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用户您尚未登录,还不赶紧

读《罪身成义:温州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有感

作者 : 唤归
2023-09-04
分享:

温州基督徒身上的“温州”极易识别;

温州基督徒身上的“基督”难以辨识。

作为与《罪身成义:温州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的作者张杰克同为温州地区教会的80后基督徒,虽在温州不同的区/县接受、经历与见证基督教信仰,但对身处那共同的历史时空、文化处境与信仰背景的笔者来说,本书读来似乎让笔者有一错觉,彷佛是与作者相识已久的同伴。在彼此独特的生命里似乎有相似的历史波荡、文化印记与信仰情感。

本书出版后,笔者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信息,后来就购入阅读。读来,既熟悉又惊悦。后来与作者取得联系,写一点东西作为读后的回应,但时至近日才得下笔。虽与作者年龄相近,但笔者作为温州基层教会的“草根”传道,所受的训练实难企及本书作者的学术研究高度,本文仅作阅读本书的读后感。

为何说阅读本书让笔者既熟悉又惊悦呢?熟悉,是因为在作者作笔下的温州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其大多数的事件正正是笔者在信仰旅程与教会生活中都曾或多或少有过的体验与感知。作者在其投入性地实地实人的接触、观察与研究所呈现的成果,其中的事例亦是相当数量的温州基督徒共有的一些信仰经验。因此,杰克弟兄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现今温州地区相当部分的基督徒,他们对信仰与生活的理解与实践的面貌。

因此,温州本土的基督徒读来定是熟悉感满满,例如各类偶像化的因素存在于信仰与生活之中,以及教会内外的人际关系等。惊悦,是因为杰克弟兄在看待这些身处在多层群体关系的信仰个体,在面对他们一个又一个实际发生的信仰与生活的事件时,以其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与理论以及神学的思考,作为对当事人与事件的解析,并提供就不同问题本身相应的参考建议与解决方向。例如“村庄中的基督徒”(83-85页),“神圣空间中的听道与讲道”(133-147页)等。他在描写的事件同时又在故事之中地尽可能地寻找、并锁定那之所以发生,发生之后之所以被人如此理解的根由。见常人所不见。

而令笔者思索良久与为之钦佩的乃是作者的书名《罪身成义:温州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中的“基督徒”三个字。相信作者对于温州基督教先具有历史与普遍现状的宏观视野,再采取微观的个案入手,进而真实且生动地呈现书中温州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的面貌。作者选择了从小中见大,以小而映大的研究径路与写作基调。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那个基督徒所信的“教”,而强化那个信基督教的“人”。将焦点从大处崇高的“基督教”转移为为小处具体的“基督徒”。将集体化的“教”作为解读个体化的“徒”之背景版。但并非顾此失彼。本书的精彩与绝妙之处,恰恰在于作者对个体生命与个别事件的描写与解读,反而更加深刻地描绘了这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是身处在一个正在书写他们生命故事的群体关系内,这是他们赖以生存又难以摆脱的一个个的“命运共同体”。

就此,作者为读者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究竟是什么在主导、塑造与编织温州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是天国的福音?是当地的人文传统还是教会的历史延续?是某种价值取向之下的群体意识?是什么因素连结与决定了基督徒之间的关系素质?是个体自身在生命中某些的神秘经历?或是全部都有,反而圣经的真理在温州的基督徒的身上,实际并不具备统摄性的地位?

温州人向来是以经商闻名且走遍天下的一群人。除了地理环境与历史变迁的因素,让温州人敢闯敢拼,其历史上的永嘉学派的“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的实用主义思想也无不影响着温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商人思维在温州人的身上有着深入骨髓与遍及人生的印象,指导着温州人对世界的理解,组建家庭,交友,以及对信仰的认知与选择等。在满足自身利益需求时,显然又至少得在名义上去符合传统的道义。作为活在东瓯大地之上的温州基督徒,日常之中又与非基督徒交往密切,便难以对此文化基因完全免疫,可又难以自知,便习以为常。

本书的写作涉及了基督徒的归信与属灵争战,在村庄中的基督徒如何看待与处理基督信仰与社群的关系,在基督徒聚会与祷告中的信仰表达,传道人的角色与意义,以及个体的苦难与教会在世面临的社会处境等议题。对笔者而言,在书房中读来,却彷佛就置身在作者作描述的现场。在阅读中,时不时的一些记忆浮现出来,杰克弟兄对某些事件与人类的反思亦挖掘了笔者自身在所在教会的处境中一些无法言表的感受,同时也点亮了“身在此山中”的盲点与盲区。本书在描写温州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但也在诠释温州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之实践的积极面与消极面。

这一系列的议题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也是本书的中心命题,那就是“罪身成义”的问题。在“罪”与“义”之间,是人如何认识上帝又认识自己的问题;是人在上帝面前,也在众人之中的自我认识。更进一步讲,是拿什么来进行自我认识,以什么来建立我的自我身份,在什么样的群体中我的自我形象又是如何,在日常的宗教生活里面我该怎么看待自己,在经历一些神秘、苦难与群体的事件之后我又是谁,教会在社会中的集体形象又是什么样子的问题。是一个“罪身”如何“跨界”去“成义”的问题。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也是基督徒不可回避,却又难以深度触及的问题。在真实的面貌与现实的脸谱之间,作者以大量的实例与严谨的学术的讨论去分析、去捕捉、去书写要在上帝,在教会之中,在大众面前“成义”的一个个与群体难解难分的“罪身”。

举笔者自己的例子来说,关于信仰上帝的人在如何去认识与表达自己的事情上,笔者所了解的温州地区的教会,无论是在讲台上或是讲台之下,众人甚少涉及,或者不予涉及(避免谈论)。想必有传统的原因,当然也有对教会属灵生态的现实考虑。约翰·加尔文所说“认识上帝更认识人,认识人更认识上帝”的思想,并不均衡地常见于温州地区大部分的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

从群体生活的角度而言,笔者曾亲身观察与经历过,一些教会里面的弟兄姊妹,他们在教堂之内的生活与教堂之外的生活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教堂里面时,他们会谈论属灵的事,上帝的事,圣经的事,教会的事,不会刻意或明显地涉及到对具体之人与具体事件的看法,总是承认自己的“软弱”与“亏欠”,似乎这是对自己最安全的方式。而传道人在讲道时也会为自己留有余地,在对一些社会与教会的不好现象进行批判之前、之时与之后,总是把自己也包括被批判的对象内,不然免得众人说他骄傲。这不一定是出于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与反思,反而有可能是在维护自身在这个属灵群体中的公众形象。

而有一些传道人,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会藉着讲台宣传自己的经历与事工,输出神学的知识,或说明自己认识某些有影响力的人,来提升自己在信徒当中的属灵地位。似乎这是教堂之内的“罪身”以此在寻求在众人眼中的“成义”。可是,在他们教堂生活之外,日常生活之中却常常在谈论在教会的某些人和某些事,而在教会里其它的人,包括传道人以及信息的质量,便成为了其在家庭饭桌上或是小范围社交里的谈资。

令笔者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如果一个在教会里有一定地位的家庭,其家长对教会里的某一个人,特别是传道人说了什么,有什么样的看法,在家庭里传开了,那么这个家庭乃至他们的整个家族基本上会对这个人形成认知固化与道德形象的定型,无论是正面或负面,一般情况下,都将左右这个人在教会里面的形象与服侍。谈论的内容包括这些被谈论者的家庭状况,道德表现,人际关系,坊间传闻,社会成就以及服侍果效等,而这些在教堂之内的生活是不会明显被提及,在一些人看来这些也是不应该被提及的。同时,他们几乎较少在教堂之外的基督徒生活层面或社会层面谈及自身的“软弱”与“亏欠”,这或许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自己或教会在社会上的形象。可是,似乎这些在教堂里寻求“成义”的人在教堂之外有意无意地去表达他们那个形影不离的“罪身”。温州基督徒在“罪身”与“成义”之间,熟练与自然地“跨界”。

作者并未将“罪身”与“成义”的思考径路停留在温州基督徒个体的层面与教会内部的群体关系的层面。本书亦涉及教会与世界,教会与黑暗势力之间的关系。就是当教会在面临一些挑战与冲击时,教会自身也在“罪身”与“成义”的层面上“跨界”。“罪身”是说教会因自身内部的亏欠所造成面临的艰难处境,将其原因归结为上帝对不健康教会的管教与提醒;“成义”是指因教会在世上的独特性,导致黑暗与罪恶的势力对教会的攻击。将其原因归结为撒旦的工作。不管是就内部问题还是外部现实,似乎都着眼于对现象的谈论与解决,而较少涉及到教会在世界之上的角色与任务,以及教会在上帝眼中的地位、计划如何的问题。也就是说,教会较少地去认识自己关乎教会是什么,教会当作什么的思考、研究与探讨。或者说,教会自身也在有意无意地集体回避教会如何认识自己的问题。

笔者认为,温州基督徒在其信仰与生活上所实践的,无论是对上帝的敬拜,还是人际关系的处理,或是服侍人员的选立与提拔,乃至政教关系的应对,所使用的资源与根据,在常态化的情况下,作指导的极大困难就是在当地千百年来一直传承的“经世致用,义利并举”之思想。这个看似是教会的“场外因素”形成了现今深具温州特色的教会与基督徒的群体,建立了其上帝观、自我观、教会观等。而并不是温州基督徒们平时在听经学道与祷告生活中所听与所讲的那样,让圣经本身作为建其立信仰与生活的主导性地位。

虽然温州基督徒会运用一些基督徒的词汇来描绘和解释某些事情,承认自己活在罪中有“软弱”与“亏欠”的事实。但实际上因为其对圣经真理,以及信仰缺乏深入与全面的了解,常以自身文化里已有的概念去定义圣经里的一些神学词汇,例如“荣耀”,“恩典”,“福气”,“合一”等,并应用在其信仰与生活之中获取“利”,反而可能虚化与掏空了这些字句在圣经中的原意,甚至沦落为“属灵口头禅”来作为自己的“义”。让上帝的“神圣启示”成为了自我的“此世福祉”的“贴心小助手”。

因此,温州基督徒在信仰与生活的实践,在事实上便削弱了、搁置了乃至抛弃了以上帝的创造、救赎与更新的圣经神学来作为认识自己,以及认识教会的真理基础。这便是笔者为何在文章的开头写下“温州基督徒身上的‘温州’极易识别;温州基督徒身上的‘基督’难以辨识“的原因。

作者在本书的行文之中,让作为读者的我隐隐有一感受,作者似乎在隐藏他的某种热情在进行学术的写作。作者的热情让他走近和走走进基督徒的生活世界与心灵世界,笔者想或许包括他自己的世界。无论这份热情来自上帝在他身上的托付,还是他对东瓯大地的乡土情,或是来自承继母亲那份为其祷告多年的灵火......笔者不确定,但笔者能够确定的是,作者与这份作品上帝给予温州教会的礼物。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变化。

新一代温州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也正在悄然或显然地发生一些改变,但作为在时空之内的“地方人”,老一辈的温州基督徒身上的历史延续与文化基因,依然还会在新一代温州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的实践之间若隐若现。我们要作的就是与上帝的携手,在福音的大能里,在上帝安排给我们的土地与时间内,写下作者当时硕论的初衷:“生命史”。这是你我专属于上帝,于温州教会的“生命史”。


评论0

    关键词
    分类 +More
    阅读排行
    • 今日中国,有多少变了味的基督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督教发展迅猛,有人估计目前中国的基督徒有一个亿,也有人说是8000万,也有保守估计的,说有3000万,其实不管有多少,数量不是问题,质量才是生命线。......
    • 《圣经》和《古兰经》中的先知

      “先知”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所构成的三大一神教系统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通过对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比较,以及对《圣经》、《古兰经》中相对应的先知的介绍,初步探讨了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联系与区别。......
    • 韩国来华膜拜团体新天地教会在沪传播研究:2002-2018

      发源于韩国的膜拜团体“新天地”目前在全球发展迅猛,已遍及包括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该膜拜团体的各支派自上世纪90年代零星传入我国境内以后,发展成规模的地区分会已超过251个,其中中国大陆的安德烈支派和雅各支派下属省市区县的“新天地”分会总数已超过100个,占到了40%,所控制的人员数量已超过5万,包括各级骨干、所谓圣徒、洗脑班受害群众等。......
    • 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以过学界对倪柝声的思想和地方教会有不同角度的研究,但缺少完整系统的梳理,笔者通过比较和分析倪柝声的著述及地方教会的教牧模式,总结并挖掘出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 华人基督徒离教原因分析

      本文收集了65位基督徒发布在ex-Christian.hk网站上的离教见证文本, 并对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基督徒离教原因可分为四类:教会等级制森严与纪律严苛;个体自由与选择受限;对旧约中的上帝和基督教教义的疑惑;以及对教会团契人际环境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