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用户您尚未登录,还不赶紧

轮椅捐赠、残疾神学与当代中国教会慈善文化建设

作者 : 孙山亦
2021-05-31
分享:

近年来在中国基督教慈善与社会服务中,轮椅捐赠是助残领域中一项持续不断的事工。据不完全统计,至2018年5月,中国基督教两会、爱德基金会与各地方教会,通过与境内外单位合作,先后在中国各地捐赠轮椅约 3万台(实际数字可能更大大超过此数。基督教全国两会社会服务部《2015社会服务事工年报》显示,当年在全国范围内捐赠轮椅6600台。另,2015-2017年间,爱德基金会在江苏省捐赠轮椅1531台)

其中,在河南、甘肃、青海、贵州、黑龙江、江苏等省份,捐赠数量均已超过千台。中国基督教两会于2015年开始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开展项目合作,向其捐赠100万元,用于捐赠轮椅,以及河南、湖北等地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建设

在这3万辆轮椅捐赠数据背后,是残疾人士这一组中国最大的特殊群体。最近一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残疾人总数为850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34%,城乡比为1:3。同期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2305万基督徒。平均开来,每一位中国基督徒身边生活着将近4位残疾人。但由于各种原因,残疾人这个广大存在的群体,却很少出现在公共生活视线中。

在社会助残领域,一直以来主要是两种进路:(一)帮助其获得医治康复。(二)帮助落实平等生活的社会权利。前者属于身体康复,后者属于社区康复。近年来,“社区融合”理念兴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以社区融合为导向的社区康复目标是促进残疾人在家庭和社区承担有意义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并且视为平等的社会成员。

随着 “社区融合”理念的推广,我国助残事业出现新的变化。以中国残联助残项目“长江新里程”计划为例。该计划第一期主题是“假肢服务”(2000-2005),第二期主题是“脑瘫儿童引导式服务”(2007-2012),第三期主题是“关心你的残疾人邻居”(2014-2018)。其中,第一二期属于身体康复,第三期则进入“社区融合”阶段。

关怀残疾群体,一直以来是基督教慈善与社会服务的传统。在时代发展与助残理念更新的背景下,中国教会与基督徒应当怎样去关怀服侍这一群体?这需要中国教会能够提供相关残疾神学,尤其是中国化的残疾神学的指引。

近年来西方出现的残疾神学,可以参考借鉴。残疾神学的出现,开始纠正“圣经使残疾人士被边缘化”的看法。在对待残疾的模式上,克里默(Deborah B. Creamer)在传统的“医治”和“社会”之外,提出了第三种模式,即有限模式——承认所有人的有限性,在对多样性与局限性的接纳和理解中,充实生活的意义和留有余地,使之不因残疾而被社会边缘化。这与当代中国残疾人发展事业中正在倡导的社区融合观念,是契合一致的。

在当代中国教会中,目前关于残疾主题的释经研究、神学思考和信息宣讲,尚且不多。教会在助残事工中,大多是从“施舍和怜悯”角度,强调“施比受更有福”、“做光做盐”,而对于残疾人群体的感受、尊严和体面,关注不够。在助残事工中,神学的更新与支持,至关重要。

当代中国教会的慈善文化,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发展。在助残项目中,爱德基金会创办的“爱德面包坊”,作为全国首家为智障人士服务的社会企业,是“社区融合”的优秀案例,但目前还仅只是个案。轮椅捐赠作为中国教会长期参与的具有大规模影响力的公众项目,具有向“社区融合”方向发展的潜力和基础。在中残联“长江计划”第三期的项目中, 有一个入选项目名为“陪你看蓝天”家游计划,值得借鉴参考。

哈尔滨市东原街道对辖区763名残疾人的需求进行调查后,发现相当一部分行动不便的残疾人,都有走出家门看蓝天的愿望。根据这一需求,社工与志愿者们组织多位下肢残疾使用轮椅出行的居民,游览公园、博物馆和市容等,受到欢迎,将持续数月进行。这給我们的启示是:在捐赠轮椅3万台的数据背后,有3万个渴望蓝天的生命;在物质捐赠之后,还可以迈向社区融合。从圣经与处境关系来看,这是一个当代中国的“好撒玛利亚人”故事。

当代中国教会慈善文化,需要向“好撒玛利亚人”学习。这里有必要重温圣经中关于“爱邻舍”的教导。当耶稣讲完爱上帝和爱邻舍的使命时,一位律法师试探性地问耶稣:“谁是我的邻舍呢?”耶稣没有直接作答,而是讲了一个“好撒玛利人”的故事,即有一位落在强盗手里遭难的人,祭司和利未人路过,不闻不问走开,最后是一位路过的撒玛利亚人“动了慈心”而扶危救困。耶稣问律法师:“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 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路加福音 10:36-37)

这段经文,经常被用来宣道,劝喻信徒们要“爱邻舍”,甚至“找寻”邻舍。但从耶稣的邻舍观来看,邻舍关系的建立,首先针对软弱群体及其需要,而不是以助人者为中心。这对当代中国教会的启示是,在实践“爱邻舍”的使命时,要避免自我中心,同时也当明白,“照样行”“好撒玛利亚人”“怜悯”人的行为,就是耶稣教导的“爱邻舍”。

信仰总是离不开历史处境。中国社会及其中的残疾人群体,有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历史、社会和文化上的特点。中国残疾人士很少出现在公共生活视线中,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生态环境影响所致。中国教会和基督徒如何以基督信仰去回应、关怀和服务八千万中国残疾群体需要,与中国教会慈善文化建设、中国神学建设,乃至基督教中国化,密切关联。

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在2013年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教会近期首要任务是“神学思想建设成果转化”,其中包含了“如何为从事公益慈善事业提供神学思想动力”。另,“加强社会服务,践行基督’爱人如己’的教导”,也是中国教会近期任务之一。在这份报告中,“探索基督教从事公益慈善的有效途径”,“挖掘和培育教会慈善文化”和“努力拓展社会服务领域”的重要性,开始受到关注

在2018年出台的《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2022)》中,“从事公益慈善,努力服务社会”,成为“基督教中国化”近期五大任务之一。从轮椅捐赠、残疾神学与当代中国教会慈善文化建设的关系中,我们得见一片广阔的空间。



评论0

    关键词
    分类 +More
    阅读排行
    • 今日中国,有多少变了味的基督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督教发展迅猛,有人估计目前中国的基督徒有一个亿,也有人说是8000万,也有保守估计的,说有3000万,其实不管有多少,数量不是问题,质量才是生命线。......
    • 《圣经》和《古兰经》中的先知

      “先知”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所构成的三大一神教系统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通过对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比较,以及对《圣经》、《古兰经》中相对应的先知的介绍,初步探讨了三大一神教先知观的联系与区别。......
    • 韩国来华膜拜团体新天地教会在沪传播研究:2002-2018

      发源于韩国的膜拜团体“新天地”目前在全球发展迅猛,已遍及包括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该膜拜团体的各支派自上世纪90年代零星传入我国境内以后,发展成规模的地区分会已超过251个,其中中国大陆的安德烈支派和雅各支派下属省市区县的“新天地”分会总数已超过100个,占到了40%,所控制的人员数量已超过5万,包括各级骨干、所谓圣徒、洗脑班受害群众等。......
    • 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以过学界对倪柝声的思想和地方教会有不同角度的研究,但缺少完整系统的梳理,笔者通过比较和分析倪柝声的著述及地方教会的教牧模式,总结并挖掘出倪柝声思想的特点和贡献。......
    • 华人基督徒离教原因分析

      本文收集了65位基督徒发布在ex-Christian.hk网站上的离教见证文本, 并对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基督徒离教原因可分为四类:教会等级制森严与纪律严苛;个体自由与选择受限;对旧约中的上帝和基督教教义的疑惑;以及对教会团契人际环境的不满。......