守夜不寐,必邀请我们与祂共餐。

复活日礼仪结构

1、光的庆典

2、圣道礼仪

3、圣洗礼(入门圣事)

4、圣餐

光的庆典

1.祝圣新火

祝圣祷文:主啊,祢借圣子照亮我们的生命,求祢祝福这火焰,燃起我们对祢的向往,以纯洁的心灵,借此逾越庆典,参与永恒光辉的喜庆,这都是靠着主耶稣基督的圣名。

2.制备复活节大蜡烛

祝圣新火之后就来点燃复活节大蜡烛(如图示)。这个是基督教文化艺术性的体现,可见于英国、瑞典、罗马的大教堂。

主礼牧师在复活圣烛上先刻上十字架圣号,然后上方是希腊文的“Α”(阿拉法)与下方的“Ω”(俄梅戛),最后是本年年份。并说:

主礼:起始和现在(画十字架圣号)都属于基督,衪是始(Α),衪是终(Ω),万有的真源,寰宇的依归。时间属于祂(年份数字),世代属于衪(年份数字);光荣与权能也属于祂(年份数字),直到永远(年份数字)。

然后主礼在复活圣烛上嵌上乳香钉,并说:

主礼:(上)因祂神圣(中)及光荣的圣伤,(下)愿基督──我们的主(左)护卫我们,(右)保守我们。

3.传递圣光

持烛之牧者应在点燃复活圣烛后,走到圣堂门口,持烛之牧者稍停下来,让会众齐集后,面向圣堂门口,高举圣烛,第一次宣读或唱颂:“基督之光。”会众随即回应:“感谢上主。”之后,侍从便从圣烛取火,先点燃部分会众手持的小蜡烛。

持烛之牧者走到圣堂中央时,再次停下来,高举圣烛,第二次宣读或唱颂: “基督之光。”会众回应后,侍从再从圣烛取火,点燃其他会众手持的小蜡烛。当所有小蜡烛都点燃后,持烛之牧者继续前进。进入圣所后,便转身面向会众,再次高举圣烛,第三次宣读或唱颂:“基督之光。”会众回应后,持烛之牧者把圣烛放在烛台上,通常在讲道台旁边。

4.复活节宣报词—逾越颂

《逾越颂》可能是来自米兰教会,但到后来衍生出不同版本并在教会内流传。这篇祷文融汇了多位早期教父,特别是圣安波罗修(St Ambrose)在逾越节的讲道。它的作用在于鼓励我们对复活前夕守夜礼的反省。(参罗国辉神父《逾越》)

圣道礼仪

旧约经课一

《创世记》1:1–2:4上帝创造世界

答唱:《诗篇》104:1-7

旧约经课二

《出埃及记》14:10-15:1越过红海

答唱:《出埃及记》15:1下-3,6,10,13,17

旧约经课三

《以西结书》36:24-28以生命的水浇灌

答唱:诗篇42:1-6上

复活欢呼

全体站立。圣堂所有灯光随即亮起。

主礼:哈利路亚!基督已经复活!

会众:主果然复活!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此时,圣堂即行鸣钟,号角手吹响号角。会众可敲响敲击乐器(之后《荣归主颂》、祝文、书信、福音)

入门礼仪(洗礼)及重申洗礼誓约

主礼:各位弟兄姐妹,让我们在基督显示复活的时刻,与即将领洗的信徒,一同宣认教会的信仰,并重申在洗礼时向主许下的承诺。

全体面向洗礼池(盆)。

主礼:你是否相信和信靠上帝圣父?       

会众:我信上帝,全能的圣父,是创造天地的主。

主礼:你是否相信和信靠祂的儿子耶稣基督?  

会众:我信我主耶稣基督,是上帝的独子,因圣灵的能力成孕,由童贞女马利亚所生。祂在本丢彼拉多手下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降至阴间;第三天复活;升天,坐在圣父的右边。祂将要再来,审判活人死人。

主礼:你是否相信和信靠圣灵?  

会众:我信圣灵,我信圣而公的教会,我信圣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体复活,我信永生。阿们。

主礼:你是否愿意拒绝魔鬼及魔鬼各样行为;当陷落在罪恶里,你是否愿意悔改,转归上帝?    

会众:我愿意,愿上帝助我。

主礼:你是否愿意传扬主道,身体力行,见证主耶稣的福音?  

会众:我愿意,愿上帝助我。

主礼:你是否愿意在人群中寻找基督,服侍基督;爱你们的邻舍如同自己? 

会众:我愿意,愿上帝助我。

主礼:你是否愿意奋力追求正义与和平,增进人类的尊严?    

会众:我愿意,愿上帝助我。

复活期

大斋期和它的“四十天”,由复活期和它的“五十天”取代,而这“五十 天”一般被称为“光荣五十天”(The Great Fifty Days),而这一次日子的数目 是准确的。由复活日起计四十天,我们就来到“升天日”(Ascension Day),而 再过多十天,便是“圣灵降临日”(Day of Pentecost)。

“五十天如一日”的来源

首先,根据路加和保罗的观点,复活的救主的显现呈现出一段时间。

提阿非罗啊,我在第一本书中已论到耶稣从开头所做和所教导的一切事,直到他藉着圣灵吩咐所拣选的使徒后,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他受害以后,用许多确据向使徒显明自己是活着的,在四十天之中向他们显现,并讲说上帝国的事。(徒1:1-3和修本)

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最重要的就是:照圣经所说,基督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还显给矶法看,又显给十二使徒看,后来一次显给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现在还在,却也有已经睡了的。以后他显给雅各看,再显给众使徒看,最后也显给我看;我如同未到产期而生的人一般。(林前15:3-8)

其次,根据约翰的见证:整个复活节的事件发生在已经复活、正在升天的主赐下圣灵的那一个时刻。

主对抹大拉的马利亚说:“不要拉住我,因为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你到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上帝,也是你们的上帝。”(约20:17)

在同一天的稍后时间,祂在楼房向祂的门徒吹气,并说:“领受圣灵吧!”(约20:22)过了八天,早前曾说过“不要拉住我,因为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 父”的耶稣向多马说:“把你的手伸过来,探入我的肋旁。”(约20:27)

这些证据表明,在使徒约翰的观念中,耶稣的复活、升天和耶稣赐下圣灵,好像是同一时刻发生的事情,即耶稣复活当天就已经把圣灵赐给他们,耶稣升天发生在复活之后没多久;而按照路加的记载,耶稣升天发生在四十天之后,耶稣升天之后的第十天,门徒才得着耶稣应许的圣灵,说起别国的话来(徒2:1-13)。

所以,教会设立五十天,作为纪念耶稣复活的日子。这个时间的界限,既满足了路加的见证,同时又把耶稣的复活、升天、赐下圣灵,这三件事情作为密不可分的一个伟大的重要事件来看,因此教会传统视五十天如一日。

复活期的经课特点

复活期的旧约经课部分为《使徒行传》所取代。因为它当中包含大量为上主复活作证的讲论,而另一部分是因为它描写出教会在复活节、圣灵降临日经历的惊人成长。

在复活期,“复活欢呼”——“哈利路亚!基督已经复活!主果然复活!哈利路亚!”——不是只限于一开始问安的时候。我们绝对可以在福音经课后,在讲道开始或结束时,以及在祝福前,或者自发性地在任何崇拜主领觉得合适的时候用“复活欢呼”。

复活节的特别礼文

复活颂(编自《罗马书》和《哥林多前书》)

一、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基督,已经被杀献祭了:所以我们守这节,

二、不可用旧酵,也不可用恶毒邪恶的酵;只用诚实真正的无酵饼。

三、基督既从死里复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他的主了。

四、他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他活是向上帝活着。

五、这样,你们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向上帝在基督里却当看自己是活的。

六、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

七、死既是因一人而来,死人复活,也是因一人而来。

八、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

但愿荣耀归于父、子、圣灵,起初这样,现在这样,以后也这样,永无穷尽。阿们。

复活赞(Victimae Paschali),由11世纪的法国的一位教会学者编订,建议由一位女牧师来带。

牧: 各位弟兄姐妹,请大家仰望逾越节的羔羊,高歌称颂,感谢为祭。

众: 羔羊赎回了群羊,圣洁无暇的基督,使世人与天父重归于好。

牧: 永生和沦丧展开了决斗,叫人惊叹;生命的主宰,死而复活,永远为王。

众: 抹大拉的马利亚请告诉我们,你在那里看到了什么?

牧: 我看到永生之主的坟墓,和他复活后无比的荣光。

众: 还看见天使作证,还有裹头巾和细麻布。

牧: 基督,我们的盼望,已经复活,他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

众: 我们知道,基督确实从死里复活。胜利的君王,求你怜悯我们。阿们。

复活之路,针对苦路默想,英国教会特地编订了19站的复活之路的默想。

1. 地大震动 太28:2-4

2. 抹大拉马利亚发现空坟 约20:1-2

3. 使徒奔向空坟 约20:3-8

4. 天使向妇女显现 太28:5-8/可16:3-8/路24:2-9

5. 耶稣遇到妇女 太28:9-10

6. 以马忤斯之路 路24:28-35

7. 耶稣向使徒显现 路24:36-43/约 20:19-20

8. 耶稣应许赐下圣灵 路24:44-49

9. 耶稣差遣门徒 约20:21-23

10. 耶稣吹气赐下圣灵 约20:22-23

11. 耶稣向多马显现 约20:24-29

12. 耶稣在加利利海边显现 约21:9-13

13. 耶稣对付彼得 约 21:15-19

14. 耶稣和所爱的门徒 约 21:20-23

15. 耶稣一次向五百人显现 林前15:3-6

16. 耶稣在山上差遣门徒 太28:16-20

17. 耶稣升天 徒1:3-11

18. 圣灵降临 徒 2:1-11

19. 耶稣向保罗显现 徒 9:1-18/林前15:8

耶稣升天

马太和路加都有讲述门徒“拜”(worshiping)升天的耶稣。福音书很少用这个字来形容他们与耶稣的关系。这往往都发生在一个启示的时刻,一名门徒突然间比以往更深入地理解到某些事情的时刻,而且几乎必定是一个他们对祂的身份有更多认识的时刻。这是因为他们终于明白祂是谁,自然而然所产生一种行动上的回应。他们敬拜祂,并且满有喜乐。升天是最后一次救主复活的显现(尽管保罗认为他的归信是另一次显现)。这次显现不再涉及悲伤,就如抹大拉的马利亚带着的那份悲伤,也不涉及罪疚,就如彼得带着的那份罪疚,也不带疑惑,就如多马带着的那份疑惑。如今的显现,完完全全是祝福、差遣、喜爱和圆满。

从升天日到圣灵降临日

从升天日到圣灵降临日之间有10天(应该是9天,因为第十天圣灵降临),公祷书中升天后主日(复活期第七主日)的祝文很好地表达了这一段时间我们应该有的一种生命的领受:

上主啊,荣耀的君王,祢已经将祢的独生子耶稣基督升入高天带着极大的胜利进入祢的天国,我们呼求祢,不要使我们陷于不安,赐下祢的圣灵来坚固我们,并且领我们进入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曾去过的地方;主基督与祢一同永生,一同掌权,在圣灵的合一里,结连于同一位上主,从现在直到永远。

圣灵降临日的前瞻性

我们在圣灵降临日要注意怎样谈及圣灵。这天是圣灵来临到基督徒群体身上的日子,但不是第一次经验圣灵,仿如以往从来没有圣灵一般。《创世记》谈到创世之时,灵运行在水面上(创1:2)。天使报喜时,圣灵荫庇马利亚(路1:35)。当马利亚探望伊利莎白,伊利莎白被圣灵充满(路1:41)。当耶稣领洗时,圣灵降临在祂身上(路3:22)。上主的灵充满全地,但我们在圣灵降临日所庆祝的,是圣灵来临到基督徒群体身上,而这就是为什么这天有时会被称为“教会的生日”的原因。圣灵降临日的讲章,多注重的是应许得到实现,发展到了圆满的前瞻性信息。

圣灵降临日的隆重祝福

愿圣灵,就是在创世之时运行在水面上的,给你注入祂赐予的生命。阿们。

愿圣灵,就是永生之子来到世界时荫庇童贞女的,让你在侍奉上主之中满有喜乐。阿们。

愿圣灵,就是在圣灵降临日燃烧教会的,使世界到处都充满复活基督的爱。阿们。

疑难解惑

1.本文介绍的大斋期的节期传统和礼仪实践,是属于普世基督教的礼仪遗产,不具有宗派的特性。在实际的教会实践层面,仍旧尊重不同宗派教会的差异性。

2. 高派教会礼仪和低派教会礼仪的区别。所谓高派教会指的是基督新教的圣公会、路德宗和卫理公会,甚至欧洲的长老会,都比较重视传统基督教礼仪。所谓低派,又称福音派,比较强调的是传福音或福音见证。

3.大斋期是节期的名称,和具体禁食要求的大斋、小斋不是一个概念。

讲员:上海国际礼拜堂牧师,毕业于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曾在香港圣公会明华神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研修,主攻“公祷书的历史与传承”。个人兴趣收藏赏鉴中英文各种版式公祷书(Book of Common Prayer),曾在海外发表文章“An Analysis of the Compilation and Writing of 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 in the Chung Hua Sheng Kung Hui”。


评论0

    关键词
    分类 +More
    阅读排行
    • 今日中国,有多少变了味的基督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督教发展迅猛,有人估计目前中国的基督徒有一个亿,也有人说是8000万,也有保守估计的,说有3000万,其实不管有多少,数量不是问题,质量才是生命线。......
    • 《圣经》和《古兰经》中的先知

      “先知”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所构成的三大一神教系统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通过对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比较,以及对《圣经》、《古兰经》中相对应的先知的介绍,初步探讨了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联系与区别。......
    • 韩国来华膜拜团体新天地教会在沪传播研究:2002-2018

      发源于韩国的膜拜团体“新天地”目前在全球发展迅猛,已遍及包括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该膜拜团体的各支派自上世纪90年代零星传入我国境内以后,发展成规模的地区分会已超过251个,其中中国大陆的安德烈支派和雅各支派下属省市区县的“新天地”分会总数已超过100个,占到了40%,所控制的人员数量已超过5万,包括各级骨干、所谓圣徒、洗脑班受害群众等。......
    • 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以过学界对倪柝声的思想和地方教会有不同角度的研究,但缺少完整系统的梳理,笔者通过比较和分析倪柝声的著述及地方教会的教牧模式,总结并挖掘出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 华人基督徒离教原因分析

      本文收集了65位基督徒发布在ex-Christian.hk网站上的离教见证文本, 并对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基督徒离教原因可分为四类:教会等级制森严与纪律严苛;个体自由与选择受限;对旧约中的上帝和基督教教义的疑惑;以及对教会团契人际环境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